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質量評價
時間:2022-12-14 10:10:55
導語:學術期刊質量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就目前學術期刊的評價而言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同行評學術期刊本質上是為學術研究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我國學術研究的發展方向與發展高度。而學術期刊的質量情況與期刊編輯、期刊內容以及出版發行之間有較強的關聯性,涉及到多方面的標準與要求。為優化學術研究領域,探索一個學術期刊的質量體系與創新評價途徑,解決學術期刊評價方面的諸多問題,這既是擺在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課題,也是本次研究的重點所在。
學術期刊質量評價現存問題
評價主體缺位就目前學術期刊的評價而言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同行評審的方法,但目前這種評價效果依舊不是十分理想,存在評價主體缺位的問題,嚴重影響學術期刊的質量。具體表現為在進行學術期刊的評價工作當中,評審專家選擇標準不夠明確,專家庫當中的信息不夠全面,更新較慢。對于評價主體自身而言,選擇的專家多數并不是小同行與真正的專家,大多都是大同行與外領域的的專家,甚至存在專家低于被評價者水平的情況,這種問題的存在,也就不難解釋當前學術期刊質量評價中評價主體缺位現象。評價指標數量化評價指標的數量化成為影響學術期刊質量的關鍵性問題,研究提到的數量化本質就是看被評價者論文的數量,期刊等級以及獲獎數量等等,與數量相比而言,在評價指標當中內容倒是被弱化了。從目前的評價指標數量化的現狀來看,學術單位要求教師定期發表學術論文,研究生也需要每年發表一定數量的期刊論文與相應的著作。這就產生了一個相對怪異的問題,評價指標的側重點發生偏移,數量化傾向明顯。這種問題的長期存在,導致大量學術研究呈現出同質化現象,學術期刊的整體學術研究水平被拉低。評價方式形式化學術期刊評價方式的形式化,對學術期刊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現階段,存在一些科研管理單位在進行學術評價過程中,針對不同領域的被評價對象采用統一的評價方法,諸如“以刊評文”現象,只看重期刊,對于論文的質量不聞不問。在學術期刊的評價當中,引文評價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方式,但目前學術研究領域已經出現了人造引文數據的現象,輔以個別期刊的引導、一些期刊互惠合作引用等問題的存在,極大削弱了學術期刊引文評價的客觀性與公正性。雖然在學術期刊的質量評價方面,必要的形式十分需要,但一旦流于形式化,則勢必造成內容走過場,出現片面化、簡單化的問題,無法達到以評促優的目的。評價創新力弱化學術評價的核心問題應該是質量與創新性評價,但目前許多的評價內容對于質量與創新力層面的重視度嚴重不足,評價的指標概念不夠清晰,無法展現出評價結果與創新力。例如,在評價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引文能夠說明被引用的作品展現出的創新力,但有一些引文則不能夠表現出該特點,需要專家自己結合上下文的內容進行仔細分析,得出引文的各項數據之后確定具體指標,展現出成果的質量與創新力。評價結果的軟化從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來看,最終會導致學術期刊的質量受到影響,造成評價結果的軟化。一項好的學術期刊評價結果能夠被引用與實現信息的共享,最終達到質量提升與效率提升的目的。但從現階段的學術期刊評價內容來看,許多共享機制并未形成,究其成因主要是評價結果方面的公信力存在不足的問題,并不能夠為人所信服,從而很難達成一種系統層面的共識。
構建學術期刊創新評價體系
目前有關于學術期刊評價方面的研究與具體實踐,對推動學術研究的發展起到了推動性作用。為保證學術期刊研究內容的科學性,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形成了一整套期刊評價的相關方案。學術期刊雜志社也已經將關注的焦點放在期刊的影響力方面,對期刊編輯、期刊內容、期刊格式等做出了明確的規范,期刊的質量已經有所提升。雖然學術期刊已經逐漸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但依舊存在一些需要普遍關注的問題,建立健全學術期刊創新評價體系,滿足系統性要求。學術期刊創新評價體系的構建,要從形式評價、內容評價與效用評價等多方面作為研究側重點,構建一個相對系統的框架體系。這三種評價內容其實質上是一個全新的組合模式,其中涵蓋了形式、內容、效用三個基本要素。形式評價在學術期刊的評價當中可以歸類為期刊的被引次數、影響因子與文摘率等等,如果形式評價所展現出的評價結果相對可靠、真實,則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準確的反映出期刊的內容與效用,盡管無法等同于內容或效用。內容評價層面大體上可以等同于同行評價,這種方法能夠直接去閱讀期刊文本,對于學術期刊的整個策劃過程,研究主旨觀點,研究方法等多層面有較強的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這些內容的評價都需要結合內容,而遠非單純的期刊引用內容,評價也更加復雜。效用評價則是對學術期刊在未來的一段周期當中所能夠展現出的作用進行分析,得出所能夠產生的社會影響、文化成果與經濟效益,雖然有的能夠看出,但很大一部分內容卻并不明顯。因此,在對學術期刊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要做好系統性的分析,效用評價的內容也更加的精細與復雜。
