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平臺發展要點

時間:2022-09-22 04:59:04

導語: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平臺發展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平臺發展要點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顯著改變了世界范圍內出版產業的發展模式以及人們的閱讀方式。對于學術期刊而言,傳統的主要依托紙質出版的方式已不能滿足時展的要求,必須在內容生產、產品形態、管理發行、信息傳播等各個方面實現數字化轉型[1-2],才能拓展學術期刊的生存空間,提升其競爭力、影響力和傳播力。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3]數據顯示,2016年SCI數據庫收錄世界科技論文共189.67萬篇,其中收錄中國科技論文32.42萬篇,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2007—2017年(截至2017年10月),中國論文總被引頻次為1935.00萬次,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9.40次。科技論文數量和被引頻次急劇增長,中國已成為科技大國。然而,中國的學術期刊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期刊數量較少,學術期刊集群出版平臺的功能和學術傳播力與國外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這與中國目前的科研實力無法匹配。因此,建立功能集成化、多元化,更加符合數字化時代用戶需求的出版平臺系統,不僅是提升中國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中國學術強國建設的重要發展戰略方向。厲衍飛[4]等通過波特五力方法對中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戰略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學術期刊平臺發展的三種模式,以及相關建議:強調個性化服務,增強知識搜索功能,加強與平臺外部的鏈接和合作等。陳輝[5]分析了我國期刊網站建設情況,提出了中國學術期刊門戶網站建設方案和未來網絡化學術期刊的發展模式。很多學者對國內外數字化出版平臺的發展做了分析總結。通過調研結合具體案例分析,提取出國外數字化出版平臺發展的主要特征作為參比,探討了中國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平臺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為我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出版平臺建設提供參考。

一、國外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平臺特征分析

(一)國外期刊數字化出版平臺現狀。歐美等國在19世紀初就已意識到了集合學術期刊內容的數字化平臺的前景及其對科研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至今,國外已形成多個較為成熟的期刊出版平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1)Elsevier提供的在線產品數字化出版平臺ScienceDirect。1997年Elsevier創建的Sci-enceDirect出版平臺正式上線,平臺整合了Elsevier的期刊、圖書、工具書及其他信息資源。(2)Springer推出的SpringerLink學術出版平臺。1996年Springer的電子出版平臺Spring-erLink上線。2015年5月Springer與Nature合并,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國際學術出版行業的地位。(3)JohnWiley&Sons的網絡平臺WileyOnlineLibrary。平臺涵蓋學科廣,擁有影響因子高達187.04的醫學期刊CACancerJClin,令WileyOnlineLibrary平臺在學術期刊出版領域的地位難以撼動。(4)Taylor&Francis的最新出版平臺Tay-lor&FrancisOnline。(5)國際知名的科技社團如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聯合會(IEEE)的IEEEXplore數字化平臺;美國化學會(ACS)的網絡出版平臺ACSPublica-tions;英國皇家化學會(RSC)的RSCPublishing等。(二)國外大型數字化出版平臺的主要特征。1.一站式出版平臺。大型數字化出版平臺已經實現論文從投稿、審稿、編輯、加工、上線發行等流程全部網絡化操作,提高了審稿速度,打破了地域限制,擴大了審稿專家和優質作者資源庫,同時顯著提升了用戶體驗。例如,作者在ScienceDirect平臺注冊了賬戶,即可在EES采編系統的平臺期刊主頁上直接投稿,用戶只需注冊一次,即可在平臺上進行多個期刊的投稿、查詢、訂閱、瀏覽、檢索等,方便快捷。ScienceDirect平臺還提供了論文的html版本,可在不同終端進行方便靈活流暢的閱讀(自適應模式)全文,不論在PC端還是手機端,數據和圖表都可以單獨下載。此外,國外期刊出版平臺還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和行業資訊,如Science平臺的LatestNews和CareerNews,將平臺打造為多元化的知識平臺,使用戶及時了解各學科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熱點。2.強大的檢索和鏈接功能。大型數字化出版平臺儲存了數百萬篇文獻,必須具備專業的檢索功能才能方便快捷地從海量數據中查找出所需文獻;用戶在檢索時還可以直接查看鏈接的文獻或信息,通過這種關聯可以追溯某個課題的研究歷程,方便科研人員全面了解某一領域的發展。3.優先出版。期刊的優先出版是指將已經錄用并定稿的論文在印刷見刊前優先進行數字化出版。Springer于1998年正式推出OnlineFirstTM在線優先出版,目前國外各大出版商已擁有較為成熟的優先數字出版平臺,如Science的Express,Nature的AdvanceOnlinePublication,Elsevier的InPress和Springer的OnlineFirst等[6]。優先出版文獻通過分配的doi號作為標識符,即可正常引用。并且通過可解析的doi可累積論文的閱讀量、下載量和引用量。國外優先出版的經驗也證實了優先出版在縮短文獻發表周期、加快科技成果的傳播速度、增加論文的Web下載量、提高期刊影響因子,提升期刊的影響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4.開放獲取。科技論文的開放獲取(OpenAccess,OA)出版消除了用戶獲取信息的障礙,有助于論文的快速傳播,提升其影響力和成果轉化速度,OA出版已成為數字化出版發展的主流趨勢。自2002年,國外先后出現了如DOAJ,PubMedCentral,PLoS,Hindawi等知名OA平臺,目前Elsevier(Elsevier有完全OA期刊600多種),Springer(SpringerOpen平臺中完全OA期刊有約200種),Taylor&Francis,Wiley,Science,OXFORD等國際知名學術出版商也積極推進期刊OA出版。近年來巨型期刊(Megajournal)這種大型、涵蓋范圍廣、采用僅“科學合理性”同行評審的開放獲取期刊[7]的涌現和快速發展,已迅速進入學術交流領域,并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學術研究的傳播方式。但對于Mega期刊的發展尚存爭議,Mega期刊巨大的出版量和被稱為“輕質同行評審”[8]的模式,使得有人認為它們是“低質量產出的傾倒地”或“內容低劣的垃圾場”[9]。因此,學術期刊的OA出版雖然為信息的獲取和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同行評議是其重要環節,OA出版必須以保證論文質量為前提。5.個性化服務。用戶可自主定制信息,建立個人圖書館,獲取所需信息推送,以及一些特殊的推薦功能。如Springer的TheTransferDesk平臺,可根據投稿內容自動為作者推薦匹配的目標期刊。國外數字化出版平臺與社交媒體的合作程度較高,幾乎所有平臺都支持大型社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的分享和傳播,對于提高論文的閱讀和引用、期刊的顯示度、期刊影響力有著很大作用。此外,數字化平臺使得學術交流開放性有了較大突破,研究人員可在線對所關注的研究成果進行評論或與同領域研究者進行學術探討,促進本學科科研進展。如RSCPublishing于2013年上線的博客模塊(RSCPublishingBlog),用戶可以就關注領域發表博客文章,與世界各地同領域研究者進行線上交流互動。

