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成分回歸分析農業經濟論文

時間:2022-01-28 03:24:42

導語:主成分回歸分析農業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成分回歸分析農業經濟論文

1指標選取與模型方法

通過研究相關研究文獻,本人總結出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業生產自然制約條件、農業人力資本投入、農業生產資本投入、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的市場作用、農業生產條件制約因素等密切相關。本文選取了與農業總產值(TVAO)相關性較強且能反映農業經濟增長的10個指標,所選指標包括農業機械總動力(TPAM)、農作物總播種面積(TSA)、受災面積(DA)、農業就業人數(AE)、國家財政農業支出(NFAE)、化肥施用量(AQCF)、有效灌溉面積(EIA)種植業占農林牧漁業的比重(PIR)、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APPI)以及農村中學師生比(SFR)。

在上述所選指標中,農作物播種面積、受災面積反映了農業生產的自然制約條件;國家財政農業支出反映了農業生產的資本投入;農業從業人數屬于農業人力資本范疇;因為農村中學師生比的變動可間接反映農業科技進步與生產效率的變化,我們將其劃為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是農業經濟的市場作用;而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灌溉面積屬于農業生產條件制約因素。

數據源自1985至2012年的《中國統計年鑒》與《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在本文的研究中涉及大量的變量,為避免變量間可能具有的多重共線性對參數估計與分析結果的影響,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選取適當的相互獨立的能夠較好的反映原變量指標的綜合信息的主成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主成分回歸,解決多元回歸分析中的多重共線性問題。然而,主成分回歸方法不能夠解決異常值的問題,并且也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時間序列的數據的變化特征與趨勢。為彌補這個弊端與增加模型的估計精度,本文將主成分回歸這一長期靜態模型的誤差項作為均衡誤差,建立主成分回歸的短期動態的誤差修正模型,以此來修正主成分回歸模型,據此來研究影響我國農業長期經濟增長與短期經濟增長的因素。。

2實證分析

本文對變量進行了自然對數化處理以降低序列短期波動,更準確把握其長期變化趨勢,并在此基礎上對數據標準化以消除量綱對數據結構的影響。本文所采用的計量方法均使用軟件R進行分析。對因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并設置貢獻度閾值為0.8,得到第一主成分F1、第二主成分F2的特征值分別為6.803、2.131,方差的貢獻度分別為0.680、0.213,二者貢獻度之和為0.893,由此前兩個主成分適用于主成分分析,制約因素彈性對值和為0.376。綜合長、短期影響農業經濟增長因素分析的結果,影響農業總產值的第一綜合因素為農業生產條件,且其彈性貢獻度明顯大幅高于其他因素,農業生產條件中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用電量、有效灌溉面積效用均低于化肥施用量及農藥使用量的效用,說明在現有自然制約條件下我國農業增產長期過度依賴于化肥施用量與農藥使用量。數據顯示1980-2012年33年間我國化肥使用量由1269.4萬噸上升至5838.8萬噸,年均增長13.9%,此造成的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不利于我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4745.7千萬W增長至102559千萬W,年均增長21.1%,但現今農機、農業用能投入與發達國家比仍相對不足,具有較大上升空間。

第二綜合因素為市場的作用,33年間農業占農林牧漁業的比重由0.756%減至0.524%,其每減少1%將促使農業經濟長短期分別增長0.135%、0.123%,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每增加1%,僅僅刺激農業經濟長短期分別增長0.14%、0.126%,這與農業生產價格指數上升造成農業部門成本增加的壓力過重,利潤預期的減少降低了農業從業人員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有關。第三綜合因素為自然制約條件,其中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每減少1個百分點,從長期來看,我國農業經濟將萎縮0.136%,短期減產0.12%;我們發現,受災面積對農業總產值的增加起到微弱正向作用,與我們的認知相矛盾,這可能是由于隨著國家的發展,我國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較大提升,災害的負面影響被預防災害與抗災的日趨完善的工作體系和能力消除所造成的。第四綜合因素為農業生產資本投入,33年間國家財政農業支出由150億元增加至12387.6億元,年均增長250.3%,其增加1個百分點將促進我國農業經濟長期上增長0.133%和短期上增長0.114%。第五綜合因素為農業生產技術,33年間反映農業生產技術的農村中學師生比由0.053591增加到0.0999人,其每增長1%,長、短期上推動農業經濟增長0.075%、0.057%。第六綜合因素為人力資源,我國農業從業人員一個百分點的增長,僅僅使農業總產值長、短期上分別增長0.01%、0.022%,其貢獻微弱與我國農業勞動力過剩及農業部門生產效率低下有關。

3政策啟示

農業生產條件是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必須通過改善我國農業生產條件、加大先進農機設備研發投入、保障能源供給、合理化農業用能結構和布局、建立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體系及發展機械與水利配套基礎設施、提升農機作業服務的組織化程度來實現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并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化肥與農藥的使用雖然對農業生產有著顯著的短期作用和較長的持續效應,卻也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據此,我國農業發展必須謹慎合理的使用化肥農藥,要在增加土壤肥力、提升土壤有機質的同時,最大程度的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并通對農業環境的治理保障我國糧食生產的安全性與可持續性,加大宣傳力度,使綠色生產、綠色消費觀念的深入人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背景下,農業經濟部門逐漸并入市場經濟體系,此對農業經濟增長既是挑戰亦是機遇,建立健全農業生產信息的傳播機制以及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成為必要,以此確保市場信息的及時性與易得性,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來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以及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同時,要繼續完善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增加國家財政農業支出用于保護農業的補償性支出來保護和調動主產區積極性,切實保護農、牧、漁民的切身利益,維護社會穩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面對我國農業生產自然制約條件,我國需要健全國家及地區間自然災害預警與應對協調機制,加強自然災害的防治能力,并且采取有力措施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劃定永久保護基本農田,在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的同時抑制城市的無序擴張,并以此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法》使之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法律保障,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農業發展的出路在于穩步推進勞動密集的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向現代化的科技知識推動型的轉變。首先,國家財政支出需要增加向農村的教育、經濟、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等方面的投入,不僅可以改善農村教育教學條件、提升農村教育水平,而且對提升農民素質、提高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和農業從業人員的創新能力與勞動生產率具有長遠效應。其次,政府要切實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大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力度,穩步加快推進關鍵技術入戶到位,鼓勵發展規模經營,促進種糧水平和效益提高,進而確保我國農業經濟持續增長,牢固農業基礎地位。

作者:沈永昌林義征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