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與東北新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21 04:25:00

導語:張學良與東北新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張學良與東北新建設研究論文

一、東北新建設提出的歷史背景

東北幅員遼闊,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優越的自然條件,加之在地理位置上與日俄兩國相鄰,歷來成為日俄兩國爭奪的焦點。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自中日甲午戰爭之后,通過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在中國東北獲得了“特殊權益”,對東北進行經濟侵略,掠奪中國的資源,傾銷其商品。以“滿鐵”為中心的日本資本主義勢力幾乎壟斷了東北的經濟命脈。至20世紀20年代末,日本商品占東北貿易進口額的70%,占出口總額的75%。日本在東北的投資高達14億日元。日本大量商品和巨額資本的涌進,嚴重摧殘了東北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張學良深知:“經濟是一國命脈,經濟上不能復興,政治上就永遠沒有獨立自主的一天。”鑒于發展經濟對于實現民族獨立的重要性,張學良主政東北后,就發出了“東北新建設”的號召。1928年10月10日,張學良為《東北新建設》雜志題名。1929年10月8日,張學良提議成立東北新建設委員會,通盤籌劃東北新建設事宜。他認為,所謂“東北新建設”或“建設新東北”,“新”就是現代化,其目的就在于“建設新的東北,助成現代化國家,消弭鄰邦野心”。至九一八事變前,張學良興辦實業,發展經濟、教育,整頓金融,振興民族經濟,為東北實現經濟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東北新建設實施過程中的經濟建設

1.整頓金融業

張學良主政東北之初,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東北本幣奉票發生毛荒:1925年10月17日,奉票與現洋百元之比為229,到1928年猛增到2510,而到1929年6月24日則增至7200。奉票的急劇貶值導致物價飛漲。日本乘東北金融混亂之機,大量向外抵借。張學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的惡性發展,果斷采取了以下措施。

(1)開源節流,整頓財政。在節流方面的措施是:壓縮軍費開支,對軍隊進行全面整編。將軍隊由原來的40萬精簡到30萬,組織編余過剩人員實行軍墾。在開源方面的措施主要是組織農產品外銷和整頓稅收。糧食作物主要銷往關內各省,作為匯兌基金。大豆等經濟作物銷往海外,換取現金和外匯。整頓稅收主要是取消了不合理的“零星稅”,改征糧捐。廢除厘金惡稅,實行新稅制。

(2)提高奉票信譽,改革東北幣制。①奉票50元兌現洋1元,將東三省官銀號改為7成金銀、3成有價證券做準備金,提高奉票信譽,穩定牌價。②發行大洋票,充分兌現。大洋票由官銀號、邊業、交通、中國四家銀行聯合發行,準備由南到北逐步代替奉票與哈(爾濱)大洋。發行大洋票準備金充足,官銀號的動產與不動產全部列入,另經國民政府財政部同意,發行遼寧省煙卷統稅庫卷3000萬,實得2900萬,全部準備金在7000萬以上。

(3)注重人才培養,引進西方先進金融管理經驗。張學良先后派人去英美實習銀行業務和留學,并要宋子文推薦一些人才來奉。1930年,張學良下令成立東三省金融整理委員會,以留學英、美的專家、學者為主組成金融研究機構。這些人不僅在理論上對財政金融作指導,而且在實踐上積極推行西方先進的管理方法。

由于采取以上有效措施,基本上使奉票毛荒現象得到控制,市場逐步繁榮。1929年東北的財政收入大于支出,盈余1415.48萬元。

2.發展農業

(1)推行軍墾和民墾。張學良效仿中國歷史上漢代“寓兵于農”的做法,大力推行軍墾和民墾。1928年7月,興安屯墾區公署成立,炮兵司令鄒作華被任命為興安屯墾區督辦,著手實行軍墾。軍墾以鄒作華的炮兵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和編余軍官隊以及炮兵營為主體。實行軍墾既解決了軍隊的安置問題,又可發展農業,多生產糧食,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況且興安山區地處東北北部,一向無兵把守,邊防松弛,自從實行軍墾之后,邊防得以鞏固。

在實行軍墾的同時,興安屯墾區亦實行民墾。其具體做法是提倡和鼓勵關內的農民移民東北,并為此特立法規。例如:在《興安屯墾區移民辦法》中明文規定“被移民戶住室,由公家予為建筑”等等。鐵路部門對難民實行免費運送。1929年興安屯墾區公署分五批安置河南、山東難民944戶,4857人,僅1929年,整個屯墾區即有196236坰荒地被開墾出來。

(2)使用拖拉機等現代農業機具。在農業生產中,張學良積極主張推廣使用拖拉機等現代農業機具,組織和加強農產品的出口貿易,鼓勵農民種桑養蠶,植樹造林,開展多種經營。

上述措施推動了東北農業現代化建設。東北地區糧食作物產量大幅增長,僅以經濟作物大豆為例,1923年產量為300萬噸,到1930年,產量翻了近1倍,達到584萬噸,創歷史新高。

