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的體育理念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21 04:30:00
導語:張學良的體育理念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漢朝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經歷代統治者推廣以來,整個中國社會都秉承了“崇文抑武”的價值觀念,其典型就是宋、明兩個文弱王朝。后人總結明朝滅亡教訓時甚至提出“士人亡國說”,認為正是過分“重文輕武”導致明王朝軍事實力薄弱從而不能抵御清軍的攻擊。鴉片戰爭后,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在鴉片大肆泛濫、忽略體育教育、社會經濟生活落后等諸多原因的綜合作用下,中國人體質日漸虛弱,被外國人誣為“東亞病夫”。在國勢衰微、強敵入侵的大背景下,中國先進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學者們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主張引進西學,近代體育也隨著“西學東漸”的過程傳入中國。
由于發軔于國勢凋零的歷史條件,故中國近代體育起初并沒有濃厚的競技色彩,而是帶有強烈的“強兵強國”的政治色彩。洋務運動家首先將西洋體操引入軍隊,并任用洋教習帶隊練習,其目的正如張之洞所說:“體操學,關衰旺,人人勝兵其國昌”[1],從而達到“制夷”的目的。維新思想家梁啟超從政治高度出發,盛贊西方注重體育教育,“鍛煉強民之體魄”,主張中國借鑒西方之長,以體育配合智育,培養出具有“民德、民智、民力”的合格公民,將體育視為個人全面發展與國家興旺的政治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先驅孫中山將體育提升到挽救國家危亡的高度:“今以提倡體魄之修養,此與強種保國有莫大關系。”[2]在他的倡議和推動下,革命派于1905年在紹興創辦了體育單科學校[CD2]大通師范學堂。清政府亦于1906年通令全國各省于省城師范學堂附設體育專修科,“以養成小學體育教習”。
由上看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已逐漸將體育當做救國的重要途徑加以提倡,并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了初步實踐。進入20世紀后,中國狀況不但沒有改觀,其情勢反而愈加急迫。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1901年清廷與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由此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后,沙俄(及其后的蘇俄、蘇聯)與日本在東北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東北人民飽受凌辱,東北面臨瓜剖豆分之勢。
生于1901年的張學良在成長過程中親身體會了被壓迫者的切膚之痛。在與進步人士特別是與孫中山的交往中,張學良吸收了中國近代體育思想的精華?!盎使猛汀笔录?他子承父業,作為東北的實際統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亡國危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張學良形成了他“體育救國”的理念,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點。
首先,“五育并重”、注重體育。由于地處一隅,加上清政府實行邊禁政策,因此東北地區文化發展滯后,教育尤為如此,張學良希望通過教育改變落后挨打的局面。在梁啟超“三育并重”的基礎上,張學良提出德、智、體、美、群“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針,將教育看做救亡的起點與立足點:“諸生務須認明今日教育為救國方法之出發點,今日學生,為將來國家之主人翁,……必須養成完美人格,求得真實學問,方不負養士初衷,才可負救國重任”[3]672。針對中國當時整個社會忽略體育的現狀,張學良感到百倍惋惜:“我們中國教育界,大半不肯注重體育,所以各處學生,多半體質柔弱,把他們的學業,間接耽誤了”,“健全的精神,藏在健全的身體里面”,“如果沒有好體育,就是有好學問,也恐無用了”。有鑒于此,張學良要求學生“個個特別注意體育,然后用健全的身體,研究精妙的學問,造成有用之才,方不負國家設學的本旨”[4]。在此,張學良糾正了歷史上的理念偏差,明確指出:體育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健全的身體是智育的物質載體,更是“養成完美人格”、改變國人“東亞病夫”形象的重要途徑。
