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養殖模式變革探討

時間:2022-10-18 03:22:42

導語:畜禽養殖模式變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畜禽養殖模式變革探討

摘要:隨著我國產業發展發生巨大變化及人們對畜禽產品質量要求的提升,傳統的散養方式已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我國畜牧業大而不強的因素眾多,基層工作多年研究發現當前養殖與環境關系矛盾突出,飼養方式固化不變等因素尤為突出。

關鍵詞:畜禽;養殖結構;養殖模式變革;資源化

養殖工作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規律,需要圍繞著動物福利實施、環境保護、遵循自然規律來開展,才不會被大自然拋棄,這樣養殖戶的收益不單是來自飼養的動物本身,養殖戶的收益可能還會有來自天然的回報。近年來國家層面倡導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模式都是在引導養殖戶敬畏自然,合理保護自然資源。筆者以家鄉所在的黃淮平原地區畜禽養殖模式為基準,結合工作實踐提出以下個人見解。

1調整畜禽養殖結構,大力發展草食家畜

草食畜禽以飼草和秸稈為主食,用糧少,將植物秸稈等轉化成可食動物性蛋白產品,既能緩解人畜爭糧,減輕糧食帶來的壓力,又能豐富百姓肉食供應種類及質量。黃淮農區不同于草原牧區,農作物秸稈資源十分豐富,但利用率十分低下,大部分被焚燒掉,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造成了環境污染,因此農區要充分發揮農作物秸稈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牛、羊、鵝等以飼草秸稈粗飼料為主的畜禽品種,推動農牧業生產良性結合,提高種植戶及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保護生態環境。

2林下生態養殖

林區或果區一般選擇放養形式,主要以養雞、養鵝等家禽為主。這里沒有提到養鴨,因此筆者認為鴨用水量大于雞和鵝,半散養雞符合動物福利雞群更健康,鵝又稱為草食禽類林牧結合解決林下除草除蟲問題生態可循環。也可采取林下搭建棚舍,實行半舍飼養。利用果園養雞、養鵝,一般每10畝(1畝約為667m2)果園可放養1000~2000只(山區果園500~1000只),觀察林下草場生態,適時出欄,采取輪牧,深耕土地糞污變肥料。

3適度規模的種養結合

淮河以北農區建養殖場。規劃應遵循:適度規模分區飼養、分散建在非耕農地上。養殖場周圍要有足夠的污物消納農地。經過多年經驗結合全國第二次污染普查部分匯總,如果不經過任何處理,一年兩熟地區1畝土地播種面積可消納2~5頭豬或者0.5~1頭牛或者150只蛋雞或者300只肉雞的糞便。以豬場為例農區年出欄在1萬頭以下的生態豬場比較便于種養結合(1萬頭出欄,需要500~1000畝農牧結合消納農田)。若規模增大,配套農地也需要增加,運輸距離、途中污染、土地流轉、生物安全距離、管道鋪設等難度和問題會出現增多的情況。降低飼養密度,降低限位欄使用時間,要有充分利用舍外活動空間達到健康飼養。

4污物減量化、資源化、生態化處理與利用

“先沖水后固液分離”方式增加污液量和處理成本,應廢止。眾多養殖場設計之初就已過時,造成后期管理費用糞污處理成本增加。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多年基層工作對比眾多糞污處理方案,建議結合異位微生物發酵床糞污處理法綜合設計養殖場。利用生物菌發酵迅速腐熟糞污把廢棄物等轉換為高品質的再生能源、去除糞便臭味、消除病蟲害、雜草種子和富集養分,然后進入養殖場周邊的消納農田循環農業。

5向農業科研工作者問計施策

養殖場要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適度養殖區和控制養殖區。養殖企業是長久大計,不應有短期投機心理。農業污染是國家三大污染之一,養殖污染處理是大事,淮河以北冬季較冷,眾多沼氣池效率低下、管理不善、廢棄不用比比皆是,廢水儲存池占用土地、費錢費力臭味依舊,大區域糞污集中處理本身就漏洞百出。農業工作者綜合良方良策,多實踐多調查。黃淮農區人口密度大,耕地資源緊張,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糞污處理宜采用就近土地消納處理,筆者認為從長遠看,新建及改建養殖場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規模適度、高標準建設。建設要符合動物防疫條件要求。二是要達到廢棄物循環利用零排放。依據農地承載畜禽的總量,相應配套適當比例的生態果園、蔬菜種植園等糞污消納田地。三是要總體利于生物安全防控。行政管理只能配合獸醫防控疫病,不能決定地方疫病的發展。要以國家為依靠綜合防控,不能因地方得失影響全國疫病防控大計。四是需提高生產經營者的素質、實行準入制度和加強監管。養殖業依賴環境,作為養豬戶的改變應該圍繞著各類農業政策去思考自己的經營模式和業務模式,如此才不會迷路,良好的生產模式可以起到以牧促農、以農養牧、農牧結合,達到資源有效循環利用、養殖廢物零排放、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保障的效果。

作者:徐義強 遠永來 單位:河南省西華縣農業農村局家畜改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