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水文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30 08:10:00
導語:武漢水文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水文化的實質是一個國家或區域人民的優良傳統和品德在水事活動中的體現,其根本理念是創造以人為本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武漢市作為“江城”和“百湖之市”,具有獨特的水文化優勢,本文通過對武漢市水文化的研究,對武漢市水文化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武漢水文化江城
武漢市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和漢水的交匯處。徐城北先生的文集這樣敘述到:“武漢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寥寥數語,想必是對武漢最全面的概述了。同全國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漢市的水資源優勢突出。166個湖泊、165條河流點綴其間,水面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4,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數第一。豐富的水資源為武漢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武漢的人文歷史就是水興武漢、武漢興水的歷史。
一、水文化的內涵
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管仲曾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綜觀世界文化流源,水勢滔滔的尼羅河孕育了燦爛的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的枯容消長明顯地影響了巴比倫王國的勝衰興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環境是古希臘文化的搖籃,流淌在東方的黃河長江,則滋潤了蘊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絢爛多姿的楚文化。所以,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似乎可以將一切文化現象納入到“水文化”的范疇內,“水文化”稱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體。總的來說,水文化是對傳統水功能的一種延伸和升華,其實質是一個國家或區域人民的優良傳統和品德在水事活動中的體現,其根本理念是創造以認為本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義。
從哲學的角度來講,《管子·水地篇》中說“書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流通者也……”這里,水充滿生機和活力;而老子從另一個角度論水德“上善弱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兒于道。”這也體現了水的人格魅力。可見,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這也是我們現在提倡“人水和諧發展”的最初依據。
從水利的角度來講,水文化是人類對社會各個時代和時期水環境觀念的外化,是人類為適應自然生態水環境和滿足興利除害需求的一種方式,也是人類指導自身行為和評價水利工程、水利事業的準則。
從景觀的角度來講,城市特色景觀的生成不外乎三種途徑:一是美學途徑,二是心理學途徑,三是歷史文化途徑。城市景觀設計的三大原則是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水文化就是指在在城市景觀的建設中充分利用城市的人文水資源,以水為載體,緊密聯系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將人的行為、歷史水文化和創造城市特色景觀綜合協調考慮。
二、江城武漢的三鎮風貌
武漢位于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山丘、湖泊與平陸相間,享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譽。從3500年前古“云夢澤”旁盤龍城的興衰,到三國時期占據長江天險的武昌城的興起,再到漢水改道后漢口的繁榮,以及近代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快速發展而成的“大武漢”。水生態系統的演變不僅在武漢的各個重要的發展階段起著特殊的作用,而且還造就了武漢“兩江三鎮”的城市格局。
漢口是武漢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武昌和漢陽分別隔長江和漢江相望。漢口得名于地處漢江之口,因古時稱漢水為夏水,故當時有夏口之地名。漢口因其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說。明朝成化年間,漢江幾經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漢口成為同臨兩江的黃金地段。至明朝末年,漢口已經相當繁華,與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并稱“四大名鎮”。武昌之名始于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并更名為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武昌高校林立,文風盛行,成為了武漢市的文化區,與當年的“以武治國”相去甚遠。“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是武漢三鎮中最早成形的,被武漢人稱為老城。
