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模式的生態農業及發展途徑
時間:2022-05-03 03:30:15
導語:南充模式的生態農業及發展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長防天保林業和速豐用材林業的生產技術模式上,各縣區農村采用封、育、改、造、管等綜合性工程技術手段,以提高森林質量,充分發揮其生態保護屏障的主體功能作用。在經濟用材的竹木產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上,主要是采用“企業+基地+林戶”的經營體制,以林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把竹林樹林培育和竹木加工業連接起來,從而增加了林農的收入。經濟果樹林業較有地方特色。南充在歷史上被稱為“果洲”,以柑果聞名于世上千年。現在還有國家級柑桔生產基地縣3個。近10年來,各縣市區又大力發展桃、李、梨等夏季水果,以及核桃等干果,它們與柑桔這種秋果一起建立了完整的經果林結構。如此,經果林也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生態種養業模式
生態種養業是生態農業中的主要產業,它是把種植業和養殖業緊密聯系起來而形成的復合型生態產業系統。種植業作為上游產業,其產品作為下游養殖業的原料,通過一定技術處理,把兩個產業聯系起來,從而形成多生態位連接的生態產業。南充的生態種養業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糧豬種養業,二是桑蠶種養業。
糧豬種養業。近幾年,南充有5個縣市區獲得“生豬調出大縣”的國家獎勵。在短缺經濟時代,南充的糧豬種養業的地位被譽為“糧豬安天下”。目前,各縣區都已建立起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糧豬種養業的循環農業模式。在糧豬種養的技術模式上,它把種糧養豬與環境治理緊密聯系起來,做到“以種定養,以養促種;治理污染,強化管控;廢棄物料,生化利用”。“以種定養,以養促種”,就是兩個產業建立循環鏈;“廢棄物料,生化利用”,則是秸稈和豬糞等廢棄物進入沼氣池作生化處理,再生出氣體燃料和有機肥料。在糧豬種養業的經營模式上,它主要是由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建立規模化的種植養殖基地來經營。糧豬種養的上述技術模式和經營模式,被稱為“南充模式”。而村民戶自種包谷、紅苕、牛皮菜等作物來養生豬,不用含添加劑的飼料,正在轉變為“有機種養業”。
桑蠶種養業。目前,南充有5個蠶桑基地縣區,全市有60%的農戶栽桑養蠶。歷史上,南充是我國四大絲綢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上世紀90年代,被規劃定位為“絲綢之城”;本世紀初又被授予“中國綢都”稱號。所以說,栽桑養蠶是南充最有特色的生態農業。在技術模式上,先是栽“四邊桑”,后是建桑園,采集桑葉以養蠶;養蠶以產繭;其蠶沙既是上乘有機肥料,還可以入中藥,通常是蠶農把它用來堆制干肥,冬春之交用于肥桑。這就形成了桑蠶種養循環農業模式。在經營模式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現有兩種模式。一是養蠶大戶帶動模式。嘉陵區文峰鄉的最為典型。該鄉全年養蠶突破萬張蠶種紙,農戶年養蠶20張紙以上的就有150多戶。二是蠶業合作社帶動模式。南部縣的“先鋒蠶業合作社”是其典型。南部碾埡鄉的羅先鋒以業主身份投資桑蠶種養業,且成立了蠶業合作社,帶動當地農戶栽桑養蠶,發家致富。
生態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業模式生態農業的有機生產方式,它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以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為基礎的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它在生產中不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且對土地要求很高,不能含有重金屬污染成分,卻要求含有很高的有機質成分。在加工過程中,要求不能污染有機農產品,且不允許污染加工場地之環境。南充的有機農產品生產和加工行業,主要分布在主城三區和西充縣。西充縣最為典型。
