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王城制度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02 10:39:00

導語:周代王城制度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周代王城制度研究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西周是我們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重要時代,形成了完整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宗教法禮關系,城市建設也有嚴格的規則。《周禮·考工記》記載了周代王城建設的空間布局:“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因此,西周被認為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最早形成的時代。

在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逐漸形成并傳承后世。學術思想的百家爭鳴、商業的發達、戰爭的頻繁以及筑城與攻守技術的發展,形成了當時城市建設的高潮。因此,東周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多元化時代。既有維護傳統的社會等級和宗教禮法的周代城制,表現為城市形制的王權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為代表的變革思想,在城市建設上提出“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強調“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的自然至上理念,從思想上打破了《周禮》單一模式的束縛。此后2000多年,以管子和老子為代表的自然觀對中國古代城市型制的影響也是長期存在的。然而,《周禮·考工記》的“營國”制度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實踐活動卻產生了最為深遠的影響,且一直居于主導地位,歷經三千多年,非但不衰,反而不斷發展,受到越來越嚴格地遵崇。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文化多元、國土廣袤、氣候復雜,又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形成了多元的規劃思想,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周代王城制度竟然擁有如此長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據筆者多年學習與思考,大抵有以下原因。

二、問題的分析

1.中華文明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文明

根據侯仁之院士考查,三千年以前,在黃河兩岸,即今天陜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擁有大片原始森林,氣候濕潤、土層深厚、植被茂密、平原廣布、湖泊眾多,具有從事農業生產的最適宜條件。這里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兩千年前,長江流域逐漸得到開發,這又是一片農業的沃土。雖然,整個封建社會,農業經濟與農耕文化一直緩慢發展與進步,但經濟與文化始終沒有突破對這片土地的深深依賴。幾千年來,農業一直是中華民族生存繁衍的主要手段。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

周代幅員遼闊,而在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下,為實行有效統治,維持表面上大一統的局面,分封制便應運而生,為加強周天子權威,建立了完整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宗教法禮關系。而王城制度則是這套等級制度和宗法關系在城市建設上的主要體現。

2.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創立中央帝制,實行郡縣制,并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帝國的統一,但是,秦朝很快滅亡了。秦朝以法治國,殘暴異常,這固然是它迅速覆滅的主要原因,但是始終沒有在文化和道德上解決秦氏政權的合法性問題,這恐怕是秦朝快速覆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漢承秦制,以黃老治國,依然沒能解決政權的合法性問題,也不利于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的統一。對外也無力對強悍的匈奴實施強有力的打擊,僅以和親維持表面的和平。故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思想。這不但使得漢朝劉氏江山的統治合法,而且也極大地鞏固了中央集權制度,凝聚成強大的國家實力并最終殲滅了匈奴。漢秦以后,隋唐雖然在政治制度上有重大創新,但是依然基本上遵循了秦始皇創立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皇帝固然需要法家權術,以駕御臣下,但是皇權專制只有披上儒學的道德外衣才能長久與合法。可以這樣說,要維持帝制,就必須用儒學,而儒學的成功運用是中央集權帝制之所以維持2000多年的重要原因。轉3.廣袤的國土

數千年來,大一統一直是中華民族的主流,而大一統意味著國土的廣袤。尤其是從秦朝開始,中國的國土異常遼闊,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有所擴大,而落后的農業經濟,落后的管理技術與交通技術始終是維護廣袤帝國統一及實施有效統治的軟肋。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實行有效統治,只有推崇儒學,而周代創立的王城制度就是儒家禮制在城市建設上的具體運用,正好可以和儒學完美配合,一起來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的政治制度服務。農業文明在戰爭能力上是先天不足的,而我們的北方,數千年來一直有武力強大的游牧民族,他們時刻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實行中央集權與加強儒家文化,才能維持大一統的局面,保持強大的國力以抵御北方強敵。

4.綿延三千載的儒學

在西漢武帝時代,中央政府開始“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儒家提倡的禮制思想最有利于鞏固皇權統治。禮制的核心思想是社會等級和宗法關系,最適合維護地主階級利益和加強中央集權,《周禮·考工記》的城市形制正是禮制思想的在城市建設上的具體體現。從此,儒家思想開始了對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統治。體現與維護禮制的周代城制也就一直受到遵崇,并得到不斷發展和豐富。“天子居中、坐北面南、中央軸線、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對稱布局”這些體現禮制思想的城市建設制度,從曹魏鄴城、隋唐長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得到越來越完美的展現,這正是儒學不斷深入人心的表現,也是彰顯禮制,強化皇權的需要。甚至地形復雜的南京皇城都絕不能免俗。非但首都,在整個北方和南方的平原地區,這個思想也得到嚴格遵崇。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是中央集權制度和儒家學說產生的主要土壤,國土的廣袤和北方的強敵也迫使我們不能放棄中央集權和儒家學說。農業經濟、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和儒家學說互相配合,共同維護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大一統格局。它們之間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榮辱與共;一破皆破、一強皆強、生死與共!只要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沒有發生革命性的突破與進展,政治制度就不會發生變革,儒家文化就依然會是中華民族的統治思想。所以周代創立的王城制度就只能是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而決不會動搖。

這正如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學者芒福德所說:城市規劃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經濟和政治問題。當然這里也有一個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的因素,但它們對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影響始終只是處于配角的地位,很難起到決定性作用。

[摘要]中華民族是典型的農耕民族,這是周代王城制度得以延續并發揚光大的主要基礎。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沒有發生動搖以前,周代的王城制度就不會衰落。本文就周代王城制度何以持久這一問題,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析。

[關健詞]中央集權儒家學說農業經濟宗教禮法周代王城制度

參考文獻:

[1]金經元.芒福德和他的學術思想.國外城市規劃,1995,(1):51-55.

[2]吳良鏞.芒福德的學術思想及其對人居環境學建設的啟示.城市規劃,1996,(1):35-41.

[3]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4]董鑒泓.中國城市建設史(第三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5]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09).

[6]侯仁之.歷史地理學四論.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