其次,“抵御外辱、復興民族”。作為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推崇體育,不僅僅把體育看做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是將體育與挽救民族危亡緊密聯系起來。“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為此,張學良主張在學校推行嚴格的軍訓制度,“夙日鍛煉學生之體魄,灌輸軍事之知識,養成不屈不撓大無畏精神,為國家捍衛藩籬之干城”[5]。他要求青年學生不但在校期間重視體育訓練,而且步入社會以后,也“必須長此保持這種生龍活虎的精神,造成鐵骨銅筋的體魄,要作復興民族最前線的有力斗士”[3]826?!盎使猛汀笔录⒕乓话耸伦兏箯垖W良“痛恨無已”,亟思救亡之策,最終答案仍歸結于體育。“國家盛衰,不僅恃土地宏大,物產豐饒,并恃人民之強體魄真精神。健全之精神,恒寓于健全之身體,故體育運動,實不可忽視”[6]313,“倡導體育的最大目的是在造成復興民族的生力”[3]825,張學良寄希望于通過體育鍛煉人民的體魄,養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鑄成民族復興的堅實根基。
第三,體育走進社會?!斑^去的運動,多是學生參加”,只是“學生的功課,學生的作業”[3]879。但救國不能僅僅依靠為數甚少的大學生,還依賴于整個民族身體素質的提高,故體育必須普及到民眾,“凡是不違背業余運動規則的人都來加入”,“應確認國民體育必謀絕對普遍的發展,……那才能造成一個健康而有生氣的民族”[3]825。秉著普及體育的理念,張學良于1930年11月國民黨三屆四次會議上,提出《注重體育以健全國民體格發揚民族精神》議案,列出了八條建議:①強化小學體育教育;②造就體育師資;③提倡平民體育;④獎勵各項體育運動;⑤各地政府應盡力贊助體育事業……;⑥注重工商各界及公務機關工作人員于業務之外要有相當時間從事體育運動;⑦宣傳體育之重要性,改正人民對于身體美的觀念;⑧嚴禁早婚[7]214。這八條建議,既提倡先天優生優育又提倡后天培養,既注重宣傳又注重務實,既要求人民主動參與又要求政府給予外在獎勵,既注重學校體育又注重社會體育,闡明了中國體育發展的路徑,集大成地體現了張學良的“普及體育”理念。
二、張學良的“體育救國”理念的實踐
盡管近現代史上許多知識分子、思想家力圖將體育付諸實踐,但由于條件所限,并未取得可觀的成就。而張學良作為全國陸??哲姼笨偹玖詈蜄|北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擁有各種必需的政治、財力、人力資源,加之他兼任東北大學校長,更使他的“體育救國”理念有了實踐的場所。張學良的體育實踐正是圍繞東北大學體育發展而展開,本文也以東北大學體育發展為中心考察張學良的體育實踐。
東北大學1923年創立之初,不具備完善的體育設施,也未格外注重體育事業的發展?!盎使猛汀笔录?張學良被公推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東北大學校長。從此,在他的體育理念指導下,東北大學的體育事業發生了質和量的飛躍。
首先,東北大學制定了完備的體育發展規劃。①重視學生體格。東北大學不但招生時規定新生要經過嚴格的醫生體檢,每學期學生入學后還必須進行體格檢查,以“測知學生之身心發育上有無缺點,及姿勢運動上有無須矯正之處,以便實施一種相當體育課程”,即根據學生具體身體狀況,為其量體裁衣地安排體育項目。②學校將體育列為學校必修課,“一年級學生,每周授課二小時,二年級學生每周一小時”[8],并將體育成績計入學分,作為學生能否畢業的標準之一。③明確規定學校每學期必須舉辦各種規格的運動比賽,包括院際比賽、系際比賽、級際比賽和公開比賽等。
其次,完善體育設施。1929年,張學良出資修建了中國北部地區最大的體育場-漢卿體育場(通稱羅馬式馬蹄鐵型體育場)。該體育場可容萬余人,除有標準足球場外,還有運動員預備室、沐浴室、休息室等,在“中國北部為一最大運動場”[9]。九一八事變之前,諸多賽事都在該體育場舉行,極大地推動了東北地區特別是東北大學體育事業的發展。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學被迫南遷北平(今北京市),并設西安分校。學校在經濟狀況極度惡化的情況下,仍斥資修建各種體育場所,購置各種體育設施,并保障體育經費的充足。
第三,引進體育人才,組建各種運動隊。張學良提出,東北大學在招生時必須注意招收體育較好的學生和運動員,破格錄取劉長春就是典型一例。為了培養體育專門人才,在張學良的主持下,東北大學于1929年1月,在體育部和體育運動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了體育專修科并招收了51名新生。同時,學校還聘請著名教授郝更生為體育專修科主任,吳蘊瑞、宋君復、申國權等為教授。在這些師生的人力資源基礎上,東北大學成立了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田徑等隊,形成了一支系統的體育隊伍。為了提高東大體育的整體技術水平,縮小與體育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張學良又高薪聘請德國田徑隊長、五千米世界紀錄保持者步起(Bocher)擔任東北大學田徑隊的指導老師。
在具備了物質條件、人力資源的條件下,以東大為龍頭,組織參與了許多體育活動,并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28年10月,張學良與馮庸共同主辦了中法田徑賽友誼聯歡運動會。11月,東北大學籃球隊出征旅順、大連,戰勝日本工業大學和日本青年籃球隊。1929年1月,足、籃球隊遠征日本,在與日本高校對壘中,九勝二負一平,令人揚眉吐氣。10月,張學良主辦中、日、德田徑對抗賽,日德選手均系出席世界運動會的國家隊選手,東北大學以一校之才與之對抗,僅負于德國隊而戰勝日本隊。此外,東北大學還代表東北四省先后參加第十四屆至十八屆華北運動會,并在十四屆華北運動會上取得田徑賽第一名;參加第四、第五、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獲第六屆全能冠軍。為了“專一于東北的體育事業”,遠東運動會后,張學良又創設了東北四省體育聯合會,并成功舉辦了第一屆、第二屆東北運動會。
