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汴河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02 10:37:00
導語:晚唐汴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政治軍事現實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為求得暫時的茍安,唐代宗措置失當,“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使安史降將搖身一變,成了由地方任命的節度使,保存了相當大的離心勢力,在平叛的過程,朝廷還對內地掌握兵權的刺使多加節度使的稱號,造成了亂后“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的藩鎮割據的嚴重局面。
其中的魏博鎮、淄青鎮、淮西鎮等地(河南東南部地區)。這三者可以河朔型藩鎮為代表,公開與唐中央對抗,被稱為叛鎮,各擁強兵,表面上遵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賦稅不供中央。節度使的職位父死子繼,或部下擁立,唐中央只能事后追認,不能更改。他們成了中央的心腹大患,中央與他們的斗爭很激烈。
除了叛鎮外,其他藩鎮可分為三種類型:中原型藩鎮、邊疆型藩鎮和東南型藩鎮。以上三種藩鎮大體上還服從中央政令,割據性較弱,但有時也與中央兵戎相見,發生叛亂。
中原型藩鎮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控扼河朔,屏障關中,對河朔叛鎮起到防范作用,所以在這里駐扎重兵。河朔叛亂,唐中央政府主要從中原藩鎮征調兵馬進行討伐。唐政府從東南地區征調的財富,須經過武寧、汴宋、陜、虢境內的漕運線運達關中,所以中原型藩鎮還負有保障唐中央財源的作用,唐政府的生死存亡正在于此一地區的穩定。
二、汴河與經濟地理格局
《元和郡縣志》云:隋代開通汴河后“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閔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大運河溝通南北,沿線商業繁榮,交通繁忙,沿線城市因而變得日益重要:汴河沿岸的汴州、宋州、汴水與泗水交匯的徐州,汴水與淮水交匯的泗州。
安史之亂以后,北方地區成為藩鎮割據的混戰的角逐場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比較緩慢。但江南地區的相對穩定,又有不少北方人因避亂而遷徙到江南,增添了勞動力。因此,在唐朝后期,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仍保持著迅速發展的趨勢,其總體水平超過了北方,東南地區養兵少,軍費低,地方稅收大部分上繳中央,是唐王朝重要的財富來源地區。
關中平原雖說富饒,“但土地狹,所出不足以供京師背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政府“賦取所資,漕挽所出,軍國大計,仰于江淮”。韓愈《送陸歙州詩序》:“當今賦出于天下,江南據十九。”關中的政局非常不穩定,少數民族政權不斷侵擾,如吐蕃于大歷年間侵入長安。關中藩鎮反叛中央,如德宗時相繼發生了涇源士卒叛亂,朱泚之亂,李懷光之叛,這些嚴重干擾了關中地區正常的社會生產生活,不能有效維持關中的政治。
河北地區藩鎮割據,賦稅不入中央。“初,安史之亂數年間…州縣多為藩鎮所據,貢賦不入朝廷,府庫耗竭。”“至德之后,天下兵起…河南、山東、荊襄、劍南有重兵處,皆厚自奉養,王賦所入無幾。”這時政府開支全仰賴江淮以及東南地區。
三、政治保障措施
汴河成為唐王朝的生命線,聯系著關中和江南,牽一發而動全身。為了自身的安全與穩定,唐中央采取諸多措施保障汴河的暢通,比如政治和軍事行動可以討論。
