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自由貿易障礙
時間:2022-03-09 11:16:00
導語:農產品自由貿易障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澳農產品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從2000—2005年中澳兩國的農產品貿易狀況來看,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農產品金額在波動中上升,中國向澳大利亞出口農產品金額穩步增長,但中澳兩國的農產品貿易逆差在不斷擴大。中澳農產品貿易逆差的擴大,引起了兩國政府及農業問題研究者的關注,同時也會引起對中國農業及農產品生產者的擔憂,給中澳兩國的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帶來較大壓力。
(二)中澳兩國存在農產品關稅壁壘。中國對大部分農產品都征收水平不等的關稅,加權平均稅率達13.5%,零關稅的農產品只占所有農產品總數的8.3%,最高稅率達65%。而澳大利亞對大部分農產品都實行零關稅,僅對小部分產品征收水平較低的關稅,加權平均稅率只有4.O%,零關稅的農產品占所有農產品總數的77.6%,最高稅率也只有5%。中澳建立自由貿易區后,兩國將逐漸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如果關稅削減為0,那么中國農產品平均削減13.5%,而澳大利亞農產品平均削減4.0%,顯然,中國的削減率大于澳大利亞的削減率。
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的影響
(一)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墨西哥農業的影響。北美自由貿易區對墨西哥經濟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時也給墨經濟帶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在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后,墨農牧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而且隨著農產品關稅的進一步解除,這一狀況還將繼續惡化。美國卡耐基國際和平慈善基金會公布的報告指出,正當自由貿易倡導者為墨西哥北部出口加工區10年間創造75萬就業機會而歡呼的時候,享受高額補貼的美國農產品如潮水般涌入墨西哥,并在過去10年中導致130萬墨西哥農民破產,墨西哥農牧業占GDP的比重已由6.3%降至5.5%。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自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至今,墨西哥農作物種植面積縮減了400萬公頃,同期農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減少了10%;1500萬農業人口,其中多數是年輕人,遷至城市或移民美國;農民人均收入也已下降至城市最低收入的30%,而且這一狀況正在隨著農產品關稅的進一步降低而惡化。另外,大量外資工廠的涌入對墨西哥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據美國TUFTS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后,墨西哥制造業產生的空氣污染程度比協定簽署前增加了兩倍,而政府并沒有按照原來的承諾提供足夠的環保基建投資。
(二)菲律賓農業貿易自由化的影響。菲律賓是發展中國家,農業占GDP總量達40%,農業就業占一半以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1995年,菲律賓加入WTO,政府承諾一系列農業自由化改革,包括降低關稅,消除數量配額,并規定了最低市場準入量。此外,政府還將通過促進花椰菜、切花等高附加值農產品生產,轉變生產結構。按照設想,通過農業自由化改革,每年將使農業附加值增加10.7億美元,新增農業就業機會50萬個,增加農業出口值6000萬美元,農業貿易收支平衡問題將由此得到改善。然而,隨后的農業自由化改革卻使菲律賓農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農業就業從1994年的1129萬人下降到2001年的1085萬人;農業出口并未實現大幅增長,而是徘徊不前,農產品進口額激增,農產品貿易從1993年的2.92億美元順差轉變為2002年的7.64億美元逆差,成為農產品凈進口國。受廉價進口產品的沖擊,玉米主產區的玉米種植受到重創;由于取消了最低市場準入量的限制,凍牛肉進口量在1993~1998年間增長了5倍,豬肉價格明顯下降,2002年較1995年每千克價格下降了30美分;實行雞肉進口許可證自由發放制度后,1999年雞肉進口量增長了20倍,國內相關產業遭受毀滅性打擊。菲律賓承諾蔬菜關稅為40%,實施稅率僅為7%,1999年進口鮮菜量為1萬千克,2002年激增到200萬千克。農業貿易自由化將菲律賓農業置于崩潰的邊緣。