3.發展民族工業

東北是我國工業發達地區。帝國主義入侵前,這里的民族工業就已經建立起來,其中煤炭、鐵礦的開采,鋼鐵、冶煉、紡織以及榨油等工業,聞名全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東北的民族工業和對外貿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隨著日本侵略的逐步深入,東北的民族工業處于蕭條和停滯狀態。張學良為了使東北民族工業復興,制定了一系列扶植政策,使瀕臨消亡的民族工業得以復興和發展。

(1)創建我國第一家機器制陶企業

當時,在日本學制陶的杜重遠回國后創建了我國第一家機器制陶企業——肇新窯業公司,張學良令東北礦務局所屬各礦、遼寧鐵路局、兵工廠及邊業銀行給予支持。1928年8月,張學良視察肇新公司,得知其資金不足后,由邊業銀行撥12萬元作為他個人投資。不久,張學良又敦促遼寧省政府批準肇新公司免納營業稅5年,以促進肇新公司的發展。在張學良的支持和廠方的努力下,肇新公司發展成為擁有陶瓷工人600余名,磚瓦工人500余名,瓷窯14座,機器26臺,生產能力達1200萬件,產品有20多種花色規格的現代陶瓷制造工廠。肇新公司的產品質優價廉,暢銷東北各地,聞名國內外,擠垮了日本在大連的陶瓷企業。

(2)制造我國第一輛載重汽車

我國制造的第一輛載重汽車是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在東北誕生的。1928年,張學良在遼寧迫擊炮廠中附設民生工廠,撥款70萬元,準備生產汽車和拖拉機。為此還設立了“東北經濟委員會”主持這項工作,并派人出國學習西方技術。1931年6月,民生工廠制成我國第一輛載重4000磅的越野車,命名為“民生牌”。

張學良在大力扶持發展民族工業的同時,對日資企業采取限制政策。1929年,向日本宣布廢棄撫順煤輸出協定,否認撫順油頁巖采掘權,增征日本投資的振興公司之鐵捐等。1930年,遼寧省政府發出《禁止中日合辦合作事業訓令》和《禁止購買日貨密令》等決定。

到1930年,東北民族工廠如紡紗、制陶、造紙、制粉等企業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僅制粉廠就有45個,除日資1個、法資3個外,其余都是中資的。

4.發展交通運輸業

在東北地區中日兩種資本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撞擊集中在鐵路問題上。張學良發展東北交通事業的功績,主要表現在他長期抵制日本居心險惡的“鐵路交涉”陰謀,加緊修筑中國人自己掌控的鐵路。日本帝國主義除了保持南滿鐵路的壟斷地位外,極力謀取中國東北新建鐵路的投資權、修筑權、經營權或借款優先權,并以“平行線”為借口阻止中國自建自營鐵路,藉以控制中國東北的全部鐵路。為此,自1907年4月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中國政府同日本帝國主義不斷發生的所謂鐵路交涉案件達54起之多,涉及21條鐵路。

為了抵制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略特權,壟斷和控制東三省鐵路的企圖,張學良主政東北后,先抓修建鐵路與海港。1928年7月30日,張學良改組東北交通委員會,接管了東北境內除日本獨資如南滿、安奉兩條鐵路外的所有路線,并參與中蘇共管的中東鐵路的監督管理。張學良極力推行自建自管的建港筑路方針。1930年,東北交通委員會制定了新鐵路網計劃,主要是延長東西兩大干線,增修熱河至北平的南大干線,三大干線間以支線結成鐵路網,均通葫蘆島商港,三大干線要新修2254公里,支線4070公里,合計6324公里,超過當時東北鐵路總長度,計劃20年內完成。

至九一八事變前,張學良利用本國資金和技術共修筑了10條鐵路,營業里程1521.7公里,占東北鐵路總長的25%,占全國鐵路總長的10%以上,同期,葫蘆島新商港建設先期工程已完成,具有了一定的吞吐作業能力。東北自營的交通運輸體系已形成,打破了日本南滿鐵路的壟斷地位,為增強民族經濟實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5.改革通訊業

最早的東北無線電臺,創建于1923年,設在沈陽故宮內。當時它“只能與東北各大埠,如長春、哈爾濱、營口、卜奎等處,傳遞官報”。1924年2月,東北無線電臺設有世界無線電收發處,配有一部收發機,可直接接收歐美各國電報,并可收聽世界各國的電訊新聞。張學良執掌東北軍政后,對電信機構進行了必要的改革。1929年,原東北無線電監督處被撤銷,將東北全區無線電改為總臺制,以奉天為總臺,由無線電專家陳先舟任臺長。改制后,總臺在各大中心城市及邊遠地區相繼建成數十家無線電臺。至1931年,有線電線路在陸地架設23535里,水下38544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通訊系統。

