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史話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4 11:31:00
導語:油菜史話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油菜是人類栽培的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為十字花科(Crucifere)蕓苔屬(Brassicaspp.)的若干種組成。因其籽實可以榨油,故有油菜之名。它和大豆、向日葵、花生一起,并列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
油菜的起源地
我國是油菜起源地之一。考古學家在陜西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里,發掘出在陶罐中的已經炭化的大量的菜籽,其中就有油菜的原始類型一白菜籽和芥菜籽,碳14測定距今近7000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農作物中,有保存完好的芥菜籽,種皮黑褐色,圓球形,直徑多在1.5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種臍、種蒂和網紋,它和現今栽培的油菜籽完全相同。反映公元前3000年夏代歷書《夏小正》,有“正月采蕓,二月榮蕓”的記述。意思是說春分前后開始采摘采苔,農歷二月油菜就開花了。蕓,即為后人的栽培的油菜。公元前3世紀《呂氏春秋》中談到當時油菜種植的地區:“菜之美者,陽華之蕓”;高誘注:“陽華,山名,在吳、越之間。蕓,芳菜也。”表明我國農民種植油菜已有悠久的歷史。
古代種植的油菜最初主要供作為蔬菜,稱為蕓苔菜。據2世紀服虔著(通俗文》記述:“蕓苔謂之胡菜。傳說塞外有云臺戎,始種此菜,故名。”公元6世紀賈思勰著(齊民要求}中,始有關于芥菜型油菜的記述:“種芥子及蜀芥、蕓苔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澤時種,旱者畦種水澆,五月熟而收子。”古籍中記載油菜的別名不下20多種。(名醫別錄}中,談到芥菜型油菜已有“青芥、紫芥、白芥、南芥、旋芥、花芥、石芥”7個品種,并說“食有辛辣味”是芥菜型油萊的重要特征。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指出古代栽培的芥菜和蕓苔“乃今油菜也”,它的分布地區在“羌、隴、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種此菜,能歷霜雪”.他還繪畫了供作菜用的蕓苔菜和芥菜的圖形。推斷我國的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可能也是油菜的起源地之一。
勞動人民在長期種植和食用過程中,發現油菜籽位中含有較多的油分,逐漸將油菜從菜用轉為蔬、油兼用。¨世紀蘇頌著<圖經本草)才正式稱它為油菜,并列入油料作物。說它“出油勝諸子,油人蔬清香,造燭甚明,點燈光亮,涂發黑潤,餅飼豬亦肥。上田壅苗堪茂,秦人名菜麻,盲子可出油如脂麻也”。這說明菜籽油的多種用途,餅粕還可以作肥料。
宋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詳細總結古代用油菜籽榨油的經驗和方法:“菜籽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氣,然后碾碎受蒸。”炒菜籽要選用“平底鍋深六寸者,投籽仁于內,翻拌最勤。”怎樣才能提高菜籽的出油率呢?“既碾而篩。擇粗者再碾,細者則入釜甑受蒸;蒸氣騰足,取出以稻秸與麥秸包裹,如餅形。其餅外圈箍,或用鐵打成,或破篾絞刺而成,與榨中則寸相隱合。凡油原因氣取,有生于無。出甑之時,包裹怠緩,則水火郁蒸之氣游走,為此損油。能者疾傾疾裹的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訣由于此。”宋應星還指出,菜籽油餅粕“皆重新碾碎,篩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在當時一般每百公斤菜籽可榨油三十公斤。“耨勤而地沃,榨法精到者,可榨油四十斤”。但隔年的菜籽出油率顯著下降。
