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外服務貿易摩擦應對戰略

時間:2022-03-29 08:44:00

導語:論中外服務貿易摩擦應對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中外服務貿易摩擦應對戰略

[摘要]隨著中國在世界貿易中地位的提高,貿易摩擦問題日益凸顯。其新動向主要表現為:摩擦手段從傳統貿易壁壘轉向新貿易壁壘,摩擦對象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貿易摩擦爭端的內容迅速擴大、涵蓋眾多產品,貿易摩擦領域從微觀層面向制度層面延伸。應對中外貿易摩擦的新動向,不僅要客觀地看待貿易保護主義,更要重視貿易摩擦的政治解決途徑,同時注重提高國內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制度。

[關鍵詞]貿易摩擦新動向貿易保護

我國已經進入貿易摩擦多發期。2007年,國外對華發起反傾銷62起,反補貼9起,保障措施5起,共有18個國家(地區)對華啟動反傾銷案件,其中美國啟動案件數量居首,為13起,占同期對華反傾銷立案數的21%;其次是印度,為11起,占比18%;歐盟居第三,為7起,占比11%,這3個國家(地區)對華反傾銷案件總數占同期對華反傾銷立案總數的50%①。此外,2007年我國共遭遇美國337調查11起,主要涉及醫療器械、電子及化工等行業的產品②。中外貿易摩擦的高發深刻影響著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格局。

一、中外貿易摩擦的新動向

1.摩擦手段從傳統貿易壁壘轉向新貿易壁壘。入世以來國外針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關稅壁壘以及許可證、配額等非關稅壁壘日益弱化,轉而采用更具隱蔽性、針對性、形式合法性的新貿易壁壘。所謂新貿易壁壘,相對于傳統貿易壁壘而言,是指以技術壁壘、“兩反一保”為核心的阻礙國際商品自由流動的新型非關稅壁壘。傳統貿易壁壘從商品數量和價格上實行限制,新貿易壁壘往往著眼于人類健康、安全以及環境的影響,體現的是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還涉及國內政策和法規。

2.摩擦對象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均為發達國家,中國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和巨額順差的形成都與發達國家的貿易有密切關系,因此中外貿易摩擦主要發生在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運用反傾銷來限制中國產品的進口,印度和巴西則是其中較為活躍的成員。發展中國家對華發起的貿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反傾銷等領域。

3.貿易摩擦涵蓋的產品和內容迅速擴大。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出口結構優化,貿易摩擦的重點開始由低附加值的產品擴大到高附加值產品。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貿易摩擦主要集中在紡織品、輕工產品,入世以來,貿易摩擦領域迅速擴大到機電、醫療保健品、化工產品、微電子產品、食品土畜產品等,其中輕工產品、化工產品、機電產品是遭遇貿易摩擦最頻繁的領域。貿易爭端的內容也從價格、數量快速擴大到食品農藥殘留,陶瓷含鉛量,機電產品、玩具的安全性,包裝物可回收指標等。此外,貿易摩擦還從有形商品擴展到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等無形產品。

4.貿易摩擦領域從微觀層面向制度層面延伸。當前,貿易摩擦的爭執點已經從產品、企業等微觀領域延伸到涉及政策、體制等根本性、全局性問題;貿易保護的作用點由貨物貿易擴展到服務、投資、知識產權等多個領域,例如,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產業政策、市場準入政策、稅收政策、勞工標準等屢屢招致外方責難,顯現全方位沖突;而貿易保護的手段更加花樣翻新、種類繁多,除傳統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外,環保、質量安全、標準、知識產權等成為新熱點。

二、貿易摩擦新動向產生的原因

1.貿易保護主義。這是產生各種貿易摩擦的深層次原因?,F實生活中自由貿易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很少公開出現在政策和法規中,總要和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相結合,以尋求更加合理和隱蔽的外衣。因此,盡管貿易摩擦的本質的、深層次原因是貿易保護主義,但在現實世界中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通常是非常具體的,有著各種各樣的形式。

