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網絡時代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時間:2022-03-12 09:22:00

導語:談網絡時代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網絡時代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已經在高校校園得到普及,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也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順應潮流,積極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已經在高校校園得到普及。我國的教育科研網(CERNET)已經連接了全國70多個城市,400余所高校,并且通過INTERNET連接世界,網絡用戶達到200多萬人。可以說,中國互聯網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校本科生3100人,學生宿舍內擁有計算機600余臺,除日常的學習、使用外,大都用于上網。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學生個人擁有計算機的比例更高,上網的頻率更大,根據一些高校的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的比例在90%以上。

網絡,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他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價值觀念乃至政治傾向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這些,都給高校德育:正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來了更新的課題。

一、互聯網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1.互聯網促進了知識傳播方式的改變,為高校德育提供了一個新載體。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極大地加快了文化傳播的速度,信息的時效性進一步突出,信息交流意義上的“地球村”正在形成之中。“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互聯網內容豐富應有盡有,傳播快捷。網絡信息以小時乃至分鐘為周期更新,大學生通過網絡,隨時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產盡知天下事”。互聯網徹底改變了傳統德育工作由“一人講,眾人聽”的單向式轉變為雙向交流互動式,使大學生參與德育過程,形成德育主體和客體互動,有利于學生自覺融入德育工作。

2.互聯網促進了教育方式的改變,增強了高校德育的針對性。隨著電腦普及程度的提高和互聯網技術的拓展,以遠程教育網絡為依托的覆蓋全國的開放教育系統正逐步建立起來,特別是網絡的高度開放性和平等性,會使更多的大學生愿意通過網絡來接受知識和觀念。網絡的運用也會在整體上降低高等教育成本,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和綜合社會效益。

3.互聯網促進了大學生生活和成長方式的改變,有利于形成德育的“合力”。調查顯示,通信、獲取信息、聊天、下載軟件、玩游戲和購物是上網的六大主要內容。網絡交友、網絡文學、網絡旅游、電子商務等概念層出不窮,以共同的志趣、網友聯誼會和網上社區等虛擬組織相繼孕育而生,網絡正在成為大學生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高校德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是大學生德育的主力軍,但是,“獨木不成林”,它還需要社會和家庭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以前由于通訊技術的因素,家長很難及時了解遠在千里之外的學生的情況,也就淡不上與學校合作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了。同時,傳播手段的落后使得社會不能融人高校德育之中。而網絡技術的發展正好為三者的結合提供了方便。通過網絡技術,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長可以對子女的在校情況了如指掌,社會信息及時傳到學校,有利于學校和家庭、社會的溝通,從而把學校、社會和家庭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搞好德育工作。

網絡給德育工作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大學生對信息的選擇性又空前增強,多樣化的社會經濟成本、社會組織形式和社會生活方式,必然會帶來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情感評價。這些同樣會在網絡信息中以各種面貌出現并誘導大學生在行為和意識上發生質的變化,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帶來負面影響。

二、互聯網對高校德育產生的負面影響

1.價值沖突。網絡文化是開放的,是超越民族和國界的,必然導致不同文化的傳播、碰撞、交融。大學牛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相異思想的沖擊。當前互聯網上流通的信息,各種語言的使用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英語84%,德語45%,日語31%和法語18%,漢語05%,這種語言的“侵略”使許多青年學生崇尚“英語優越論”,價值觀發生傾斜。

2.政治分化。信息網絡一體化,網絡高度自由而又缺乏有力監控的運行機制,不但會導致各種網絡犯罪,更為西方發達國家對外進行政治和文化的滲透擴張提供了方便條件。互聯網已成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重型武器”。國內外敵對勢力一直通過互聯網相互勾結、歪曲是非、散布謠言,進行煽動性政治宣傳,培養西化、分化中國的勢力,爭奪中國的年輕一代。一些西方國家除在網上借“民主問題”、“人權問題”等攻擊我國的政治體制,并竭力鼓吹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與完善性,企圖通過政治觀念的滲透,實現其“和平演變”的陰謀。此外,各種迷信、邪教組織也利用網絡進行宣傳。例如,李洪志及其“”骨干分子曾在世界范圍開設上千個網址,利用網絡迅速傳播其歪理邪說,引誘群眾受騙上當。

3.文化滲透。目前互聯網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網點多、信息量大,成為上網者首到之處,西方文化正是借助這種語言優勢,瘋狂“入侵”世界各個角落。大學生由于好奇心強,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這種“西化”影響。

4.網絡污染。網絡文化中的信息垃圾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容易產生誤導。據有關專家調查,互聯網上非學術性的信息中,47%與暴力、色情有關,互聯網上共有黃色網點90多萬個,黃色網點都可能使青年學生的道德意識受到扭曲。