三、張學良的“體育救國”理念的成就
張學良“體育救國”理念的最大亮點就是培養出了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深明大義、慷慨解囊資助劉長春參加奧運會是張學良體育業績的最佳呈現面。
劉長春,大連人,因家境貧寒念完中學一年級后即輟學進入玻璃廠當學徒工。在其念小學時就顯示出短跑方面的潛力。1928年1月,東北大學足、籃球隊到大連參加比賽期間,發現了劉長春的體育成績。經張學良同意,劉長春被“破格”錄取,編入東北大學文預科第一班。1929年東北大學體育專修科成立后,又以“特事特辦”的方法將其由文預科轉入體育專修科,進行精心培養。
當時體育專修科的內堂課程有體育原理、體育史、各種運動規則、生理學、衛生學等近30門,外堂課程有球術、田徑賽等。為了運動員技術的提高和積累實戰經驗,張學良聘請步起為田徑隊指導教師,并經常帶隊參與各種比賽。劉長春后來回憶說:“在東大期間,曾隨東大田徑隊利用假期赴哈爾濱市訓練與比賽。每星期六與俄僑對抗。歸沈途中,又與長春市南滿株式會社所屬日僑進行比賽,一場場比賽激發了無限的民族感,求勝心極強。”[10]186
東北大學的精心培養,使劉長春在技術上突飛猛進,登上了遠東短跑王的寶座。在第十四屆華北運動會上,劉長春首次代表東北大學參賽,百米、二百米、四百米三項成績均獲第一,且創下了全國新紀錄[11]。張學良得知劉長春的成績與年齡后,勉勵他說:“不僅要與國人抗衡,還要敢和外國人爭雄”。劉長春在中日德三國田徑對抗賽上又取得百米、二百米兩個第二,僅敗于德國選手,取得了當時遠東地區的最好成績。張學良又鼓勵其要“更上一層樓,為中華民族爭光”。1930年4月,劉長春代表遼寧隊參加第四屆全國運動會,再次取得了百米、二百米、四百米三個第一,并獲得男子個人總分第一,四百米成績創全國運動會新紀錄[12]。張學良為了表彰劉長春的成績,不但讓他照常享受體育專修科的公費待遇,還每月給他特別津貼30元現大洋。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扶持清廢帝溥儀上臺,成立了偽滿洲國,為了提高偽滿洲國的知名度,達到分化中國的目的,對劉長春威逼利誘,并在其控制的報紙上宣稱劉長春將代表“滿洲國”出席第十屆奧運會。此時,身處國破家亡、深受張學良和東北大學熏陶的劉長春,毅然發表聲明:“我是中華民族黃帝子孫,我是中國人,絕不代表偽滿洲國出席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10]188,并與張學良取得聯系,要求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張學良毅然決定出資8000銀元資助劉長春赴美參加比賽,并于1932年7月1日在東北大學第四屆畢業典禮暨體育專修科第一屆畢業生典禮會上公開宣布:“……為粉碎日偽陰謀,揚我民族精神,本司令決定捐贈八千銀元特派應屆畢業生劉長春和于希渭為運動員,……代表中國出席第十屆奧運會。劉長春同學此次參加世界運動會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意義無窮。愿君(劉長春)用其奮斗精神,揚我民族正氣”[13],并把劉長春請到官邸,囑咐他說:“今天我們的家鄉被日寇占領,國難當頭,更需要有你這樣的有志青年,到奧運會去為國爭光”,“聽說你這次出國遇到了很多困難,不要灰心,我支持你”[14]。在張學良及各界的支持下,劉長春終于赴洛杉磯參加了第十屆奧運會,粉碎了日偽的陰謀。
張學良及東北大學培養出劉長春,使其成為中國奧運第一人,將中國的體育事業首次與世界最高級賽事相聯結,不但極大促進了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其重要意義還在于劉長春代表中國而不是違反國際法的偽滿洲國參加奧運會,有力地宣稱東北是中國的一部分,粉碎了日偽瓜分中國的陰謀,是體育戰線上對敵斗爭的勝利,也是張學良“體育救國”理念的完美體現,為中國體育事業揭開了新篇章。
四、結語
張學良的體育理念根植于近現代中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是體育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的一環。其理念與實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體育事業特別是東北體育、東北大學體育事業的發展,使“東三省的體育,乃從陰郁的境域轉向勃興”[10]182,并開創了中國參與奧運會的先河。張學良被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盛贊為偉大的愛國者、“千古功臣”,他的“體育救國”理念與實踐是其愛國主義思想與愛國行動在體育層面的具體表現。
同志說:“愛國是東北大學的傳統”,這一光榮傳統正來源于老校長張學良。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學被迫遷往北平(今北京)、河南開封、陜西西安、四川三臺等地,前后流亡長達15年之久。但東北大學不但弦誦不輟,反而在張學良的愛國思想引領下成為一所“抗日的大學”、“愛國的大學”。東北大學師生不但自覺地走在了“一二•九”運動的最前列,而且其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的活動更成為改變中國命運的“西安事變”的導火索。不僅如此,東北大學師生還在國家危亡之際前赴后繼、投筆從戎,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中國駐印遠征軍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先后涌現出50余位英烈、12位共和國將軍。
