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國際貿易研究3篇
時間:2022-08-02 02:32:42
導語:農產品國際貿易研究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3年9月7日上午,國家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時正式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絲綢之路,自開拓以來就與農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成為中西方農業往來的重要通道?!耙粠б宦贰贝髴鹇韵碌霓r產品國際貿易要基于農業合作的目前狀況,深層次挖掘合作開發的潛力,根本點是在海外建設可以供應中國、保障民生的農產品基地,同時幫助中國農產品企業完成平衡全球的戰略。
1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合作方式
我國在農產品貿易方面位居世界第四,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文明的農業古國,正如一句農諺所說“金山銀山難充饑,家有余糧心不慌”,求生存謀發展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了近萬年,因此讓中國農業走出去有一定競爭優勢。“一帶一路”半數以上沿線國家適合農業合作,有著廣泛的市場空間[1]?!耙粠б宦贰北尘跋碌霓r產品國際貿易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方式上,更要注重和充實具體細節。
1.1堅持農產品對外輸出
產品輸出是我國重點采取的國際合作方式,但是就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而言,都還處于較為薄弱基礎的層面,距離實現“一帶一路”戰略產業有序轉移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和難度。中國雖然是一個大國,但人多地少,西部大片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而東盟各國均處于亞熱帶、熱帶地區,均有林海,經濟發展潛力很大,并且東盟擁有5億多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8.3%,眾多的人口謀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謀求發展,這本身就是市場,所以我國必須毫不動搖得繼續堅持此戰略。
1.2開展農業勞動力對外輸出
當前中國農業存在勞動力富足,農閑時間就業情況較差;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單位耕地產量不高;東西方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等一系列問題。大力開展農業勞動力對外輸出,不僅解決富裕勞動力就業、耕地品質不高的問題,在兼顧地區平衡上也有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2]。
1.3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我國可以從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學習到更先進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和加工技術,引進更多的農業現代化生產加工設備,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
1.4引進國際資本
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我國享有更高的國際聲譽,便于農業方面吸引更大范圍內的國際資本,尤其是來自西歐的資本會大幅增加。通過鞏固資本實力,進一步加強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國際合作力和競爭力。
2把握“一帶一路”戰略下的農業機遇
加大農業對外合作,需要進一步合作投資與農產品國際貿易,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力推農業可持續發展,并服務于農業和農村發展領域上的融入國際進程。在不同國家之間健全合作投資的指引方向,定期開展企業農業交流座談會,讓我國在農業方面的新思路在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得到更廣闊的推廣。同時也為企業提供農業科技急需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3在“一帶一路”戰略下進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此戰略下進行農產品國際貿易合作,既是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持和擴大,也更加促進農業開放事業的穩步前進,具有重大而豐富的意義。
3.1保障中國的食品安全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加之近年來我國連續遭受嚴重干旱,想完全通過農業生產自給自足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因此,為保障國內糧食安全,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副部長牛盾表示針對糧食安全問題,中國愿意在這方面多措并舉,作出相應的努力和貢獻。
3.2協調中國外交工作
農產品的國際貿易與民生問題關系密切,影響范圍也較廣。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力推農業可持續發展,并服務于農業和農村發展領域上的融入國際進程[3]。近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的農業高科技示范展示項目有了較大的成就。中國方面指出“一帶一路”的建設,是中國基于“合作共贏”的理念提出的國際倡議,其目的在于推動共同發展,使國際秩序變得更加合理,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4結束語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發揚了古絲綢之路開放包容、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的精神,也被賦予了兼收并蓄、互學互鑒的時代信念。在全球開放的潮流之中,農業國際合作要有整體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充分考慮當地資源優勢,結合市場的需求,做出完善的規劃。要強化在糧食、遠洋漁業等重點產業的合作力度,鼓勵企業將投資重點向科技含量較高、資本和技術較密集型行業轉移,提升投資層次,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
作者:王雪 李暢 吳芳菲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鄧大洪.“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空間巨大[J].農家參謀種業大觀,2015(6):4.
[2]于敏.借“一帶一路”讓農業“走出去”[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15(4):9-10.
[3]吳莉婧,謝淑華.“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J].安徽農業科學,2016(2):266-268.
