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政治環境及對農業經濟影響
時間:2022-05-25 08:21:00
導語:隋代政治環境及對農業經濟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又反過來集中表現經濟。經濟與政治之間存在一種復雜的互動型動態關系,彼此相互影響,并非單方面地制約與影響對方。在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政治對經濟往往具有反作用,且反作用往往又相當明顯,并通過國家權力來實現。尤其是在古代,政治的影響力特別突出,人類社會的幾乎所有領域皆為政治所掌控,社會經濟基本依附于政治而存在,并在濃厚的政治環境和氛圍中發展。馬克思曾經指出,既往人類社會的國家,“政治國家就是國家的內容”。[1]283經濟受到政治的脅迫而失去自由,對經濟發展和政治環境本身帶來了雙重影響,轄制的不單單是經濟的前行和發展,同時也裹住了政治自身的手腳。這在我國古代的社會發展進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凸顯出鮮明的“政治泛化”表征,即“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權力高于一切,政治力量可以向一切社會生活領域擴張,對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都表現出無與倫比的沖擊力和滲透力”。[2]6在我國漫長的古代社會,皇權專制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一段歷史時期的經濟能否發展,與皇帝本人的作為關系極大,因為他們的作為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政治環境,而政治環境的好壞又往往直接制約著那個時代的經濟走向。隋代山東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就明顯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隋代時間不長,歷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代皇帝,而文帝和煬帝時期的政治統治和政治環境截然不同,并由此帶來了隋代前后迥乎不同的經濟發展現狀和表現。文帝時期,政局和社會穩定,創造了“開皇之治”的繁盛局面;而煬帝時政治腐朽,民怨沸騰,則斷送了隋運。前后政治環境的明顯變化和反差,使山東地方農業經濟發展隨之波動。
二、隋代山東的政治環境
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了隋王朝,史稱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陳,統一中國,從而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動亂。隋代地方機構實行州縣兩級(煬帝時改州為郡),當時設在山東的郡縣主要有濟陰郡、東平郡、濟北郡、北海郡、齊郡、東萊郡、高密郡、魯郡、瑯琊郡、武陽郡、平原郡、渤海郡、清河郡等,另外,彭城郡的滕(今滕州)、蘭陵(今棗莊東南)、方與(今魚臺)縣,下邳郡的郯(今郯城)縣,東郡的離狐(今東明)縣,梁郡的楚丘(今曹縣東南)縣等,都在今山東。
(一)隋文帝統治時期
隋文帝統治時期,他與各級官吏采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山東地區政治比較清明,社會較為安定。在地方,官商勾結是最嚴重的吏治腐敗,他們沆瀣一氣,違法經商,壟斷市場,哄抬物價,巧取豪奪,牟取暴利,阻礙了地方經濟的正常發展。對此種現象,朝廷皆予以嚴懲。如盧賁為齊州刺史,“民饑,谷米踴貴,(賁)閉人糶而自糶之,坐是除名為民”[3]1143。張威為青州總管,“頗治產業,遣家奴于民間鬻蘆菔根,其奴緣此侵擾百姓。上深加譴責,坐廢于家”[3]1379。隋文帝對行擾民傷財之事頗為謹慎。開皇九年平陳后,群臣皆請封禪,文帝堅決反對說:“而今以后,言及封禪,宜即禁絕!”[4]5522至開皇十四年,晉王楊廣又帥百官扛表,固請封禪。文帝于是命牛弘制定儀注,看后說:“茲事體大,朕何德以堪之!但當東巡,因致祭泰山耳。”[4]5547于是改封禪為東巡;至齊州后,筑壇于泰山,略具禮儀后,即起駕返京。如此就減少了對沿途百姓,特別是對山東地區的騷擾。慎用刑罰,申明冤獄,既是地方廉政的表現,又是穩定地方治安的舉措。薛冑為兗州刺史,“及到官,系囚數百,胄剖斷旬日便了,囹圄空虛”[3]1387。辛公義為牟州刺史,“下車,先至獄中,因露坐牢側,親自驗問。十余日間,決斷咸盡,方還大廳。……事若不盡,應須禁者,公義即宿廳事,終不還閤”[3]1682。王伽為齊州行參軍,送流囚李參等七十余人到京師,行至滎陽,哀其辛苦,盡脫除其枷鎖,并約定到京日期,流人感動,無一人誤期。文帝聞之,下詔嘉曰:“……若使官盡王伽之儔,人皆李參之輩,刑厝不用,其何遠哉!”[3]1686通過隱瞞戶口以轉嫁賦稅,是地方豪強普遍使用的手段,而隱漏戶口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被強家收太半之賦”的佃農。這種現象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對此現象,文帝采取了清查戶口的措施,使隱漏戶口成為“蒙輕減之征”[5]典四二中的編戶,這樣既保證了政府的賦稅收入,又抑制了豪強對農民的多余剝削,安定一方。如乞伏慧“拜曹州刺史。