生態有機農產品生產行業。西充發展有機農產品生產,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2009年,臺灣農業專家在西充縣鳳鳴鎮雙龍橋村發展有機蔬菜栽培業,集中體現了這種產業的技術特征。在其技術模式上:用本地產出的蔬菜花卉植物埋地而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只施用有機肥料,只栽種臺灣特種農作物。2012年已成功種出20余個品種的蔬菜。這年年底,當地類似于臺灣專家這種方法生產的蔬菜,已有82個品種的獲得了有機農產品認證;該縣另有6萬只畜禽產品也被認證為有機農產品。
可視的有機農產品加工行業。“可視”是指在其加工銷售過程中,按規范標準操作,且公開透明化。一是加工過程公開透明,二是加工信息公開透明。在其技術模式上,原產品有源頭、加工有標準、產出品有編碼、銷售全程可檢測;而且是消費者親自檢測或親眼看到檢測結果。按如此技術要求生產加工出的有機產品,目前是銷往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慶等特大城市。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行業的經營模式,目前是“企業+基地+農戶”模式。現在有48戶規模以上的有機食品加工企業,建設了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4000hm2,約有60%的農戶從事有機農產品生產。2012年11月下旬,西充縣在央視年度品牌城市盛典上被授予“中國西部有機食品第一縣”的品牌稱號。
生態綠色旅游業模式生態旅游業是生態農業與旅游服務業復合而成的產業,它是生態農業的最高業態形式。生態綠色旅游是以生態農業的綠色景觀為主要觀賞物的旅游。2005年,南充被四川省規劃為“嘉陵江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南充的生態綠色旅游,其產品開發的技術模式為:以工程技術與農業技術相結合建設各類景點:一是以封、改、造相結合建設森林公園,開發森林旅游產品;二是大面積綠化沿江岸線,開發嘉陵江特色景點景區旅游產品;三是以綠色去包裝大型水利工程,開發水庫濕地旅游產品;四是以栽種大面積經果林為基礎,開發農業體驗旅游產品。在生態綠色旅游產品的經營上,南充模式為:政府主導下的企業經營、村集體經營和農戶個體經營。南充的生態旅游產品主要有:6個森林公園、4個濕地公園、3個沿江特色景區。嘉陵江特色景區生態綠色最獨特的,是蓬安縣的“嘉陵第一桑梓”,其巴茅濕地與百牛渡江堪稱一絕。另外,嘉陵區文峰鄉的“千年綢都第一坊”景區,夏季,游人進桑園采桑再到農家喂蠶,生態氣息特別濃郁。
南充模式的生態農業發展路徑
南充9個縣市區都被批準為省級以上的生態建設示范縣,其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離把生態文明建設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個中央的要求來講,又還存在距離。所以,要研究相關問題,探索南充模式的生態農業的發展路徑。
1調整優化生態農業的空間結構
生態農業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原理,運用系統工程以及現代科技方法組建起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就其綜合性講,生態農業包括林業,農產品的種養業和加工貿易業,以及農業景觀旅游業。就其依據的生態經濟原理講,生態農業的建立和發展,一方面,要放到生態工業和生態服務業中考慮;另方面,還要放到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中去通盤考慮。就其運行所依據的生態學原理講,生態農業的人工調控必須以大自然調控為基礎。這些方面都要涉及到生態農業的空間分布結構。這種結構,從社會生態系統角度去看,它是表現為生態農業的生產力布局;若從自然生態系統角度去看,它則表現為生態農業的生態位布局。