第二篇:農產品國際貿易分析
1中俄農產品貿易背景與現狀
近年來,俄羅斯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合作伙伴。到2013年,俄羅斯已經成為中國第15大農產品貿易合作國,俄羅斯在中國農產品出口國中排第8位,進口國中排第14位。中俄農產品進口額、出口額及進出口總額在2005~2014年呈上升趨勢,中俄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由2005年的18.68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38.90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的2.0%。2014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支持到境外特別是周邊國家開展互利共贏的農業生產和進出口合作,同時,中俄進入“全面戰略合作關系新階段”,中俄兩國農業正式建立了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農業合作分委員會,俄羅斯針對制裁國家實施了農產品貿易反制裁戰略,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得到了俄羅斯高層領導人的認同,以上背景為中俄農業合作帶來了新機遇。
2農產品分類標準
由于研究目的、方法的不同,世界貿易組織(WTO)、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ATED)及世界各國的統計機構對于農產品的界定范圍都有不同的分類。大多數國家采用《協調商品名稱和編碼制度》的分類統計,中國也于1992年1月1日起按該制度進行關稅稅則分類。
3小結
中國與俄羅斯兩國同為世界大國,兩國不僅互為鄰邦,而且在貿易上也有密切的聯系,并且同作為農業大國,因此農產品貿易在兩國貿易中的地位不容忽視。不斷加強、發展兩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不但能提高中俄的合作,而且能夠促進貿易的全方位、多元化發展,對發展兩國戰略伙伴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從以上分析可知,中俄農產品產業間貿易與產業內貿易共存,并且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因此,應優先提升產業內貿易水平低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以點帶面,全面促進與提升中俄兩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兩國毗鄰的地理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俄兩國農產品種植、生產的互補性,所以應當促進兩國互補產品的貿易水平。例如,俄羅斯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蔬菜和水果的產量難以滿足國內需求,尤其是在春冬兩季水果供應嚴重不足,而中國又是世界最大的蔬菜和水果生產國,并且品質較高;又如,俄羅斯花卉產量、水平都相對我國的花卉較低。因此,我國應當充分利用與俄羅斯的4300多公里的邊界線促進兩國間互補農產品的貿易。此外,也應正確認識歐美制裁對中俄雙邊貿易造成的影響。一方面,俄羅斯在與西方國家交惡的情形下,不斷加強與東方各國的聯系,以此來對抗西方的壓力。就農產品貿易而言,俄羅斯作為世界第三大水果進口國、歐洲最大水果與蔬菜進口國,俄羅斯對果蔬的需求將向東方尋求供應。另一方面,俄羅斯的國際支付能力下降。近日,俄羅斯表示西方制裁對俄經濟影響最嚴重的時刻已經過去,俄羅斯需要償還的外債逐漸減少,從俄羅斯外流的資本規模將縮小,而且根據俄財政部的預測,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將在今年年中停止下滑;不過,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新一輪下跌可能影響俄經濟持續恢復增長,到今年年底前俄經濟都可能維持零增長。
作者:張安娜 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于敏.中俄農業合作新機遇及對策研究[J].世界農業,2015,8.
2韓靈梅.基于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實證分析的農業貿易策略探究———以2002-2012年貿易數據為例[J].世界農業,2014,7.
3何立春.中日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實證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6.