(三)發展中國家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失誤的啟示。從理論上來看,貿易自由化有利于各國發揮其比較優勢,提高經濟增長率和福利水平,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發展中國家應從貿易自由化中獲取兩方面的利益,一是市場范圍擴大,貿易機會增加,從而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二是通過世界市場供給,消除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但現實中,由于發達國家傳統的貿易壁壘和國內支持依然存在,技術和環境壁壘等新的貿易壁壘日益強化,在農產品貿易中,發展中國家處于一種更加不利的地位。發展中國家在利用比較優勢調整其農業生產結構時,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如,菲律賓政府曾預計,實行貿易自由化后,將有35萬農民由種植糧食作物轉移到種植高附加值的作物,其實際收入會由此得以提高。但調查顯示,轉型需要較大成本,而絕大多數小農戶因不能獲得資金,面臨較大困難,有的只能被迫出租土地。厄瓜多爾及墨西哥的數據也證明了這第一點。據調查,人世以來我國有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遭受國外技術性壁壘的影響,每年造成的損失達90億美元。發達國家在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勞動力密集產品的進口中設置的品質、標準等技術壁壘、環境壁壘不斷加強,特殊保護措施和反傾銷訴訟的運用也日益增長,使中國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受阻,農業結構調整受到很大限制。三、在建立中澳自由貿易區中的對策
(一)逐漸消除兩國的貿易壁壘。首先,對農產品的關稅減讓要分階段、分產品進行。對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繼續保持一定范圍的配額,可根據中國國內市場的供求狀況逐步擴大配額,削減配額外關稅;對蔬菜、水果可根據其彈性大小,逐步降低甚至取消關稅。其次,在新一輪農產品議題談判中,將技術壁壘納入談判議程,遵循國際通用的檢驗、檢疫標準,消除技術標準的分歧。從目前的WTO《貿易技術壁壘協議》規則來看,各國可制定不同的標準,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在非關稅壁壘中,技術貿易壁壘目前仍被WTO看作是合法的手段。在WTO的《貿易技術壁壘協議》規則中指出,該協議對國家之間有關嗜好、收入、地理和其他因素上存在的合理差別給予考慮,對成員方在國家技術法規的制定、批準與實施方面給予了高度的靈活性。在技術規定和標準方面,各國處在不同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上,顯然,澳大利亞的動植物檢驗、檢疫標準、食品與衛生標準要高于中國。目前,需要談判協調兩國執行統一的技術標準。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可能需要的技術與資金大大超過其能力,澳方應該在這一領域與中方加強合作,消除兩國間的技術壁壘。
(二)發展多樣化農業經營模式。從中國農業的長期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來看,需要轉變以家庭承包為主的分散經營模式。可以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在中國農村逐漸推行產權制度改革,在土地承包到各家各戶的前提下,允許經營權流通,土地適當集中經營,形成現代的農業企業。作為市場化和對外貿易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實行企業化經營,確立應有的品牌,逐步建立符合國際水平的農產品標準化體系;作為農民自產自銷的部分,可以逐步建立標準化。總之,中國農業的經營模式應該多樣化,產權應該逐步集中,發展成規模經營的形式。
(三)中國可使用綠箱措施支持農業發展。一是由公共基金或財政開支所提供的一般性農業生產服務。其內容為:農業科學研究;病蟲害控制;農業科技人員和生產操作培訓;技術推廣和咨詢服務;檢驗服務;市場促銷服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電網、道路、市場、港口、供水、防洪、排水及環保項目的建設等。二是為保障糧食安全而支付的儲存費用。三是糧食援助補貼。四是一般性農業收入保障補貼。五是自然災害救濟補貼。六是地區發展補貼。
(四)對農產品實施適度的貿易保護。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及貿易自由化的潮流中,中國的農業是較薄弱的環節。由于農產品易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市場價格變動頻繁,因此,各國政府都對農業進行程度不同的保護。對中國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占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解決就業、減輕城市的人口壓力始終是政府的頭等大事。澳大利亞是經濟發達國家,也是農產品出口大國。在大宗農產品、羊毛及畜產品出口上,澳方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而這些農產品是關系中國農民生計的主要產品。由于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低,產業結構調整受到各種制約,因此,在這種狀況下,就需要政府實施適度的農業保護政策,將農產品自由貿易的步伐分階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