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資本主義觀形成的歷史條件
時間:2022-04-29 03:51:46
導語:鄧小平資本主義觀形成的歷史條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共重新回歸到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上來。在總結我國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對我國的國情有了更科學的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得以形成,國際上,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題。鄧小平對資本主義的科學認識在這些歷史條件下得以形成。
關鍵詞:鄧小平;資本主義觀;歷史條件
一、正確思想路線和政治
路線的確立為其形成提供了思想條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鄧小平資本主義觀的形成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主題報告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始恢復和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錯誤,重新走上了實事求是的正確道路,同時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也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十一屆六中全會我黨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此決議對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正是由于黨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的轉變,鄧小平才能夠重新思考在我國社會建設中應該怎樣對待資本主義。
二、我國和蘇聯社會主義
建設的經驗教訓為其形成提供了現實參照1956年,雖然我國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是當時我黨對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不僅沒有實踐經驗,而且缺少必要的思想準備。建設初期,我們黨曾號召全國上下學習蘇聯經驗,在蘇共二十大“揭了蓋子”后,黨開始重新認識和定位斯大林模式,認識到蘇聯模式并不是萬能模式,提出以蘇為鑒,開始摸索一條適合中國的建設之路。但是在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我們黨由于對經濟建設規律和中國基本情況認識不足,加上對資本主義的根深蒂固的認識,以及急于求成,從而導致我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實踐也再次證明,黨對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雖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論成果,但是并沒有完全搞清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立關系。社會主義在蘇聯、中國等國家由理論走向了實踐。兩國在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時,都曾有過科學的認識和做法;在認識與對待資本主義時也都曾陷入一些誤區。像蘇聯、東歐等這些國家,他們沒有從根本上得出如何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從而在20世紀90年代,導致國家解體。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失敗,也使國內外的很多人開始懷疑社會主義的正確性,擔心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能走多遠。正是因為有了我國和蘇聯處理社資關系時的歷史參考,鄧小平重新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這其中也包含著怎樣重新認識和對待資本主義。
三、對我國國情的正確認
識為其形成提供了現實條件鄧小平同一樣都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其最高理想也是要實現共產主義。鄧小平所直接面對的問題是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即怎樣在吸取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探求社會主義成長之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提倡解放思想,主要是認清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
1.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高度總結,打破了以往錯誤的認識
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主義要鞏固要發展,也必須依靠大力發展我們的生產力。鄧小平認為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1980年5月,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也強調,社會主義是一個很不錯的詞兒,要體現它的本質,必須堅持正確的思想做指導、堅持正確的路線和政策,這樣才能展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所以我黨必須探索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深刻而全面地總結了社會主義本質及內涵。
2.鄧小平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國情的正確闡述,使人們對我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了正確的認識1981年6月,由鄧小平起草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通過后,首次明確指出我國的國情,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87年,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首次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做了系統、深刻的論述,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89年政治風波過后,鄧小平明確指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更要繼續堅持改革開放。1992的南方談話明確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更是直接地解決了當時人們對社資關系的種種困惑。對我國社會主義的正確認識,既是鄧小平資本主義觀形成的現實條件,又可以稱作是鄧小平資本主義觀的重要內容體現。只有對社會主義正確定位和把握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只有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才能夠搞清楚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二者之間的關系。四、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為其形成提供了外部條件新中國自成立以后,西方帝國主義作出了很多敵視中國的舉動,展開對中國經濟的封鎖,從而使中國對西方國家開放的機會逐漸喪失。同時,中國在對外政策上也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開放的重點主要在社會主義國家,過分強調對立、斗爭資本主義國家,而忽略了借鑒他們、學習及協作他們。中蘇關系決裂以后,向社會主義國家學習的腳步實際上也停止了。實踐經驗證明,何時能科學正確的姿態對待資本主義,何時能搞好對外開放,社會主義就能取得較大的進步。只要不能正確對待資本主義,閉關自守,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會受到阻礙,遭遇挫折。
鄧小平提出的利用資本主義來搞社會主義的思想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逐漸形成與實現的。20世紀70年代后,由于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時代主題不再是戰爭和革命而是向和平與發展轉變,世界范圍內展示出前人未曾預料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共存的政治局面。在那種歷史現實下,和平力量中也涌現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并同社會主義國家和睦共處。同時,第三世界在國際舞臺上正在逐漸崛起,正如鄧小平強調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會日益突出,這種形勢即便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也必須認真對待。1985年6月,鄧小平提出新的世界大戰有可能避免,他認真分析世界形勢,提出著名的世界主題論,認為當今世界真正的兩大問題,一是和平問題,一是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說是“東西南北”四個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后,所面臨的國際環境逐步改善,我國才得以見識和接觸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生產力所創造的財富。冷戰結束后,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關系得到緩解,國際環境和我國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的發展要求,不允許鄧小平過多地強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立”關系,更多是強調與資本主義和平共處,用拿來主義精神對待資本主義國家所創造的文明成果來搞社會主義。因此,可以說和平、發展的時代背景是鄧小平資本主義觀形成有力的外部條件。
作者:白鈺 單位:昌吉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Z].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3).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
[3]賀朝霞.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資本主義觀[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12).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 上一篇:視覺體驗在平面設計中的重要性
- 下一篇:中國傳統美術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