5.心理異常。許多大學生沉迷于游戲,并游戲人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缺乏遠大理想,形成“網絡上癮癥”、“文科疏離癥”。網絡對學生的人際關系活動產生不良影響。終日與電腦終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際關系,這種情況長期發展下去,必然會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新的人際障礙,使行為主體冷漠,人際關系淡漠,人際距離疏遠,使人產生孤獨、苦悶、焦慮、壓抑,甚至情緒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緒。學生時代是人際關系能力和人際關系形成的重要時期,由于網絡交往與傳統的人際關系大不相同,每個人都可匿名存在,彼此不知對方身份,沒有受到他人和社會指責和懲罰的擔心,容易做出一些出軌的行為,往往難以形成真實可信和安全的人際關系,因而產生多疑、恐懼、防范等心理,最終加劇個體行為麻木、冷漠,產生心理疾病。三、網絡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建立網上德育工作基地,拓寬德育途徑。近年來,校園網絡系統在各地高校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這就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用高科技手段創建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陣地奠定了物質基礎。當前,首要的是抓緊時間組織專家開發思想教育軟件,積極推進思想教育信息資源建設。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們最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運用數字技術,力求把深奧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讓學生喜聞樂見,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其次,要開發超文本結構的思想教育電子教材。這種電子教材可充分利用現代電子技術,融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使學生視覺、聽覺均產生立體感覺,從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第三,利用校園網絡整合校內宣傳媒體。目前高校的宣傳教育媒體如校報、廣播、閉路電視、戶外宣傳等,形式上相對獨立。如把上述所有的傳媒通過數字化處理后移植到網絡上,可實現思想教育與大眾傳媒的有機結合和互補,從而拓寬學生的信息來源,增強思想教育的輻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高校德育工作要在網上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就要加強網上的正面宣傳,建立和壯大網上馬克思主義陣地。如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馬克思主義之家”、“紅色中國”,中同人民人學的“紅色世界”等在大學生中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2.更新德育觀念,豐富德育內容。網絡的發展使德育工作的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傳統的德育采用的是“我講你聽”的單向性溝通模式,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明顯,影響了德育的作用發揮。而網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交互性,信息的接受者有著更大的主動性。網絡的交互式溝通將吸引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式接受“灌輸”教育變為主動參與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引導。運用網絡,開展豐富生動的德育工作。首先,要在網絡中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開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網絡時代,德育工作可以融入網絡的各種形式當中,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滲透在其中,以增強感染力和影響力。其次,網絡技術的發展可以使德育工作采取交互的方式,更易于被人接受。其三,網絡不僅可以提供文字資料,還可以提供圖像、聲音等多媒體技術服務。這些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多彩的德育欄目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從而使德育更具有針對性,增強了德育的有效性。

3.積極介入網絡,建立一支網上德育工作者隊伍。高校網絡管理絕不是單純的技術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網絡技術于一身的新型管理。這就要求從事德育丁作的干部和教師,不能是對網絡一無所知的網盲,他們不但要學習網絡知識、了解網絡、運用網絡,而且要學會把德育和網絡技術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面對新世紀的大學生,解決網絡時代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而在目前,網絡德育工作隊伍建設的現狀與時代要求還存在著差距,如力量比較薄弱、網絡信息素質較低、年齡結構不合理等。要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引:作取得成效,人是決定因素,網絡隊伍建設的核心是干部的素質修養。在信息網絡時代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除我們通常強調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知識素質和專業能力外,網絡信息素質是必須的。但目前相當——部分德育工作干部這方面的素質不高,有的根本無法適應網絡方式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為此,要切實解決高校德育工作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一是要盡快地對德育工作者進行系統的網絡知識的培訓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要注意從網絡上搜集信息,摸準學生的思想脈搏,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三是要學會運用網上的正面材料,對學生進行形勢教育和解疑解難;四是要把高校傳統的宣傳工作陣地,如報刊、學報和教學、科研成果等資料,特別是兩課的教育成果,及時地移植到網絡上來,加強正面宣傳的廣度和深度。

4.利用網絡優勢.實現高校德育的社會化。德育工作者也要善于利用網絡。網絡以其信息量大的特點充實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在網絡時代,只要德育工作者掌握網絡應用技術。就能找到自己所需的無盡的信息。網絡中的信息既有時事性的,又有數據庫的。內容廣泛的信息為使用者展現了取之不盡的信息資源,只要我們的德育寸:作者善于利用,就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高校德育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它還需要社會和家庭的支持和幫助,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學校德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化。學生的德育教育要想達到良好效果,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而網絡技術正好為三者的結合提供了方便。通過網絡技術,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長可以隨時了解子女的在校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況,有利于學校和家庭溝通,有利于共同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便利的網絡也保證了學校和社會的及時溝通,促進了社會和學校的聯系,可以使學校德育工作根據社會的不斷變化而調整,以適應學生的需要和社會的發展。這樣,就形成了學校、社會和家庭三輪驅動,三個方面形成一股“合力”,更有力地推進了高校德育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5.引導大學生樹立網絡時代的新道德觀,加強對大學生的上網自律教育。通過開設《網絡倫理與道德》、《網絡行為校園規章》、《網絡文化素質培養與網絡人格塑造》等課程,培養學生自覺的網絡責任意識、政治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優良的網絡道德。大力宣傳積極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增強學生抵御網絡有害信息的侵擾。加大網絡監管力度,從建立國家級“信息海關”,到加強對國內有骨干網、局域網、校園網的管理,高校要主動構建網絡“過濾器”,筑好“殺毒卡”、“防火墻”,對所有進入網絡的信息進行嚴格過濾,最大限度地阻止各類不健康的信息與高校學生接觸,降低學生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總之,網絡時代里網絡文化正逐漸對大學生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過渡時期,利用網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搶占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點,我們要積極探索,努力把握網絡特點,主動利用網絡資源為德育工作服務,不斷提高德育工作水平,開創全球化時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而努力。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的建設與實踐”研究成果,課題號:XJK03AXZC010)

[參考資料]

[1]章上泉.網絡時代的高校德育創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2).

[2]林莉,楊海燕.網絡社會的校園文化建設[J].理論與改革,2001,(5).

[3]焦文銘.試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J]廣西高教研究,2002,(1).

[4]姜繼紅.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