第三篇: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現狀
(一)發展規模
數據變化可知:(1)2001年~2015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不斷增加,雖然在近年來同比增長率相對放緩,但仍然保持著穩定增長的態勢。(2)從農產品的進口規模與出口規模變化對比可知,在2005年以前主要是出口大于進口,而在2005年及以后出口規模增幅較快,這說明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受到的認可程度不斷提升。從圖1所示的增長率變化來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在2010年以后放緩,但整體增長趨勢沒有改變。
(二)區域分布
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區域分布存在一定不均衡性,不同區域之間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差異較大。第一,從國內的出口狀況來看,出口地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東北地區。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我國東北三省出口的農產品占到了全國總量的15%左右,而整個東部地區出口農產品占全國的7成以上。作為中部大省的河南省在2015年出口的農產品不足70億美元,而西部省份如四川省出口的農產品數額更少。第二,從農產品進口狀況來看,我國進口農產品的地區也主要集中在東部省份,其進口的農產品以高端的精細化農產品為主(如牛奶)。
(三)農產品國際貿易結構
當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特點:第一,在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一些初級農產品的出口比重在下降,但仍然是當前的主要出口部分。中國海關在2015年和2014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出口農產品中數額最大的是蔬菜及水果和水產類產品。第二,我國主要進口的農產品包括糧食作物、奶粉(牛奶)以及一些高端肉制品。在糧食作物中大豆、大米以及玉米等是主要的進口產品。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進口的大豆數額約占國內大豆消費市場的一半,成為世界主要的大豆輸入國。近年來,我國進口的農產品朝著高端化、精細化方向發展,這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密切相關。
二、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特征
(一)貿易逆差形成并呈擴大趨勢
我國農產品在貿易總量增加的背景下進口已經超過出口量。2004年以前農產品一直以出口為主,與當時大力倡導產品出口創匯的政策相符。2005年以后出現農產品進口量大于出口量的逆差現象逐步成為一種常態。受到國內巨大消費市場的影響,農產品進口量持續上升,并且進口的檔次也在不斷提高。從2004年農產品進出口基本持平到2005年的首次逆差,我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形勢出現了較大變化。
(二)大宗農產品貿易失衡決定總逆差
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之所以會出現大規模貿易逆差根本原因在于大宗商品的進口量大于出口量。糧油棉糖是我國進口的主要大宗商品,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2016年我國糧油棉糖總進口量增長了100%,而出口量僅增長了不到50%。以我國進口較多的大豆為例,2010年~2015年大豆進口量從5000萬噸增長到7200萬噸,占整個進口總額的比重從34.5%上升到42.1%,這些大宗商品的進口使得我國整體農產品貿易出現了逆差加大的趨勢。
(三)主要逆差產品進口高度集中
受我國周邊環境以及農業生產特點的影響,當前我國農產品進口地和出口地存在明顯差異,使得我國農產品貿易的逆差與順差地不能有效重合。從當前我國農產品出口狀況來看,主要順差來源于向日本、中國臺灣及韓國出口的農產品,并且順差有緩慢擴大的趨勢。但我國農產品進口地主要為美國、澳大利亞以及南美的巴西與阿根廷。較為集中的進口逆差市場使得我國農產品進口存在一定安全風險。中國海關的2015年農產品進口數據顯示,從美國和巴西進口的農產品占到了國內全部進口農產品的50%以上,由此產生的農產品貿易逆差占到了逆差總額的47%,這說明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非常集中。
三、農產品國際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農產品國際貿易對我國CPI的影響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國根據本國的消費需求,從國際市場上進口所需的農產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了提高本國居民生活水平,也會從國際市場上進口大量農產品,這些農產品價格變動會通過多種形式影響國內產品價格,進而對CPI產生較大影響。雖然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但在歐美等傳統資本主義國家制定的國際貿易體系中,發展中國家很難在這個不合理的貿易秩序中獲得合理權利,缺乏農產品價格話語權,只能被迫接受這些國家的定價。目前我國進口的大宗農產品并不是最終制成品,而是一些初級生產原料,這些產品與眾多國內其他產品存在生產上的關聯性。我國參與農產品國際進口的企業實力較小,他們在與國際大宗農產品銷售集團進行價格協商時缺乏議價能力,無法對農產品進行定價。以大豆進口為例,我國雖然是主要進口國,但國內企業對巴西與美國大豆等相關產品的信息極不了解,他們對我國大豆市場的信息掌握較為充分,這就使得國內企業沒有任何信息優勢,無法表達自己對于價格的主張。
(二)農產品國際貿易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
我國人口眾多,十分重視第一產業的發展,而第一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為民眾提供更加優質的農產品。農產品的進口逆差不斷增加會使國外大量農產品進入國內,減少對國內農產品的需求,從而影響國內第一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大量進口農產品將使第三產業中與農產品貿易相關的行業迅速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的整體發展。此外,農產品價格較低使得種植戶放棄農產品的種植而進城務工,這些務工的農民加入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并為這些產業的發展提供勞動力資源。國家統計局的一項數據顯示,由于我國大豆進口量較大,使得我國除了東北以外沒有形成新的大范圍大豆產區,而東北地區原有的大豆生產范圍和規模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縮小。
(三)農產品國際貿易影響經濟增長速度