曹土舊俗,民多奸隱,戶口簿帳,恒不以實?;巯萝嚢床?,得戶數萬。……歲余,轉齊州刺史,得隱戶數千”。[3]1378發展生產,是政治內容中重要部分。隋文帝和地方官員頗有作為。薛胄為兗州刺史,“……先是,兗州城東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濫大澤中,胄遂積石堰之,使決令西注,陂澤盡為良田。又通轉運,利盡淮海,百姓賴之,號為薛公豐兗渠”。[3]1388開皇十年(590年)五月,國家統一,社會趨于安定。隋文帝下詔曰:“……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罷山東、河南及北方緣邊之地新置軍府?!保?]35諸等措施促進了山東地區經濟的發展。文帝還關心民情,賑救災荒,及時保障百姓生活。開皇十七年(597年)三月,“遣治書侍御史柳彧、皇甫誕巡省河南、河北?!ㄩ_皇十八年)秋七月壬申,詔以河南八州水,免其課役。……”仁壽二年(602年)九月,“河南北諸州大水,遣工部尚書楊達賑恤之。……(仁壽三年)十二月癸酉,河南諸州水,遣納言楊達賑恤之”。[3]41、43、47、52在隋文帝統治的20多年期間,從中央到地方,從皇帝到各級官吏,由于采取了以上一些措施,政治局勢明顯地趨向穩定。而山東地區也是“奸盜屏跡,境內肅然”[3]1695。穩定的局勢,給山東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隋煬帝統治時期
隋煬帝即位后,統治日趨殘暴,大興土木,苛役四起,民不聊生。第一,營建東都。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楊廣即位,十一月赴洛陽并下詔營建東都,詔書中雖曰“今所營構,務從節儉”[3]61,其實不然。大業元年(605年)三月,又詔楊素與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徙洛州郭內居民及諸州富商大賈數萬戶以實之”[4]5617。為營造顯仁宮,命“發大江之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陽;又求海內嘉木異草,珍禽奇獸,以實園苑”[4]5618。大業三年十月,“敕河北諸郡送一藝戶陪東都三千余家,置十二坊于洛水南以處之”[4]5634。第二,開通運河。大業元年(605年),“命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后百馀萬,開通濟渠”[4]5618。大業四年正月,“詔發河北諸軍百馀萬穿永濟渠”,“丁男不供,始役婦人”[4]5636。第三,通馳道,修長城。大業三年五月,“發河北十馀郡丁男鑿太行山,達于并州,以通馳道”[4]5629。大業四年七月,“發丁男二十馀萬筑長城”[4]5641。第四,四處巡游。隋煬帝在位期間,大部分時間都在巡游,且每次巡游,“從行宮掖,常十萬人,所有供須,皆仰州縣”[3]672,增加了沿線百姓的經濟負擔。第五,三征高麗。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三次對高麗進行戰爭,皆從山東海上進軍,給山東地區的百姓帶來了災難。隋文帝這一系列不得民心的決定和舉動,造成了民怨載道的社會局面,以致“自燕、趙跨于齊、韓,江、淮入于襄、鄧,東周洛邑之地,西秦隴山之右,僭偽交侵,盜賊充斥”[3]673。三次高麗之征,最終直接釀成了首發于山東的大規模農民戰爭,從而顛覆了隋朝。
三、隋代山東政治環境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古代社會經濟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在短時期內農業科技不能提高的情況下,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勞動力的增加。因此,戶口數便成為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指標。隋文帝是歷史上的一位開明君主,在他統治時期,由于他與各級官吏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山東地區總體上政治比較清明,社會較為安定,經濟不斷復蘇,活力增強,人口呈增長趨勢。至開皇十七年(597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3]672。隋平陳之前,全國約有著籍戶700萬。①到大業五年(609年),據《隋書•地理志》及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甲表22[6]73-77可知:全國著籍戶為9,070,414,口為46,019,956,而到唐初高祖武德年間天下戶僅剩200萬。②隋煬帝統治期間,政府強迫農業勞動力去從事遠遠超出其本身負擔能力的勞役、兵役,大部分青壯年勞動者離開了生產崗位或喪失生命,生產力破壞嚴重,致使當時“宮觀鞠為茂草,鄉亭絕其煙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3]673。山東當時許多州縣處在河南、河北地區,是直接的受害區域,隋煬帝的亂政,尤其是對高麗的戰爭,直接給山東地方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了影響。
(一)百姓負擔劇增,生命無保