油菜從蔬用發展為油用的歷史,是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的過程,并使油菜植株性狀朝向人類需要的方向改變。我國油菜栽培是從小面積上“供作蔬茹”逐步發展到“采苔而食”直至“亦得取子”榨油。始種于北方早作區,爾后漸次擴展到江南稻區,再后發展形成了我國以黃河流域上游為中心的春油菜區和長江流域為中心的冬油菜區。
油菜的演化進程
著名的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指出,人類栽培的農作物都源始于野生植物的祖先,它們都是根據人類生活需要,經過長期馴化栽培和人工選擇的產物。現代栽培的油萊有異姓同名的三姊妹,她們的名字叫做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甘蘭型油菜。顧名思意,她們分別是由芥菜、白菜和甘蘭進化而來的。
芥菜型油菜又名細葉油菜,是起源于中國土生土長的油菜類型,古代稱為油辣菜。吳其浚著(植物名實圖考}中說:“油辣菜味濁而肥,莖有紫皮,多涎,微苦。”芥菜型油菜的特點是基部葉片較小,上部枝條纖細,植株高大。葉片和種子都有濃郁的辛辣味。這是從芥菜演化而來的殘留遺跡。我國西南、西北和華北等地種植較多,又稱為高油菜、苦油菜、大油菜等。芥菜型油菜種子較小的,千粒重在l一2克之間,含油量在40%以下。
白菜型油菜是原產于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白菜演化來的,植株矮小,分枝較小,莖稈纖細,有薄而光滑的橢圓形葉片。邊緣有明顯的琴狀缺刻,上有刺毛,覆被一層薄薄的臘粉,又稱為小油菜、矮油菜和甜油萊,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種植。另一種白菜型油菜是從小白菜演化來的,在古籍中稱為油青菜。{植物名實圖考)記述:“油青菜同菘菜,冬種生苔,味清而腴,逾于萵筍。”它的特點是株型高大,分枝性強,莖稈粗壯,基葉發達,半直立的。寬大的葉片呈隨圓形成或卵圓形,全緣或波狀,無琴狀缺刻。我國各地稱為白油菜、油白菜、油菜白等。白菜型油菜籽粒變異極大,千粒重2—3克,有些品種可達4—5克,含油量在40%以上。
甘蘭型油菜的故鄉在北歐西海岸,在“瑞士湖居”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它的原始祖先的種子。著名植物學的家第康道爾在(農藝植物考源}一書中曾推測,這種原始型甘蘭種子可能是由阿利安的克勒特族人自亞洲帶到歐洲去的,長期以來它被栽培在歐洲許多國家的花園里供作蔬用,今天在荷蘭、英國以及北歐海岸可以找到它的野生類型。直至十六世紀才開始采籽榨油。這種油菜株高中等,根系發達,莖葉有明顯的缺刻,被覆著厚厚的一層臘粉。苔莖葉片輪莖著生,這是殘留的親緣甘蘭的痕跡。花朵狀如復瓦,植株沒有辛辣味。甘蘭型油菜結果多,種子大,含油量高。一般的千粒重在2.5—3.5克,少數品種在4克以上,含油量在42%,最高的可達45%一47%。我國栽培的甘蘭型油菜是20世紀<o年代先后從日本和歐洲引起的,又稱為番油菜和西洋油菜,是我國長江流域現今種植的主要類型。
在蕓苔屑十字花科植物大家庭中,除了油菜三姊妹外,還有其它同宗異名的家族,如我國古代供作榨油用的蕪菁(俗名蔓菁)、供作綠肥作物栽培的滿園花(俗名油蘿卜)以及白芥、黑芥、蕓芥等,因它們主要用途不供榨油,故不列入油菜家族中敘述了。
油菜家族興旺,親緣殊異,但追根溯源,它們和白菜、芥菜、甘蘭一樣,仍然是從一個共同的祖先一一山白萊來演化而來的。據(救荒本草}記述,山白菜“苗葉頗似家白菜,而莖葉細長,其葉尖梢有鋸齒叉,又似君達菜而尖瘦亦小,味甜,微苦。采苗葉焯熟,水淘凈,油鹽調食。”今天在我國黃河流域丘陵山地仍可以找到這種野生山白菜。油菜家族的三姊妹所不同的是,白菜型油菜(2。:20)仍然保留著其祖先白菜的血緣,芥菜型油菜(2n=36)則是黑芥與白菜的雜交后代,甘蘭型油萊(2n:38)則是甘蘭與白菜雜交的后代。現代科學家模擬油萊演化的途徑,采用人工雜交授粉的方法,培育成類似今天栽培的各種類型油菜,或者類似其祖先的黑芥和甘蘭,證明它們之間在遺傳學上的親緣關系,為培育油菜新品種開辟了新的途徑。
古代的精湛農藝
精耕細作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優良傳統,而油菜栽培又是從蔬菜園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籍中記述種植油萊的豐富經驗,其栽培技術之精,管理措施之細,輪作倒茬之妙,榨油方法之巧,令人嘆為觀止。
