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貿易興衰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4 04:33:00
導語:地中海貿易興衰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歐洲、西亞、北非之間的一個超大型湖泊,地中海在古代的西方世界的各個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經濟方面,它一直是東西方商貿聯系以及其延安個民族經濟聯系的紐帶。古羅馬統一進程結束后,由于它成了帝國的“內湖”,地位更加重要,它成了帝國經濟發展的大動脈。但當歷史進入中世紀,蠻族入侵顛覆了西羅馬帝國之后,地中海似乎也觸摸到了西歐發生變化的脈息,以其為載體的貿易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本文就試圖以當時整個歐洲政治經濟的大環境為背景宏觀地分析中世紀地中海貿易興衰變化的原因。
[關鍵詞]地中海貿易中世紀西歐經濟
我們首先簡述一下在中世紀地中海貿易變遷的情況。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整個歐洲進入中世紀。在整個中世紀,地中海貿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一下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從5世紀后期到8世紀,地中海上商貿仍舊比較活躍,但整體上呈衰落趨勢,并且越到后期衰落的趨勢越加劇,這種衰落一直持續到8世紀初。第二個階段從8世紀開始,這種貿易基本上處于沉默即不活躍狀態,銷聲匿跡的狀態持續到11世紀。第三個階段是從11世紀開始直到近代,地中海的商貿則又活躍起來,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第一個階段,即58世紀地中海商貿情況的研究收到文字及考古資料匱乏的局限。但還是有很多證據可以利用。其中一個重要的證據就是當時敘利亞人的航海業活躍于西方各港與埃及、小亞細亞各港之間;另一個間接的證據是這個時期各日耳曼王國繼續使用羅馬金幣孛里達[1]p1。這些證據都說明了盡管歐洲歷史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但地中海商貿并不是一下子就停頓了下來,在中世紀前期以地中海為載體的貿易仍具有相當程度的活躍性。但這里要考慮的是這種貿易與羅馬帝國時期相比,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
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數字作為佐證,但我們若想到這個時期歐洲發生多次多次蠻族入侵以及戰亂,其對整個歐洲經濟及商貿帶來的必然是相當消極的結果。因此這個時期地中海商貿的發展與羅馬帝國時期相比,應該是總體下降的,所以說這一時期地中海貿易從整體上呈衰落趨勢。
下面結合當時的政治經濟大環境來詳盡地分析第一個階段地中海商貿情況的變遷。從5世紀初蘇維匯人、汪達爾人和阿蘭人組成的松散聯盟大舉入侵羅馬帝國開始,日耳曼人入侵羅馬帝國的浪潮一直持續到8世紀初。這一浪潮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代表是西哥特人、勃艮第人與汪達爾人,他們都建立了自己的王國。這一階段的入侵是式的、史詩式的。遠距離的征服活動使他們各自所建王國距出發地過于遙遠,另外再加上他們人數較少(相對于占領地臣民),因此他們往往在征服地實行“客戶”制度和相對聚居的形式。“客戶”制度其實是一種與當地拉丁奴隸主階級的妥協。例如勃艮第人“客戶”接受大地產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二、奴隸的三分之一,而西哥特人在西班牙也只占有既有農場地產的二分之一和租借地的三分之二[2]p113。而相對聚居的形式也削弱了他們對既有經濟制度的破壞力。在第一次遷移過程到6世紀中葉基本結束時,在整個西歐,原有的拉丁奴隸主和新來的日耳曼首領共同組成了一個消費人群,這個消費人群的數量及消費能力都有所下降,但卻依然存在。而當時的東南歐仍為東羅馬帝國統治,其經濟規模雖比不上羅馬帝國鼎盛時期,但也能大致維持。這也就是5世紀到6世紀中葉地中海商貿仍然保持活躍的最根本原因。