1.加強管理,派遣官員進行巡查。《唐會要》卷八十七漕運條記述:“貞元三年五月敕,漕運通流,國之大計,其河水每至春夏之時,多被兩岸舊菜盜開斗門,舟船停滯。職此之由,委汴宋州觀察使,選請強官專知分界勾當,其鄭州、徐州、泗州界,各仰刺史準此處分,仍令知汴州支遣院勾當。”“同時每逢春夏遣官監汴水,察盜灌溉者”。
2.調整行政區劃,如元和四年在汴河甬橋邊建置宿州。據《元和郡縣志》言:“宿州,本徐州符離縣也,元和四年,以其地南臨汴河,有埇橋為舳艫之會,運艚所歷,防虞是資。又以蘄縣北屬徐州,疆界闊遠,有詔割符離、蘄縣及泗州之虹縣置宿州,取古宿國為名也。”用意非常明確。而宿州確為戰略要地。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一指出:宿州“西翼梁宋,北控邳徐,南襟濠壽,東限淮泗,舟車要會,戰守所資也。”可見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3.建立巡院。《舊唐書·食貨志》:“自淮北列置巡院,搜擇能吏以主之…凡所制置,皆自晏始。”劉晏初置的巡院有十三個,在汴河上的有汴州,埇橋、宋州、泗州。設立留后制度,汴河上的有河陰留后。《唐會要·鹽鐵》:“太和二年七月敕潼關以東度支分巡院,宜并入鹽鐵江淮河陰留后院。”
4.派遣親近重臣到汴河沿岸重要地區當節度使。或者給節度使高官厚祿,籠絡人心。汴宋節度使田神功,《顏魯公集·<八關齋會報德記>》談到:“廣德元年,上幸陜,公首末扈從;二年,拜汴宋節度使。大歷二年,加右仆射,兼判左仆射,加太子太師;。”韓弘官拜宣武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汴、宋、濠、潁等州觀察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兼侍中,汴州刺史,上柱國,許國公、食邑三千戶,守司徒、兼中書令等。
5.戰爭。776年,大歷十一年,八月,汴宋留后李靈曜陰謀反叛,北結田承嗣,不服從中央調令。朝廷命淮西、永平、河陽等鎮節度使出兵討伐,淄青,淮南等節度使主動出兵。汴河附近的汴州、鄭州、滎陽成為反復爭奪的地方。最后李靈曜敗死,田承嗣表示服從朝廷。
781年,淄青鎮節度使李正己叛亂,派兵萬人屯駐曹州,分兵控扼徐州埇橋,渦口,切斷南北漕運,朝廷深為震恐。李正己死后,李納派兵進攻徐州。唐中央派宣武節度使,神冊軍都知兵馬使,滑州刺史前去解圍。大破包圍徐州的淄青軍,江淮漕運于是暢通。
800年,貞元十六年,唐平定淮西吳少誠的叛亂。從側翼保衛汴河的安全。
817年,元和九年,淮西吳元濟叛亂,密通成德、淄青兩鎮,發病四處,焚掠舞陽、葉、魯山,襄城等地,致使關東震駭。唐中央調集大軍討伐。唐將李愬親率士兵乘風雪天氣連夜進軍襲取蔡州,生擒元濟。汴河西部威脅解除了。
淄博鎮李師道出兵幫助吳元濟,襲攻供給討伐淮西的軍事物資的河陰轉運院,欲迫使朝廷罷兵。李師道趁唐軍與吳元濟激戰的時機,突然進攻徐州,被武寧節度使逐回平陰。淮西平定后,唐軍集中兵力討平李師道,最后汴河東北的威脅解除。
綜上所述,汴河的經濟、政治,以及軍事地位十分關鍵。政治的穩定與鞏固,必然免不了軍事斗爭,運河則是調遣兵力和運輸物資給養的最為便捷的通道;再者政治的穩定與鞏固,必然以經濟作為強大的后盾,運河成為連接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紐帶。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唐朝中央政府為了確保汴河這條生命線必然采取措施。
[摘要]唐朝中期特別是安史之亂以后,兵連禍接,關中沃野一片荒蕪,唐朝政府財政開支幾乎完全依賴東南地區的供給,運河-汴河成為唐王朝得以茍延殘喘的命脈。而叛亂的藩鎮為了卡住唐王朝的經濟命脈,圍繞汴河一帶的控制權與中央政府進行了反復爭奪。對此唐中央采取系列政治措施保障汴河的暢通。
[關鍵詞]晚唐汴河藩鎮命脈戰爭
參考文獻:
[1]新唐書.藩鎮·魏博傳序.
[2]新唐書.兵志.
[3]唐權德輿.論江淮水災上書.權載之文集.
[4]韓昌黎文集.
[5]資治通鑒.
[6]新唐書.食貨志3.
- 上一篇:廣告法律制度研究論文
- 下一篇:周代王城制度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