調整優化生態農業的生產力布局。關于生態農業的生產力布局:在宏觀層面上,它與南充當地地形地貌相關。用鄉鎮干部的語言來描述,那就是,“山上丘頂一片森林,山谷丘壩稻田糧囤,山下緩坡果樹長青,丘陵梯臺旱作經營”。這樣的布局基本可以保證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在極小微觀層面上,它與南充當地村民居住有關。目前,很大一部分村民是單家獨戶居住,其生活空間往往與其生產空間融為一體。用村民的語言來描述,那就是,“房前屋后栽果樹,桑林地面種菜蔬,雞鴨成群加喂豬,種糧養蠶就致富”。這種極小微觀布局,它可以保證村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如此宏觀和微觀的生產力布局,其生態農業具有明顯的自然經濟特征。生態農業其生產力布局要做到適應市場經濟,就得從中觀層面上實現突破。在保證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村民生產生活安全的前提下,還要穩定、健康和永續發展,這就要求實行產業化經營,進而要求規模化布局。其布局可以設想為在縣以下和村以上的區域內實施,以丘陵臺地為生產空間,實行適度集約經營。可用經濟規劃語言描述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縣域特色農業”。集約高效的特色生態農業,應該與生態農產品的加工業和運銷業實現一體化布局。
調整優化生態農業的生態位布局。關于生態農業的生態位布局,它解決其生態空間集約高效的問題。據其增加生態位的方法,它分為兩種,一是立體農業,二是鏈式農業。立體農業是在一定生產空間內橫向增加生態位,鏈式農業則是在一定生產空間內縱向增加生態位。其一,優化生態農業立體種養結構。立體種養是指根據林木、作物、水產不同品種在生產空間中所占生態位的不同,而采用適度密集的生產方法,增加單位空間種養量的優化生產技術。在土地空間資源約束趨緊的情況下,以立體種養方法優化生態位結構,具有一定必然性。它可以具體分為立體植林、立體栽培、立體養殖、立體種養等。立體種植的生態位優化布局,以提高單位生產空間產出率,這在南充最有潛力可挖的是生態桑園中的作物栽種調整。它既可在桑園立體栽種而同時產出桑葉和雜糧,也可在桑園立體錯季栽種越冬蔬菜或越冬糧食作物,在次年春蠶大齡到來需大量采桑之前,已收獲越冬蔬菜或越冬糧食產品。其二,優化生態農業鏈式種養結構。鏈式種養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例如在一個農業園區內或生態家園內,根據關聯種養業的投入產出關系組織農業內部多個部門的產業環環相扣的優化生產技術。在一定生產空間內,一方面增加了生態位,一方面又拉長了生態鏈,從而實現了生產的集約高效。這對于增加農民的收入來說,有一種現實選擇的必然性。鏈式種養結構可以據生態鏈的連接狀況分為不同的幾種。如開放的線型鏈式:割草以養兔,養兔收兔肥,兔肥以種糧。又如閉合的循環鏈式:栽桑以養蠶,養蠶收蠶沙,蠶沙以肥桑。還有如中心發散的回復鏈式:以種糧食作物為中心,種糧以養豬,豬糞以種糧;種糧的秸稈以養牛,牛糞以種糧。如此等等。南充的生態農業鏈式種養結構其調整優化,它有兩個重點:一是以桑園為起點和終點的復合循環鏈式結構調整優化,二是以沼氣池為中心的發散回復鏈式結構調整優化。桑園為起點和終點的結構其調整優化為:建園栽桑,桑下種糧種菜;桑葉養蠶,糧菜桑渣養豬;蠶沙豬糞漚肥;漚肥肥桑種糧種菜。這是一個復合的循環鏈式種養結構。如此調整優化,可提高桑園這個生產空間的集約程度。提高產出率。沼氣池為中心的結構其調整優化為:建沼氣池處理種糧的秸稈和養豬的糞便;沼氣池一頭與種植業相聯系,一頭與養殖業相聯系,通過處理農業廢料,作為“以種定養,以養促種”的中間環節從而形成回復循環種養結構。如此調整優化,能治理好農業生產環境,使種養業步入良性循環發展軌道。
2切實提高生態農業的三大效益
生態農業就其生態基礎的特性,可作如下劃分:即仿生生態農業、再生生態農業、次生生態農業、原生生態農業。這里所說的生態基礎特性,它是指人的主觀能動與自然生態相聯系的作用程度。仿生生態農業是人類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最強勢的生態農業,而原生生態農業則是人類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最弱勢的生態農業。它們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是不盡相同的。仿生生態農業的生態效益較低,而原生生態農業的生態效益最高。