1628年徐光啟著《農政全書》,系統地總結了江南農民栽培油菜技術:“先于白露前日中鋤,連泥草根曬干成堆,用稂草起火。將草根煨過,酌用濃糞攪和如何泥,復堆起頂上,作窩如井口。秋、冬間將濃糞再灌三次,此糞灰泥為種萊肥壅也。到明年九月,耕菜地再三,鋤令極細,作壟并溝,廣六尺,壟上橫四科,科行相去各一尺五寸。用前糞灰泥,勻撤土面,然后將菜秧移植。植之明日,糞之。地濕者糞三水七,干者糞一水九。如是三、四遍。菜栽漸盛,漸加真糞。冬月再鋤壟。溝泥鍬起加壟上,一則培根,一則深其溝,以備春雨。臘月又加濃糞生泥上。春月凍解,將生泥打碎。正、二月中,視田肥瘦燥濕加咸。加糞壅四次。二月中生苔,摘取之,糟腌聽用。即復多生苔心。花實亦繁。立夏后拔科收子。中農之入,畝籽二石,薪十石。薪中為蠶簇也。”概括地記敘了油菜從種到收全過程的精湛技藝,一般每畝菜籽產量已在100公斤左右。
古代人在“春采苔,可以為蔬”的種植過程中發現,摘苔后的油菜,枝果繁茂,產量增加。<便民圖纂}記述:“油菜最易起苔,去苔則歧分而結子繁,榨油極多。”因此,摘苔是沖菜增產的一項措施。農民總結的經驗是:肥地、稀植、壯株少摘苔,以增加分枝;瘦地、密植、弱株則不宜摘苔,l厶保證種子飽滿。因地制宜,合理運用,才能收到增產效果。什么時候收獲呢?(三農記》說,“獲宜半青半黃時,芟之候干”;“收獲宜角帶青,則子不落;角黃,子易落。對日芟收易耗,須逢陰雨月夜收,良。”適時收獲也能確保菜籽質量,提高菜籽出油率。(致富奇書廣記》記述:“老則堅實,千則不潮,凈則不雜,潤則光彩而多油,所以可貴。”精辟概括地論述了油菜適時收獲的重要作用。
13世紀我國南方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并發展油萊與水稻輪作,14世紀遍及南方地區。(務本新書)記述,在水稻收獲以后,“即下菜種,和水糞之,芟去其草,再糞之,雪壓亦易長。明年初夏間,收子取油。”15世紀江南地區創造了油菜育苗移栽技術(《便民圖纂》),解決了油菜與水稻輪作換茬季節緊張的矛盾。到了17世紀,油菜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油菜作物了。正如清代張百城著《岡田須知》記述:“沿江南北農田皆種。油萊七成,小麥三成。”可以窺見當時油菜在南方種植面積已經占了很大的比重。
古籍記述南方稻田發展多熟制的經驗,清初張履祥寫的《補農書》,談到小麥、油萊間作的增產效果:“以壅菜蓋麥,最肥地力……土肥而糞省,農人不勞而菜茂,來年禾復易長。”《岡田須知》亦說:“沿江南北農田一般種七成油菜三成小麥。蓋因小麥田底瘦,油菜田底肥,且油菜收子多而又貴也。”《齊民四術》論述種小麥和種油萊的利弊:“其植麥者,耗費工太甚,宜三分之,以二分種麥,一分種菜子……畝收子二石,可榨油八十斤,得餅二十斤,可肥田三畝,力庇兩熟。菜子利同麥,糞工同麥,稈供薪同麥,而得糞可濟麥田之耗,至要。”指出種油萊兼有用地與養地之功。張宗法著《三農記》談到油萊與蕎麥間作,“蕎收而麥,萊亦茂,不害其便,兩獲其利”。1852年奚誠著《耕心農話》中,已記述了雙季稻與油菜多熟復種以及冬小麥、蠶豆和油菜間混種的方法。1890年黃宗堅撰《種棉實驗說》記述油菜與棉花套種技術。這些輪作倒茬和間混套種方式,至今仍在我國油菜產區采用。
現今我國南方發展形成的油一稻一年兩熟和油一稻一稻一年多熟制,北方發展油萊一玉米和油菜一水稻間套復種制,實現糧油雙豐收。油萊的抗逆性強,適應地區廣,我國北起黑龍江,南抵海南島,東起沿海各省,西至青藏高原,終年都可以種植油菜。有些春油菜品種生育期僅0—70天,易種易收,甚至在西藏高原海拔4200米的曲松地區和北緯50度的黑河地區,油萊都能良好生長。例如我國油菜資源中最早熟的油萊類型——門源小油菜和天祝小油菜,在青藏高原可以安全成熟,可謂是“山頂上白雪皚皚,山腳下油菜金黃”。一派壯觀奇景。
廣闊的發展前景
油菜以其適應能力遍植世界各地,以其一身豐腴寶藏奉獻于人類。民歌贊曰:“油菜渾身寶,菜油品質好,菜苔可供蔬,餅粕好飼料。蜂采菜花釀佳蜜,輪作倒茬地力高;綜合利用途徑廣,工業農業離不了。”說得恰如其分,維妙維俏。
油菜的果實為角果,有直立型、斜生型、平生型和垂生型,成熟時自動開裂,露出深褐、紫紅、中黃、灰褐等各種顏色的種子。油菜籽含油40%一50%,還含有24%一32%的粗蛋白。隨著菜子品質的提高和榨油工藝的改進。現今我國油菜籽的出油率已達到35%以上,被譽為“綠色油庫”。菜籽油含有豐富的脂肪酸和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易于消化,是我國長江流域地區人民的重要食用油源。