在和平建設新時期,東北大學繼承了老校長張學良的愛國精神和“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以及老學長劉長春勇于拼搏的奧運精神,并用新的形式將其發揚光大。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東北大學踐行“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訓,努力創新,不但注重學生科學知識的教授,還重視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形成、人文藝術美學修養的提高,以此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東北大學還秉承學校重視體育的歷史特色,極力發展體育事業,其體育師資由20世紀50年代初的5人增加到現在的60余人,并培育出了國際級、國家級裁判員。體育部不僅創建了遼寧省精品課程、優秀課程,還獨樹一幟地于1986年在體育教學中試行雙語教學,創建并形成了“以滑冰課為特色,輪滑課為基礎,雙語教學為先導,其他項目為支撐”的體育教育新格局。東北大學還是教育部批準的“試辦高水平運動員”的學校之一,學校組建了籃球、田徑、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五支代表隊,在全國及省市級比賽中多次獲得佳績。2002年田徑代表隊在遼寧省第六屆田徑運動會上獲團體總分第一名,并在全國高校第九屆田徑運動會上獲得金牌。男子籃球隊先后六次獲得遼寧高校比賽冠軍、首屆中國大學生超級聯賽常規賽北區冠軍,并于2006年4月獲第二屆聯通新勢力中國大學生籃球超級聯賽總冠軍,使東大體育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張學良老校長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是東北大學的寶貴財富,是東北大學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80年來,東北大學在老校長愛國精神與拼搏精神的激勵下,以國家興旺為己任,將學校發展同國家長遠規劃相結合,兢兢業業,艱苦奮斗,先后成為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并正朝著“多科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大步前進。
參考文獻:
[1]王樹楠.張文襄公全集:第106卷[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13.
[2]中國史學會.辛亥革命:第八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7.
[3]畢萬聞.張學良文集[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
[4]張漢卿校長訓話詞[J].東北大學周刊,1928(53):59.
[5]畏.我武維揚[J].東北大學周刊,1929(85):39.
[6]張友坤,錢進.張學良年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7]王永祥,王愛光.東北大學體育八十年[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3.
[8]東北大學一覽編輯委員會.東北大學一覽(1936)[G].北平:東北大學出版社,1936:4-6.
[9]東北大學理工學院.東北大學理工學院概覽(1930)[G].沈陽:新華印書局,1930:39.
[10]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第70輯[G].北京.中華書局,1980.
[11]第十四屆華北聯合運動大會高級部男子田徑賽運動結果[J].東北大學周刊,1929(77):41.
[12]樊廣武.六年來之東大體育[J].東北大學六周年紀念增刊,1929(1):97-98.
[13]孫晶巖.中國奧運第一人(連載之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08-03(11).
[14]劉恩銘,薛景平,韓索林.張學良將軍生活紀事[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69-70.摘要: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在國勢危亡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中國近代以來的體育思想,在其基礎上形成了“五育并重、注重體育”、“抵御外辱、復興民族”、“體育走進社會”的“體育救國”理念。在任東北大學校長期間,他將其體育理念付諸實施,為東北大學制定了完備的體育發展規劃,完善了學校體育設施,引進體育人才,組建各種運動隊并組織參與眾多的體育活動。發掘、培養、資助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是其體育理念與實踐的重要結晶和標志。張學良的體育理念與實踐為我國體育發展史和東北大學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關鍵詞:張學良;體育理念;體育實踐;東北大學
- 上一篇:張學良軍隊教育研究論文
- 下一篇:張學良國家統一觀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