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稅率對紡織品出口影響

時間:2022-03-31 05:16:00

導語:論稅率對紡織品出口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稅率對紡織品出口影響

摘要:近年來,國際間貿易摩擦不斷,尤其是我國紡織行業,屢遭國外反傾銷、特保,國內人民幣匯率調整及出口退稅率下調。本文從正反兩方面分析了我國紡織品出口退稅率下調所帶來的影響——壓力與契機,進而提出了新形勢下促進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出口退稅紡織品出口對策

2006年9月14日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了《關于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的通知》,調整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將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降低至11%,并于當年9月15日起執行。

目前,我國大部分紡織品出口企業為中小型企業,主要靠低價競爭出口。近年隨著勞動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中國紡織品的價格優勢已逐漸趨弱。出口退稅率下調為我國的紡織品出口帶來的巨大壓力,但同時也成為我國企業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契機。

一、出口退稅率下調給我國紡織品出口帶來的壓力

1.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

紡織品出口退稅下調進一步壓縮了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利潤空間。據中國第一紡織網監測數據顯示,2005年國內主要紡織子行業平均凈利潤率在2%~5%左右,紡織全行業平均凈利率僅為3.48%。2006年1至7月份,除棉紡行業、絲綢行業平均凈利潤率略有上升之外,其他行業凈利潤率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紡織品出口退稅率下調2%,將使紡織全行業凈利潤率下調0.06%。從退稅率下調對不同子行業的影響來看,化纖行業影響最大,凈利潤率將因此下調0.21%,其次為麻紡行業,凈利潤率將因此下調0.13%,其他行業凈利率可能下調幅度在0.04%至0.07%左右。這意味著某些紡織品出口將面臨“零利潤”的生存困境。

2.出口增量下降

紡織品出口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出口退稅率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1996至1998年國家退稅率下調,加上東南亞金融危機,紡織品服裝出口年均遞增3.2%;1999至2002年,退稅率上調,期間紡織品服裝出口年均遞增12.75%;2004年出口退稅率下降為11%,紡織品服裝出口比2003年同期降低6.2個百分點。2005年初紡織品配額全面取消,2005到2006年7月,紡織品出口貿易遞增21個百分點;2006年9月退稅率下調,加之目前我國紡織品國內生產成本增加,國外不斷遭遇反傾銷、特保政策,出口增量難以持續高增長。

3.國內生產能力過剩

我國紡織品的生產能力一直處于飽和狀態,隨著紡織品出口的增加,紡織業投資的快速增長,近幾年紡織品生產能力的過剩已經十分明顯。出口退稅率下調之后,那些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紡織品將會大量退出國際市場,國內紡織品產能過剩將面臨巨大壓力。如何應對新的形勢,是擺在紡織品出口企業眼前的嚴峻課題。

二、出口退稅下調給我國紡織業帶來新的契機

1.促進紡織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目前我國紡織行業產能過剩、過度競爭、效率低下,出口退稅率下調,將促使整個行業進行新的結構調整,抑制過剩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淘汰落后產能,為優質企業讓出更大的市場空間,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從長期來看,有利于促進我國紡織產業的結構優化和升級,最終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2.促使紡織品出口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競爭力

我國大部分紡織品出口企業為中小企業,主要靠低價競爭出口。近年隨著勞動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中國紡織品的價格優勢已逐漸趨弱,出口退稅率下調,促使紡織品出口企業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開發新產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成產品的競爭力。

3.有利于緩解貿易爭端,減少貿易摩擦

盡管中歐、中美達成紡織品協議,但中國紡織品的產能、產量、出口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因此2007年歐美等發達國家將更多地利用反傾銷、市場經濟地位、社會責任標準等新措施限制中國紡織品的出口。從大環境來看,出口退稅率的下調有利于減少中歐、中美貿易在這一領域內的摩擦,同時也會促進出口企業對新市場的開拓,可在非洲、拉美、澳大利亞等非設限國家或地區尋求新市場。

三、新形勢下促進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發展的對策

1.加強自主創新,培育自主品牌

目前我國紡織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缺乏核心競爭力,全行業自主創新的比例不足10%,品牌建設能力較弱。據統計,2005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到1175.35億美元,占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的24%,纖維加工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但自主品牌在其中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為無牌、貼牌和定牌出口,基本上沒有形成國際影響的品牌。我國企業應改變以產能擴張為主的發展方式,增加研發投入,培育和提升自主品牌,依靠技術和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快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和品牌文化創新,提高對國內外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同時各級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也要采取多種措施,比如通過稅收政策和紡織品配額分配等,鼓勵吸引企業和社會資金對紡織品技術創新的投入,培育自主品牌,使我國紡織業盡快適應全球化競爭的新形勢。

2.拓展國內外市場營銷渠道

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應當在注重國際市場的同時,亦應高度重視國內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作為新興的紡織服裝消費市場,中國已經得到全球商家的重視。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在為中國勞動力創造大量就業的同時,也造就了大量有支付能力的國內消費群體。我國紡織品企業應該在外銷受退稅率調整影響而下降時,應盡快開發適銷對路的內銷產品,利用自身優勢,成為國內市場的主導,從而彌補企業在海外市場所失去的利潤。近年來,國內紡織品服裝消費需求量增加,特別是城市對中高檔服裝的需求量很大,農村對紡織品的購買力也得到提升。紡織品企業要緊緊抓住國內市場需求量的新變化,盡快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不要舍近求遠,把國內市場拱手相讓。

同時,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應積極開拓國外營銷網絡。單一的營銷模式已無法適應紡織業快速發展,我國的防治出口企業應高度關注國外市場變化,掌握第一手信息,開拓國外營銷網絡,掌握出口價格的話語權。在國外市場的區域選擇上,不能過渡依賴美國、西歐等國家和地區。應積極開拓新的市場,特別是非設限地區的市場應是紡織品出口企業市場戰略的核心。通過質量和價格提升,確保現有歐美高端市場,同時利用低價優勢大力開發拉美、非洲、中東等非設限市場。

3.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走服裝等成品、名品出口路線

我國紡織品的出口競爭力幾乎完全來自于低價優勢。過渡依賴低價策略,在市場上必然會招致負面影響反應。面對激烈的國際貿易爭端,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應認清形勢,及早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快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目前我國的紡織品出口仍主要以傳統的衣著紡織品為主,家用、工業紡織品仍是“短腿”,出口企業應根據國外市場需求對出口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掌握更多的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實現由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初級紡織品向服裝等成品過渡,同時推廣并提升自有品牌,實現由成品到名品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