東北通訊事業的建設與發展,打破了日、英等帝國主義國家壟斷的電報權。加強了國際國內經濟交流,為民族經濟發展提供了現代化通訊保障,從而擴展了民族工業的投資領域。

三、東北新建設的啟示

張學良倡導的東北新建設雖然被九一八事變所打斷,但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東北地區現代化建設項目中,有十大工程居中國現代化第一。張學良主政東北的三年,東北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東北發展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東北新建設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帶給我們許多思考和啟示。

1.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是經濟現代化的前提

張學良為增強民族抵御外侮的實力,極力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推進現代化,必須以民族獨立為前提。因為列強不愿意看到中華民族的強盛,不愿意看到中國走上工業化的道路。曾說過:“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因此,張學良宏大的建設新東北的計劃在九一八事變的爆炸聲中化作了一股青煙。這再一次證明,要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必須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現代化。

2.發展教育,培養實用人才,是經濟現代化的基礎

張學良對發展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尤為深刻。他執政東北前后,提出“培養實用人才,建設新東北,以促進國家現代化,消弭鄰邦的野心”。1928年,張學良兼任東北大學校長。他先后捐資200萬元,用以改善東大的校舍和教學設施。為了提高東大的教學質量,不惜重金聘請一批學有所長的著名專家學者來東大任教。為了造就高級的實用人才,他資助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去國外留學深造。到1929年,東大已經發展成為擁有文、法、理、工、教育等五個學院的綜合性一流大學。

在發展大學教育的同時,張學良還重視中小學教育和職業教育。捐資創辦了同澤中學、新民小學等一批中小學校。東北境內的中小學校數量和質量都在全國名列前茅。張學良根據各地的不同特點,建立各種職業學校,進行職業教育。至1930年,全省各類職業學校達45所,在校學生2740人。這批學生成為東北現代化建設的實用人才。

3.重視科學,引進先進技術。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重要保證

張學良在推進東北新建設的過程中,提倡科學,重視引進先進技術,改進落后的生產設備。如興安屯墾區大量引進、試用和推廣西方新式改良用具。1930年,張學良從美國購進拖拉機等農業機械,收獲莊稼,開創了中國軍民使用拖拉機之先河。

4.多方籌措資金發展經濟,振興實業。是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條件

張學良提倡利用東北自身的資金,發展東北民族經濟,抵制外國資本入侵的政策,推動了東北民族工業經濟的日益繁榮。這點在發展交通業上尤其突出。東北修建鐵路的方針是自建自營,其資金來源體現了多元化的特點。1928年10月,東北交通委員會規定,國營的由京奉鐵路投資;省營的由政府投資;官商合辦的由省政府與民眾投資。自建自營鐵路起到了收回本國利權的作用。

張學良鼓勵華僑將資金技術轉向東北,振興實業。1929年4月,東北當局頒布了獎勵華僑投資辦法。1930年6月,張學良指令東北農礦廳、建設廳匯編各種合乎華僑投資開發的實業的詳細計劃書。同年11月,農礦廳制訂出《華僑投資實業計劃書》,其中有鐵路投資實業、公路投資實業、墾務投資實業等。

5.振奮民族精神。反對日本侵略,是經濟現代化的動力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源。張學良認識到,抵御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除增強軍事、經濟實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喚起民眾,振奮民族精神。為此,他主政東北時期積極支持東北民眾的反日活動。東北的反日愛國團體“遼寧國民外交協會”(后改為東北國民外交協會)、“國民常識促進會”、“拒毒會”等組織都得到張學良的支持和贊助。由遼寧著名愛國人士閻寶航等組織的“遼寧國民外交協會”成立一二年間,分會即發展到120多個,參加成員廣泛。協會定期舉行講演會、報告會,對市民和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還出版刊物,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

中華民族的精神蘊藏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之中,只有民族文化的傳承,民心才能不死,國脈才能永續。深受儒學思想影響的張學良面對日本的文化侵略,奮起搶救民族文化,搜集、挖掘東北文化遺產,以振奮民族精神,抵御外國文化之侵略。

綜上所述,張學良主政東北后,號召和推行東北現代化建設。他希望能夠在東北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東北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增強東北的經濟實力。他希望把中國變成一個統一的能抵御帝國主義侵略的國家。盡管這種愿望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實現,但是張學良為建設新東北,實現經濟現代化做出的巨大貢獻將永載史冊。摘要:分析了張學良主政東北時發出“東北新建設”號召的歷史背景;從整頓金融業,發展農業、民族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等方面,闡明了實施東北新建設的主要內容,論述了張學良在推進東北新建設、實現經濟現代化過程中做出的重大貢獻;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闡述了張學良實施東北新建設對今天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張學良;東北新建設;經濟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