二、國內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發展現狀

中國的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平臺建設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和維普網三大平臺,還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首發論文平臺、超星域出版平臺,以及中華醫學會學術期刊群、中國光學期刊網、中國地學期刊門戶網、資源環境學術期刊集群、中國水產期刊網等專業化集群出版平臺[10]的建立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學術期刊數字化進程。目前國內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平臺發展的現狀如下。(一)國內數字化出版平臺發展速度快、規模大。目前,中國知網收錄國內學術期刊約8000種,全文文獻總量5100萬篇。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包括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其中中文期刊共8000余種,核心期刊約3200種,還收錄了1995年以來世界各國出版的20900種重要的外文學術期刊。維普網共收錄期刊14373種,核心期刊1700多種,全文文獻總量6375萬余篇。國內學術期刊已由傳統的出版模式向數字化、集成化、多元化、個性化的出版模式轉型發展。(二)專業集群化出版平臺的發展成為特色。專業集群網站將一個專業領域內的期刊組織在一起,集組稿、收稿、審稿、編輯加工、等功能于一體,內容更專業,界面更友好,信息更細化[11-12]。如中華醫學會網站是目前國內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醫學專業網站,實行統一辦刊,統一模式,統一編排標準,逐步形成了集團化優勢和規模效應。又如資源環境學術期刊集群平臺提供了圖表檢索功能,可使用戶快速獲取所需專業數據。但國內專業化平臺還存在諸多問題,平臺規模普遍較小,匯集資源不夠;平臺功能不完善,例如,除了中華醫學會和中國地學期刊網可以實現一次注冊、多刊投稿,其余十幾個專業集群化平臺只能在各刊獨立投稿。(三)數字化出版平臺海量信息的整合。維普網不但提供文獻檢索、文獻引證追蹤、科學指標分析、搜索引擎服務,還建立了智庫,用戶檢索關鍵詞時,可以獲得相關領域代表性的研究機構和學者的信息。中國知網提供的“知網節”服務,可以使用戶查閱檢索到的文獻時獲得更多的擴展信息,如引文、關聯作者、相似文獻、基金文獻等相關信息。國內期刊數字化平臺在數據整合與鏈接方面進展迅速。(四)優先出版發展整體滯后,出版周期較長。國內學術期刊的優先出版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有中國知網的優先出版系統,萬方網為國內部分核心學術期刊提供的優先出版服務,一些學術期刊自建平臺的優先出版模塊,以及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平臺。總體來說,國內期刊優先出版的文獻比例較低。中國知網優先出版平臺合作期刊中選擇優先出版的期刊有單篇出版,如建筑材料學報;整期出版,如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而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的優先出版時滯為7~10個月。建筑材料學報優先出版頻率較高,單篇優先出版比印刷版提前了近7個月,但其優先出版時滯仍在8個月左右。國際上許多著名期刊的出版時滯已幾乎消滅,如ScienceAd-vance,Energy&EnvironmentalScience等頂級期刊都是錄用當天即上線。可見,國內優先出版發展現狀距離主流優先出版還有一定的差距。(五)交互性不夠,出版模式單一。數字化出版的理念已不再局限于論文,越來越傾向于為用戶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務。例如,開發針對用戶的有效的文獻、咨詢、研究熱點、數據等推送;針對作者的投稿導航(如Springer提供期刊的影響因子、退稿率、審稿周期、出版周期等信息,供作者參考);建立大型學術交流“社區平臺”。此外,平臺出版模式仍然主要是文字+圖表的傳統論文內容出版,沒有將“互聯網+”多元化的優勢融入數字化出版中,提升平臺傳播力和影響力。