戰爭增加了百姓額外的經濟負擔和無盡的勞役,使百姓的生命朝不保夕。大業六年(610年),征高麗伊始,“有司奏兵馬已多損耗。詔又課天下富人,量其貲產,出錢市武馬,填元數,限令取足?!保?]687又“詔山東置府,令養馬以供軍役”。大業七年二月,正式討高麗?!半酚闹菘偣茉胨猛鶘|萊(今山東萊州市)??谠齑偎?。官吏督役,晝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蔽逶拢半泛幽?、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供載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發河南、北民夫以供軍須。”由于敕命急切,服役之人“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于道,晝夜不絕”,以致于“死者相枕,臭穢盈路”。
(二)國庫空虛,官員搜刮民財
戰爭致使國庫空虛,官員薪俸不能自保,許多地方官員乘戰爭之機,行搜刮民財之舉。時討伐大軍,齊聚涿郡(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山東官員“皆以征斂供帳軍旅所資為務”,“每急徭卒賦,有所征求,長吏必先賤買之,然后宣下,乃貴賣與人,旦暮之間,價盈數倍,裒刻征斂,取辦一時”[3]688。煬帝好大喜功,于大業七年(611年)二月,“自江都(今江蘇揚州市)行幸涿郡,御龍舟,渡河入永濟渠”,隨行官員及侍者數千人,于當年四月至涿郡,“文武從官九品以上,并令給宅安置”[4]5653、5654。沿途郡縣官吏催逼百姓修整道路,照例貢獻方物、寶貝及美味食品,給當地百姓帶來極大的騷擾和災難。大運河北段的永濟渠,流經今山東的館陶、臨清、武城、德州等地,這些地區的百姓與大運河經過的其它地區的百姓,共同遭受了此次災難。
(三)戰爭不斷,社會資源耗盡
長期的戰爭,幾乎耗盡了整個社會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隋軍兩次出征高麗,皆從山東東萊??诔霭l。第二次出征前,他獲悉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圍攻洛陽,于是率軍回師救援。楊玄感敗后又率軍從東萊渡海,征伐高麗。[3]1515-1516如此反復往來,所需給養皆由山東地區百姓承擔。來護兒在第一次與高麗征戰中,“死者數十萬,因屬疫疾,山東尤甚”[3]688。征伐軍中,山東地區百姓被迫服兵役者,應占很大比例。
(四)三征高麗,破壞經濟發展秩序
高麗之征直接破壞了山東地區經濟發展的正常秩序。戰爭開始后,于山東“發民夫運米,積于瀘河、懷遠二鎮,車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田疇多荒”[4]5656,無人耕種。楊玄感嘆息:“黃河之北,則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鞠為茂草?!保?]1617張須陀為齊郡丞,“會興遼東之役,百姓失業”[3]1645。再加上自然災害,人們是苦上加苦。大業七年秋,“大水,山東、河南漂沒三十余郡”[3]76。大業八年,“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3]83。但是“百姓雖困,而弗之恤也”,人們只能“強者聚而為盜,弱者自賣為奴婢”[3]688以延續生命。總之,山東地區已經面臨“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的境況,人們最終走向“相聚為群盜”的道路。[4]5656
(五)政亂民反,經濟停滯或倒退
隋末亂政直接導致了農民戰爭,山東地區經濟發展處于停滯或倒退狀態。在山東地區,活躍的農民軍主要有王薄領導的義軍,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義軍,張金稱、劉霸道等領導的義軍,北海郭方預、綦公順、楊厚等領導的義軍,西部有徐圓朗、孟海公、盧明月等領導的義軍,以及一些曾經在山東作戰的義軍如杜伏威、孟讓、李子通等等。[7]11-26農民軍與中央官軍和地方軍閥,在山東地區不斷進行交戰,使山東區域的經濟受到不可估量的損失。而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唐王朝建立后的武德七年(624年)才得以結束。
四、結語
古代社會,勞動力人口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禮記》有云:“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保?]533而確保人口的穩定增殖,則需要一個清明安定的政治環境。如此,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安土重遷。否則,將導致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失,深重地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前述可知,隋朝文帝和煬帝是截然兩種不同的統治,前者政局出現“開皇之治”的繁榮,給山東乃至全國地方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后者出現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局面,致使山東地方經濟發展受挫以至倒退。所以,古代社會帝王君主的作為,影響著政治環境,政治環境又影響著地方經濟的發展。
- 上一篇:司法輔助民生發展意見
- 下一篇:市考試考點設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