2.政治因素。美國的情況能很好說明貿易摩擦的政治根源。第一,美國實行國會管理貿易制度。美國貿易政策的制定權在立法部門,而不在行政部門。這種權力格局使得貿易政策的制定不能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標準,相反容易滋生貿易保護主義。國會議員由選舉產生,每個議員代表選區和特定階層的利益,這種格局決定了議員不會從全社會的角度出發來權衡利害關系,而只是從本集團和地區的利益出發做出抉擇。同時,美國的政治都是有錢人的游戲,這些國會議員基本都是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一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影響到相關產業的利益,他們就會置社會最高福利于不顧,而選擇制造障礙,貿易摩擦由此而生。第二,在美國的政治舞臺活躍著特殊利益集團,一個很奇怪卻經常發生的現象,就是越是小的利益集團越是活躍,其訴求往往得到體現;越是大的利益集團越容易松散,對政策的影響經常不如小利益集團。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么美國往往為一小部分群體的利益和貿易伙伴產生貿易摩擦①。

3.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貿易增長方式存在不足

(1)貿易增長方式粗放和貿易不平衡問題突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近30年的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到9%,外貿年均增速接近20%。但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貿易增長,都存在著增長方式粗放的弊端。長期快速增長往往造成相關制度建設滯后,近年來國外針對我國政府干預經濟、產品質量安全、衛生環保、企業社會責任等多方面發起的貿易糾紛,固然有國外貿易保護主義色彩,但反思自身也有不少問題。

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不但直接沖擊了國外部分國家的相關產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擔憂和恐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際利益格局的改變。無論從國家利益還是企業利益角度出發,這種利益調整都有可能引發國外政府的抵觸。2007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1633億美元,同期中美貿易總額3020億美元,兩者比值為54%,就中美貿易不平衡規模而言這個問題已經足以把經濟問題演變成美國國內的政治問題。

(2)產業結構和產品標準的制約。我國的新興產業同發達國家比處于劣勢,而我國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與發展中國家的支柱產業又具有同質性。我國不少產品重數量、輕質量、輕標準,對國際標準的重視尤其不夠,在安全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認證認可體系等方面距離國際通行的標準還有較大差距。此外,我國產品出口長期以價格競爭為主,低價格競爭嚴重制約了產品內在質量的提升。

(3)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政府和市場經濟主體的關系沒有完全理順,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的現象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距離按照WTO的一般規則管理經濟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近年來在中外貿易摩擦中,特別是反傾銷訴訟中,中國入世議定書中的非市場經濟地位條款已經成為國外濫用WTO規則,對我國出口企業實施不公正待遇的重要借口。在實際的反傾銷訴訟案中,美國商務部從匯率、工資自由談判、允許外國投資的程度、國家對于生產方式的控制、政府對資源分配以及企業產品價格的控制以及其他方面,對中國現狀進行分析,認為中國仍是非市場經濟國家。美國商務部的做法固然有維護美國利益的色彩,但是從美國商務部提出的問題來看,我國在以上相關領域的制度的確有諸多不完善之處。

4.技術和標準的差異。包括與國際貿易有關的各種生產、銷售、包裝、檢驗、邊境措施等技術和標準,包括技術法規,標準與合格評定程序,產品檢疫、檢驗制度與措施,包裝和標簽要求,信息技術規范,環境衛生標準,自愿性標準等。在國際貿易中,由于各國技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技術法規和標準的差別很大,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技術優勢和在國際經濟中的優勢地位,設置一些自己容易達到而發展中國家難以達到的技術標準,阻礙發展中國家產品的輸出,從而導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針對技術和標準差異設置的貿易壁壘具有形式合法、手段隱蔽、復雜性強、針對性強等特點,已經逐步取代傳統貿易壁壘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主體,成為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手段和高級形式,也是產生貿易爭端的重要領域。

5.WTO體制的不完善。WTO的成立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促進了各國經濟增長和改革。但WTO框架制度也有不完善之處,一些彈性條款對限制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使用軟弱無力,給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濫用提供了法律借口。

在爭端解決機制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而言,WT0爭端解決機制程序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大多數時候,它們需要求助于收費昂貴的發達國家的法律機構。這大大降低了發展中國家起用爭端解決機制以維護自身利益的效率和意愿。WTO爭端解決機制缺乏對拖延執法的約束機制。專家小組和上訴機構執法的公正性也有待加強。專家小組和上訴機構對WTO條文的解釋,對協議中互相沖突的條款的裁定,常常增加發展中國家的義務或加強發達國家的權利。