三、中國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平臺發展方向

隨著開放學術研究的發展,單純提供期刊學術論文的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術交流和研究的需求。在新的學術交流環境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出版平臺需要對其功能進行更適應“互聯網+”時代特色和用戶需求的功能設計和發展定位。本文歸納了中國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的發展方向。(一)深度開發專業集群化知識平臺隨著學術期刊數字化進程的推進,專業化、集群化、國際化平臺成為發展趨勢。目前國內的專業化集群網站,如光學期刊網、中華醫學會、資源環境學術期刊集群等網站,已經在行業內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專業集群化平臺還需進一步擴大規模,融合資源,打造成為一站式知識平臺。此外,與國際第三方平臺的鏈接不可或缺。通過超鏈接技術實現跨平臺檢索和鏈接,可以方便地獲取引用和被引用文獻相關資源以及數據庫的海量信息,形成知識元,使用戶快速掌握本學科發展進展和趨勢,達到深度的數據共享。(二)高質量內容為核心,豐富出版形式學術期刊的出版不論是紙質出版或數字化出版,其核心都是高質量的內容[13-14]。通過論文評價指標,建立嚴格的質量評價體系,保證論文的學術質量。在保障論文質量的前提下,以各種新型出版形式對內容進行包裝,如語義出版,優點包括內容結構化、數據融合化、信息可視化、對象關聯化、閱讀個性化[15];富媒體出版,如國際著名的四大醫學期刊NEJM、JAMA、BML、TheLancet網站上均有多媒體板塊。NEJM可將論文作者的采訪視頻作為論文附件上傳[16],Lancet網站上有TheLancetTV、Audio、Video板塊,可實現多種形式多媒體技術展示論文信息。知識服務的網絡化、移動化、即時化、個性化、多樣化、立體化將成為今后學術期刊出版的主要方向。(三)加快優先出版,擴展開放存取國外大型出版平臺的優先出版證實了優先出版對于提高期刊影響力、加快科技成果交流和傳播意義重大。近幾年中國知網不但開發了優先出版平臺,還研發了騰云出版系統,支持單篇定稿簽發功能,論文被錄用后即可單篇優先上線。然而國內學術期刊優先出版過程中仍存在問題,如優先版本差錯率高,內容與正式版差距較大,都會影響論文的科學性和學術性。因此加快優先出版必須以質量優先,兼顧質量與效率。積極探索OA出版模式,對于提高中國學術期刊的傳播速度與影響力具有積極作用。但一些“掠奪性”期刊的出現使國內學者對于OA期刊產生了質疑。“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的模式在國內還未得到普遍認可。OA出版模式的發展也缺乏相關支持。英國從2013年開始,對由公共資金資助的研究論文實施強制性OA政策;德國馬普學會提供資金以資助作者在BMC、PLoS、Frontiers等OA期刊平臺發表文章[17]。國家層面和出版商方面可考慮為OA模式的推進提供政策和基金支持。(四)一體化出版,多終端近年來,XML結構化已成為國外學術期刊界數字化發展的主流方式[18],借助XML結構化排版技術,可將期刊內容與樣式分離進行實時的結構化生產和編輯,適應不同媒介[19-20]。利用XML現代出版生產體系實現投審稿、編校排版、出版一體化是期刊出版的發展方向。國外Elsevier出版商的EES在線采編系統即采用編輯、作者線上校對方式,校對完成后即時優先出版。另外,通過各種終端方便地獲取有效信息,支持用戶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也是數字化時代的用戶需求。學術期刊的微博出版、微信公眾號出版以及APP出版的發展方興未艾,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用戶關注,對于科研成果的傳播和期刊影響力提升大有助益。

作者:翟曉玲 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