學術期刊的質量與創新途徑探索
解決評審主體缺位問題評審主體缺位問題的存在,具體解決途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建立適合精細化評價的評審專家庫系統。對于學術期刊的評價,雖然在制度層面已經做出了相應的要求,但最終的評價結果依舊是由每一個專家做出的。但專家本身就是以一個個體的形態存在,通常會受到自身主觀因素的左右,導致學術期刊質量評價結果較為被動,應該建立能夠精細化評價的專家庫系統,依據精準化的評價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其次,根據回避制度與保密制度原則選擇評審專家。為確保學術期刊質量評價的客觀性,在選擇評審專家的過程中應該避免選擇有利益相關性的專家,減少利益因素的存在。也應該嚴格遵守與履行保密義務,保證評審專家以學術期刊質量為評價核心,展現出較強的評價效果;第三,逐步完善評審專家評價的誠信機制。對學術期刊質量評審的前期階段要簽訂誠信檔案,將評審專家有效置于學術共同體的有效監督之下,去有效行使學術權力,在誠信機制的引導下最終提高學術期刊的評價質量;最后,建立和健全結果公示制度。被批評方在得到評審結果之后,如果對評審結果存在異議,有權提出復議要求,維護自身權益。解決重量輕質問題重量輕質的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學術期刊質量評價面臨的主要問題,解決重量輕質的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提高學術期刊質量的關鍵。具體解決途徑如下:首先,打破傳統對于學術期刊評價的認知,減少以數量作為評價重點的評價方式,即便是按照學術期刊的數量確定排名,也需要做好明確標注,避免將數量的排名等同于質量排名,減少對學術研究領域的誤導;其次,注意每一次具有實質性作用的各種質量評價,充分協調人力、物力以及時間等層面的評價基礎,不能簡單從事;再次,科學的質量評價內容最好是通過論文評價的方式來完成,以書評的方式將內容與價值充分的表現出來,實現對學術期刊的全面評價。在諸多形式的評價內容當中,書評的評價方式更為有效;最后,建立健全以形式評價為切入點,輔以內容評價與效用評價為核心的評價體系,依據評價體系當中的規范性評價方法得出評價結果,解決重量輕質的問題。通過上述方法,系統的去做好對學術期刊的評價工作,全面提升學術期刊的整體質量。提升評價結果公信力評價結果的公信力是做好評價的核心要素,上述學術期刊評價方案都是展現出評價結果公信力的關鍵。提升評價結果公信力的核心具體措施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延長評價時間,對于條件不成熟的不予評價。學術期刊的價值通常是在特定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時間當中去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并非是一種實時的內容,偶爾會展現出滯后性的特點。對于這一類學術期刊則需要采用歷史評價與社會評價的方式來展現;其二,適當合并評價項目。一旦對學術期刊的評價結果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則評價結果可以實現共享。就目前的學術研究領域而言,很多學術期刊的評價目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對于這一類的內容則可以采用合并評價的方式來做好分析,展現出評價質量與公信度;其三,及時公開學術期刊評價結果。對于學術期刊的評價完成之后,可以通過文字與媒體等傳播方式來實現公示,做好檢驗與再評價的過程,及時的糾正分析。從大量的學術期刊評價經驗上來看,復雜的質量評價并非盡善盡美,存在一定的不足,公示公開能夠提供一個糾錯平臺,展現出評價的公信力;其四,建立評價結論數據庫。目前對于學術期刊的批評內容大多是過程性的評價,一旦評價完成,則對后續的內容并不重視,從而導致學術評價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而建立評價結論數據庫,則能夠將過程性評價結果再次利用,內容也更有意義。
- 上一篇:農村經濟發展突出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計算機病毒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