三、應對中外貿易摩擦的總體戰略

1.客觀看待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存在有著深刻的歷史現實根源。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現實的國家利益,都有弱勢產業和弱勢群體,都有自由貿易所不能解決的現實需要,都在不同程度地進行貿易保護。貿易保護主義是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混合體。對待貿易保護主義的不合理做法,要能夠抵制,甚至可以采取針鋒相對的制裁措施。反制措施是我們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一項基本措施。有時候消除貿易保護主義最有效的武器往往是貿易保護主義本身。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貿易大國而言,我們遭受的貿易摩擦較多,但自身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的影響力也是非同小可的,這是維護本國利益,爭取公平貿易環境的重要基礎。有些貿易保護行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歐盟、日本的食品衛生標準的確比我國標準高許多,生產過程控制、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甚至對動物本身的福利都有具體規定。相對而言,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制度建設是滯后的,應該充分重視國際規則和進口國的相關規定,努力提高自身適應國際市場的能力,而不應對此類限制一律指責為貿易保護主義。

2.重視政治解決途徑。影響我國與發達國家貿易健康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采取的貿易政策,有經濟方面的考慮,也受政治制度的強烈影響,貿易政策實際上是經濟利益和政治現實的結合,是政治舞臺上各種力量相互平衡的結果。我們應從思想上認識應對與發達國家貿易摩擦的長期性和曲折性。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現有的政治體制下,貿易保護主義仍有其深厚的根基,但這并不能改變與發達國家貿易向前發展的大趨勢。要加強國際間政治經濟的全面合作。特別要加強與發達國家的交流,在重大的國際政治問題上,在確保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加強與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立場協調。在經濟問題上,在國際上,如國際能源問題等加強磋商。在雙邊經貿合作方面,由于我國對美國的巨大貿易逆差,在不違背世貿組織規則的情況下,可以在某些領域優先對美國實施市場準入,尤其在服務業的優先開放上??梢酝ㄟ^利用和我國有貿易往來、在華投資的外商、學術界以及其他主張自由貿易、希望推動與發達國家貿易發展的力量,對美歐等國家施加影響。這樣,借助國內力量推動貿易政策向有利于我們的方向發展,相對于等待一項貿易政策出臺后再去消極應對效果要好許多。歐美發達國家一些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都是先在商會內討論、收集證據、提出理由,當沒有反對意見時才向國會提交。而且歐盟、美國的一些商會是對外開放的,我國的出口企業都可以作為會員參加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前了解案件動向。我國的商協會也應當與當地商會進行聯合和溝通,這對于減少貿易摩擦是非常重要的。

3.提高國內企業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參與國際貿易的基礎。為減少貿易摩擦,從政府的角度,應加強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標準等方面的合作,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的貿易摩擦越來越激烈,通過與在標準方面的合作,可以減少出口中遇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例如,加強各國對標準和認證的國際互認。目前,歐盟和美國對進口食品的要求HACCP認證,如果企業由歐美的組織認證,在時間、費用上都是較大的負擔,如果能夠加強國內外真正的互認,有助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企業成本。我國出口企業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還應努力融入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實現企業和當地政府的雙贏,從而緩和經濟競爭導致的族群矛盾。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參與當地相關行業協會,同當地企業、政府官員、律師業、會計師行、媒體、學校建立全面合作關系,成為當地社會一員。這不僅有利于加強溝通,避免或減少矛盾,而且有利于企業自身實現真正國際化發展。

4.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在國際貿易方面,我國的匯率形成機制、工資自由談判、允許外國投資的程度、國家對于生產方式的控制、政府對資源分配以及企業產品價格的控制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例如,匯率長期低估和盯住美元的制度,與形成對美巨額貿易順差,進而引起美國甚至動用國會立法進行報復是有關系的。近年來進行了改革,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顯然還不夠徹底。國家在行政審批上的不透明導致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和腐敗現象,也是國外提起貿易爭端的原因。目前對我國反傾銷訴訟影響最大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問題,盡管解決起來異常復雜,但解決起來歸根結底還是要靠我們自身的改革。

[參考文獻]

[1]胡方,余炳雕.入世以來的中外經濟摩擦:現狀、原因與對策[J].東北亞論壇,2005,(3).

[2]賈?;?,李春頂.我國對外貿易摩擦頻繁爆發之合理性研究及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06,(7).

[3]李麗.中美貿易摩擦的政治經濟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1).

[4]李軒.西方新貿易保護主義理論述評[J].當代經濟研究,2007,(5).

[5]沈四寶.美國、日本和歐盟貿易摩擦應對機制比較研究——兼論對我國的啟示[J].國際貿易,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