農產品國際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增長速度產生了一定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間接傳導影響。第一,農產品國際貿易能夠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直接推動作用,表現為對經濟總量變化的影響。以山東省為例,該省經濟發展有約一個百分點的增長來自于農產品出口,而農產品貿易對于具體縣市所起的作用就更為明顯。第二,間接促進作用,農產品國際貿易除了推動GDP增長外,還會通過傳導機制來影響其他產業的經濟發展。例如,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對我國國際航運及農產品國際貿易公司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這些行業的發展可以帶來經濟整體發展。此外,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可以替代一部分國內低效率的農業生產,將這些勞動力釋放到第二、第三產業中,從而促進其發展。綜上,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在促進經濟發展上主要起到正向推動作用,具體表現為促進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通過直接影響或傳導效應來間接推動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農產品的進口價格較高,致使國內農產品消費價格上升,從而影響CPI。
四、提升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對策
(一)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
在當前國際市場環境中,要使我國農產品貿易占據更加有利的市場地位,從而更好地發揮在促進經濟發展上的功效,必須重視農產品國際貿易,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對國際市場的回應,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為此,政府首先應當履行好基本的農業發展職能,建設農村的基礎設施,提高農村的基礎生產條件。其次,要不斷加大對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投入,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增加農業機械的購買補貼,強化基層的農業技術研究。再次,為了能夠生產出綠色和優質的農產品,必須在農產品的化肥使用及農藥施用量上進行合理控制。
(二)優化進口結構提高定價權
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會對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產生不利影響,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使我國在農產品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還能最大化地與國內居民的消費需求結合起來,即以優質的產業結構來服務我國居民多樣化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從而避免受制于國際農產品的價格影響,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平穩性??梢詫r業科技進行投入,研發出高產、高抗病害能力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自給率。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減少對某些大宗農產品的進口需求量,避免受其價格制約而造成國內CPI大幅上漲。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經濟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對國際大宗農產品的需求不會減少,反而在某些方面還會進一步擴大。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不能消極回避這一問題,要積極面對并參與到國際大宗農產品的定價中,避免過去被動接受國際農產品價格的現象,最終形成一個對我國更加公平的價格環境。首先,建立起我國農產品國際期貨交易體系,讓國際農產品貿易能夠在這個市場中進行交易和定價。其次,要形成對外采購的合力,提高采購的規模和議價能力。為此,國內企業在采購同類農產品時應當進行合作,不能各自為政,要積極聯合,形成一個巨大的綜合體在國際市場上進行農產品采購,提高采購效率、降低采購成本。
(三)提高國際貿易壁壘應對能力
可以說國際貿易壁壘會一直存在,要消除這一影響就必須強化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競爭力、加強相關信息收集。首先,要提高我國農產品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能力,實現質量提高,在農產品生產中要引入國際化的質量安全標準。其次,各級農業出口管理單位要及時收集國際市場信息,針對國際市場上的貿易信息及時作出相關調整。再次,還要發揮大型農業出口企業的作用,幫助國內農產品更好地銷售到國外市場。
作者:葉映荷 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張瑩.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貿易結構與國際競爭力演變趨勢分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3(3):139-151.
[2]張雨晨.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現狀、問題及發展策略研究[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3(8):84-85.
[3]田維明,高穎,張寧寧.入世以來我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發展情況及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3(11):13-18.
[4]郭天寶,王云鳳.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實現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11):112-116.
[5]高道明,田志宏.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研究:1995-2013[J].經濟問題探索,2015(1):167-172.
[6]江城,房婷婷,孫春娜.關稅對農產品進口影響及農產品關稅政策效應分析[J].海關與經貿研究,2014(6):96-106.
[7]宋詠梅,張偉鋒,呂靖燁,文啟湘.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優勢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3):30-32.
[8]劉榮茂,黃麗.歐元匯率變動及對我國對歐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4(3):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