從6世紀中葉到8世紀初,則是法蘭克墨洛溫王朝以及倫巴第人對意大利的征服以及盎格魯、撒克遜人對英格蘭的入侵時期。這屬于日耳曼人的第二次入侵浪潮,這一時期,法蘭克人先聲奪人,完成了對整個法蘭西和現代德國一部分的征服,倫巴第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則用相同的侵略模式完成了對意大利和英格蘭的征服。這一階段入侵的特點是蠶食式的、滲透式的。這種擴張使蠻族王國的統治基礎從一開始就相當穩固,這也導致了他們在第二次遷徙浪潮中在土地政策上對第一次遷徙者所采取的妥協式方法--“客戶法”制度的否定。這一次他們對舊的經濟制度作了顛覆性的變革,他們幾乎接收了原有統治階級的全部地產,并對之按自己民族的傳統進行再分配。正是在這一時期,自給自足的農村公社在法蘭西廣泛而牢固的建立起來了。隨之到8世紀初倫巴第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都逐漸完成了征服和農村公社化的過程,而曾經實行妥協政策的占領西班牙的西哥特人也被阿拉伯人消滅,使得這一農村公社化運動在除去東羅馬帝國所統治的一小片區域在幾乎整個歐洲被完成。再加上阿拉伯人還占領了整個北非以及西亞,這就造成了原來地中海貿易所仰賴的消費人群幾乎完全萎縮。與這一階段的歐洲及地中海沿岸其他地區政治經濟大環境的變遷相對應,地中海貿易經歷了從6世紀后半期開始表現為持續的加速的衰落過程,到8世紀初則基本陷入停頓。
從8世紀初到11世紀初,地中海貿易的沉默狀態一直持續了下去。其中原因除了地中海世界分成了經常處于敵對狀態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教世界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上面所提到的自給自足的莊園或者說農村公社經濟制度在幾乎整個歐洲確立下來。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再加上當時農業生產效率極其低下,一直到10世紀農業生產中種子與收獲物的比例都沒有突破1:2[3]p198。當時的人們過著勉強或接近于勉強維持生活的水平,[4]p86根本沒有或很少有剩余產品可供投入市場。而當時的歐洲城市還保留中世紀早期修道院那種經濟上自給自足的精神。必須在城市內生產全部需要的東西,實在不能時,至少亦應在最鄰近地方生產。[4]p63除非把農民再次變成奴隸,才能使社會上層形成一個有效的消費群體,這個群體占有絕大多數勞動果實,除留一部分供自己消費之外,其他的都可以換成貨幣從而在市場上進行消費。而這種現象真的發生了,從11世紀初開始,歐洲發生了一次經濟革命,集體表現為:在農村,帶有原始社會特征的農村公社解體,農民逐漸農奴化,首領逐漸領主化。領主的消費能力與農民的農奴化程度成正比。另外在這個階段農村有巨大擴展,耕地面積擴大,收獲增加[4]p67。在城市,原來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自給自足的農村貴族領地的特性,現在這種特性逐漸消失,商人們取得政治政治控制權成為城市的主人[4]p233,城市的這種轉型使整個歐洲的經濟貿易都趨于活躍。商業城市的復興以及社會上層消費能力的提高刺激著基督徒們在11世紀奪回了對地中海沿岸許多曾為穆斯林所征服的土地,在地中海區域的十字軍進展,大大擴大了經濟交流的地理范圍。[4]p218再加上不久之后12、13世紀隨著農業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使可供貿易的商品未來越多,地中海貿易的新一個活躍期自然就到來了,地中海的商貿活動終于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直到新航路的開辟,它在歐洲各個民族及地區之間的貿易以及對其他洲的貿易中的光輝才逐漸消褪。
注釋
[1][比]亨利·皮朗:中世紀歐洲經濟社會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英]佩里·安德森:從古代到封建主義的過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黃春亮:西歐封建社會,中國青年出版社[M],1999
[4][意]卡洛·M·奇波拉:歐洲經濟史(第一卷)[M],商務印書館,1988
- 上一篇:工商分局負責人述職述廉報告
- 下一篇:管理局副局長述職述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