提高仿生生態農業效益。仿生生態農業是人們遵循作物的生長規律,用工程技術方法模擬作物生長條件,使農作物的生長符合人類生活需要的“設施農業”。最典型的仿生態設施農業是智能溫室大棚中的蔬菜無土栽培。目前,在南充三區的現代農業園區內已建有這樣的大棚。仿生態的無土栽培農業,其實質是“節地農業”,應該發展。仿生態無土農業原本是農民的創造,如發豆芽菜,如水上人家在船筏上建水上菜園,如在青杠木上種銀耳等。目前,可以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的仿生態無土栽培農業是食用菌產業。該產業可以不占耕地,用工農業生產的廢料如秸稈、酒渣、木末等做培養基,實現了資源再利用,具有生態效益;其菌類產品營養價值高,是保健食品,市場需求旺盛,故具有社會效益;菌類產品價格是主要糧食產品價格的2到4倍,經濟效益好。所以,應該發展這一產業。南充已是大城市,又距成渝不遠,菌類產品不愁銷路,可以擴大生產規模,獲得更多的三大效益。
提高再生生態農業的效益。再生生態農業是指人們對農業生產已造成污損的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從而再造出的一個生態優良的大農業產業。其綜合治理包括農村的面源污染整治,包括毀林開墾的環境損害的修復,包括建設高標準噸糧田的山水林田路的全面治理,包括以建沼氣池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家園建設。在南充境內,還包括蘭渝鐵路路基開挖和嘉陵江攔江電站引流渠、船閘開挖而堆砌的土石方的處理。再造優良的生態環境,以提高再生生態農業的效益,要從以下方面著手。其一,改造低產田而成噸糧田,提升其三大效益。把壩區農田方格化處理,把丘區農田梯格化處理,并配套建設提灌排澇設施,以及交通設施。如此則可把生態環境差的低產田改造為生態環境優良的噸糧田,再造一個高效的種植業。它主要在于提高產糧的經濟效益,其次是保證糧食安全而提高其社會效益,最后是能灌能排而提高其生態效益。其二,有針對性地治理農田污染,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證農產品質量,在提高其生態效益的同時,提高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三,綠化重大工程堆砌的土石方,再造一個生態林業,獲取其生態效益。
提高次生生態農業的效益。次生生態農業是指人們為使生態環境得以修復到生態功能次佳狀態,而改變耕作制度的或改舊為新的農業產業。典型的次生生態農業就是退耕還林,它以生態林業置換農作物栽培業。不甚典型的次生生態農業,這在南充市域內,一是丘谷平壩的紅紫土質的水稻栽培業,二是山坡地帶的經果林業。對它們都得減少耕作,以利于生態修復到次佳狀態,從而提高其三大效益。其一,紅紫土質的水田,一年一季中稻,冬季休耕以提高三大效益。多年實踐已證明,這種紅紫土的水田種稻,一年一季中稻,其產量和質量都比一年雙季稻的或一年稻麥輪作的高。在冬季,這類水田休耕,它就是一種功能處于次佳狀態的生態濕地,它可涵養水源,凈化夏季種稻的化肥農藥殘留物。故一年一季中稻的生產,有經濟效益,有社會效益,有生態效益。由此應該對南充8萬hm2冬水田進行保護。并以稻草還田、春秋壓靑等措施提升地力,從而提升三大效益。其二,平緩山坡或狹窄梯臺退耕還于經果林,減少林地勞作,從而增加生態效益。經果林下的立體開發,可以養羊或養雞鴨。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可以低密度地開發養殖業,以此提高其三大效益。
提高原生生態農業的效益。原生生態農業是指作物在自然環境中生長成為人類所需產品的、人們只進行環境維護之勞作的農業。典型的原生生態農業就是天然保護林業。非典型的原生生態農業主要是中藥材植物野生化栽種。其一,提高天保林業的產出效率。一是封山育林產出生態產品。強調它產出青山綠水、宜人環境、清新空氣、溫和氣候等等,從而獲得生態效益。二是林木發育成熟后生產木材產品和開發旅游產品,從而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二,提高中藥材野生化栽種的產出效益。多年生的草本、木本中藥材植物,其野生狀態的藥效比人工大面積栽培的藥材的藥效高得多。所以應該把特產品種的藥材植物進行野生化栽種,這既可以獲得當地林區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效益,還可以在以后幾年中收獲高品質中藥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川芎、川貝、川半夏、川牛膝、川明參等四川特產藥材作物,都可以在南充市域各林區野生化栽種,從而提高其三大效益。
作者:汪亞雄單位:中共蓬安縣委黨校
- 上一篇:馬克思生態農業思想探討
- 下一篇:農業科技創新對生態農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