菜籽油可以加工制成人造奶油、起酥油、色拉油、蛋黃醬和涼拌醬等多種油脂制品。菜籽油還可以作為機械工業潤滑油、橡膠添加劑、塑料增塑劑、人造高級香料等。榨油后余下的鮮粕,含有高達36%的粗蛋白質,10%的粗脂肪,以及各種礦質營養元素;蛋白質中含有比較齊全的各類必需氨基酸,營養價值堪與大豆蛋白相媲美。從餅粕蛋白中還可以提煉出脂肪和磷脂,在食品和醫藥工業中有重要用途。
古來油菜的鮮嫩菜苔即為珍貴佳肴,其食用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菜苔供作皇戚膳食或祭祀品。賈思勰著<齊民要求》中,把蕓苔菜列為古代21種重要蔬菜之一。據<拾遺記)記述:“蕓有三種,色紫者為上蔬,味辛;色黃者為中蔬,味甘;色青者為下蔬,味咸。常供御膳及宗廟祭祀。”(汝南圃史)記述:油菜“愈經霜雪,其味愈甜,正宜烹饌……,春初發菜心,即生花,未花時,摘心以羹,或腌或糟,俱干鮮。”“有摘花焯熟曬干,夏間作素饌,或拌醬炙肉,尤妙。”特別是湖北武昌洪山寺出產的紫苔菜,質嫩味甘,風味獨特,向稱萊苔中的佼佼者,歷史皇帝列為貢品,有“金殿玉菜”之稱。古人著詩贊曰:“桑下春蔬綠滿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頭先擇店頭賣,日暮裹鹽沽酒歸。”(范成大)。今天人們仍喜以嫩苔為蔬,營養豐富,滋味鮮美。
油菜莖枝茂盛,繁花似錦,花期又長,在油菜綻花、角果初孕的暮春初夏季節,一望無際金色斑爛的油菜田鋪錦疊翠,令人心曠神怡。古來詩人墨客喜歡把菜花描繪為花中一景:“春時菜花叢開,白天直高嶺遙望,黃金作埒,碧玉為疇,江波搖動,恍若河洛圖中,分布陰陽爻象,海天空闊,極目杳然,更多象外意念”(高潦《四時幽賞錄》);“積雪初消,和風潛扇,萬頃黃金,動連山澤,頓覺桃花凈盡菜花開”(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在油萊盛花季節,“騷人韻士,攜酒賞之”(周文華《汝南圃史》)。濃郁芬芳的菜花香氣也招來辛勤釀造的蜜蜂,它既有助于發展家庭副業,為人類帶來“甜蜜”,又為油菜花輔助授粉,提高了結果率和菜籽產量。
明代李時珍在考察油萊的生長特點和形態特征后,最早把它作為藥物錄入《本草綱目》,說油菜的莖葉和種子“辛溫無毒”,有“行血、破氣、消腫、散結”的功能,對醫治吐血、癰腫、血痢、痔瘡等癥療效顯著。油菜花朵和籽實對治療婦女難產有奇效。《婦女良方》歌曰:“黃金花結粟米實,細碎酒下十五粒;靈丹巧效妙如神,難產之時能救急。”還對治療產后惡露、瘀血行滯有良好的效果,堪稱為“婦科良藥”。
遣憾的是油菜也有美中不足之處,就是傳統油菜品種的籽粒中含有較多的芥酸和硫代葡萄糖甙。芥酸是一種長鏈脂肪酸,含量在40%一60%,在人體內不易被消化吸收,降低了營養品質。硫代葡萄糖甙是存在于餅粕于中的有毒物質,作為飼料能使畜禽甲狀腺腫大和抑制生長發育,降低飼用價值。的我國科學家已育用成低芥酸和低硫代葡萄糖甙的“雙低”油菜品種.芥酸含量降至1%,硫代葡萄糖甙降至o.1%以下,正在生產上推廣應用。除外,還研究出用化學方法清除油分中的亞麻酸和油粕中的毒物,以增加菜籽的香味和穩定性,提高油分的食用價值,并使餅粕可以直接作為高蛋白飼料,大大提高飼用品質。
起源于我國的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大約在公元前即已傳人日本,主要供作蔬用;直至10世紀{本草和名}書中才記有“芥子”,開始供作榨油。起源于歐洲的甘蘭型油菜長期種植在園子里,在史前傳播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土耳其、俄羅斯等國。直到16世紀,歐洲各國才作為油料作物栽培;18世紀傳人南北美洲;1878年甘蘭型油菜從歐洲引入日本栽培。
現今油菜已發展成為世界性的重要油料作物。我國是世界上油菜種植面積和總產量最多的國家。其他油菜生產國還有加拿大、印度以及法國、德國、波蘭、瑞典等。科學家預測,隨著高品質油菜品種的培育和榨油工藝的改進,油菜的種植面積還將繼續擴大,它在人類食用的油料作物中將占有愈來愈重要的地位。
- 上一篇:農業社會生態變遷管理論文
- 下一篇:外商投資運輸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