三、江城武漢的水文化優勢
城市的建設需要文化的支撐,文化是一張獨一無二的城市名片。武漢的文化特色與個性究竟是什么?歷史學家馮天瑜先生曾經說過:“城市風格首先依托于地理環境和自然特色。武漢在這個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江城風格’。”余秋雨先生說:“中國文化從根本上說是‘大河文明’,能稱得上大的城市,只有大上海、大武漢、大重慶,武漢應立足自然生態,做足長江文章。”
其實,在我們幾千年的文化中,就有不少名著名篇名家都是從水的角度來認識武漢、贊美武漢的。《尚書》記載:“江漢朝宗,其流湯湯。”《詩經》記載:“江漢湯湯,武夫洸洸。”崔灝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成千古絕唱。詩仙李白一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則讓武漢第一次有了江城的美譽。后來,南宋詩人袁說友在《游武昌東湖》中也寫道:“只說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說東湖……如何不作錢塘景,要與江城作畫圖。”又一次奠定了武漢“第一江城”的地位。
水不僅是文人墨客關注武漢的重要方面,也是江城政治經濟地位形成的重要因素,這在歷史記載中也有體現。湖廣總督張之洞在一副楹聯中高度概括了江城武漢在中國乃至世界中的地位。聯云:“昔日整頓乾坤,締造多從江漢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亞歐遙。”孫中山先生不僅把武漢三鎮的情況熟記于心,而且幾次要把武漢作為中國定都的最佳地方。他曾說“樞軸總攬水陸交通,西連北控,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對武漢的水更是情有獨鐘,他在《水調歌頭·游泳》中不僅描寫出了武漢的氣勢,更為武漢今后以水而興指明了道路。當代中央領導人也非常看中武漢,把武漢作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納入規劃戰略。在國務院批準的武漢總體規劃首頁中明確表述:“要把武漢建設成為具有濱江、濱湖特色的現代城市。”這些都肯定了武漢的江水特色,顯示了武漢深厚的水文化底蘊。
四、江城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武漢是一座源水而發、因水而興的城市,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因水患肆虐而聞名的龍王廟,江河交匯的南岸嘴,山擁水抱的東湖風景區,全國最大的濱江景觀江灘……這些無一不體現出武漢深厚的水文化底蘊,但是目前武漢市的水文化研究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相對于杭州、成都等城市來說比較落后,不僅在理論研究上沒有形成嚴密成熟的體系,而且對現有的水文化資源保護不夠,致使水文化優勢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舉一個例子來說:武昌東湖與西湖相比,為什么一直只是湖北名湖,而不是中國名湖?究其原因,西湖是中國人文資源沉淀最為深厚的文化之湖,一直被人們認定為是活著的吳越文化的“博物館”,而東湖的文化多流于表面,缺乏歷史的品位。“水文化的沉淀與升華不夠”才是東湖落后于西湖的根本癥結所在。這也說明了我們現在的落后局面,只有加大水文化開發的力度,才能提升武漢的文化品質,創出城市特色。
本文僅對水文化之于武漢的建設提幾點粗淺的意見:
1.把水文化貫穿于城市規劃中,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在規劃中要注意水功能的合理分區,并要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支持、保障武漢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與流域功能區劃和武漢市水環境功能區劃相協調。
2.把水文化溶入到城市景觀建設中,挖掘和突現其文化內涵。近幾年來,武漢市重點實施了“綠滿濱水、顯山透綠、景觀道路、親民綠化”四大工程。建設了一批美麗的親水景觀。今后在這個方還要繼續面努力,爭取早日把武漢建設成為“一步一景”,并且每個景觀都是水文化象征的“有獨特內涵”的江城。
3.把水文化展現在城市旅游經濟的運行中,二者相互促進。親水是市民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也是武漢獨特的對外吸引力之一。因此,在發展武漢旅游業的時候,應注意開發水域旅游,使旅游者能在游覽過程中能時刻感受到江城的水特色,這也是武漢旅游區別于其他城市的一個重要方面。
4.適當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市民知曉水文化的內涵和意義。人民是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加強宣傳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也可以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水文化建設的隊伍中,促進武漢的水文化發展。
5.武漢已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開展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試點城市。這也給我們一個提示,在進行武漢市水文化的建設中,要注意保護水環境、治理水污染,運用科學發展觀,實現人水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淺議水文化分類結構大綱》.劉星原.《湖北水利水電》2005年第1期.
[2]《“以水為師”——萌生中國水文化的哲學啟蒙》.《江蘇水利》2005年第8期.
[3]《荊州市水文化初探》.鄧翔,秦軍.《規劃廣場》.
[4]《水文化乃武漢諸文化之母》.閘山東,陳玲.《學習與實踐》2005年第8期
- 上一篇:河流流域環境地質研究論文
- 下一篇:大學教師中國60周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