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生態建設中樹種選擇探討
時間:2022-12-27 08:18:03
導語:林業生態建設中樹種選擇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加強我國林業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
首先,加強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工作是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現狀的重要保證。由于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在經濟建設中的不平衡,導致我國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的破壞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就需要重視起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從而來實現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改善。其次,加強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工作是踐行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科學發展觀中,強調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于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就要求我們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工作中的不容忽視的內容,因此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是踐行我國社會主義科學發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2.1適地適樹原則
在進行林業生態建設時必須要保證樹種的選擇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相適應,適地適樹是確保造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及林木成活率的首要原則。樹種應當與當地的土壤、氣候、水文、地形等條件相適應。適地適樹原則的貫徹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未進行種植的土地且無其他的限制條件,可以直接根據土地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樹種,或者是確定樹種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種植環境。二是樹種土地都已經確定,但二者不相適應,這是可以對土地進行相應的改造,包括換土施肥等或者是直接加強樹木后期的肥培管理。三是土地樹種都確定的情況下可以保持土地性狀不變,采取恰當的培育改良措施,改善樹種的某些特性,使其適應當地的土壤環境。
2.2喬灌草結合原則
現代林業建設對于生態多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進行樹種的選擇時也應堅持喬灌草相結合的原則,保證生態林植物種類的多樣性,為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提供必要條件。首先喬灌草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應當是相適應的,其次喬灌草之間可以共生,在進行生態林建設規劃時要在保證植物生長的同時,注重生態林的層次的體現。
3樹種選擇的策略分析
3.1注重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
林業生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態和環境狀況,但是只有兼具經濟效益的生態林才可以得到良好的發展,因而在進行樹種選擇時也需要考慮到品種的種植策略和經濟效益,盡可能在兼顧當地農民經濟狀況的同時加快生態林的建設。在進行樹種選擇之前需要作出經濟林建設的整體規劃,并根據經濟林的要求進行樹種選擇,制定合理的培育和種植措施,協調好林業建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密種和疏種相結合、林草穿插種植以及林華穿插種植等方式的應用范圍較為廣泛。需要注意的對于生態林建設的根本目標要進行明確,不可為了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造成樹種選擇的不合理,因而林業部門要加強對農民樹種選擇和林木種植的引導。
3.2地區環境氣候條件的分析
林木的種植必須與當地的氣候環境相適應,因而在選擇林木前首先要對當地的氣候、地形、水文、聚落分布等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考察和分析。林業工作人員在實地考察之前可以先搜集相關的資料,對當地的情況有了基本的認知之后在選擇考察的內容和方式。在氣候環境分析時林業部門要積極主動地尋求氣象部門的協作,考察的內容包括土壤條件、光照、溫度、降水等等。之后要將可選用樹種的環境適應性與當地的氣候環境進行比對分析。要避免不經實地考察憑經驗和印象選擇樹種的行為,以免造成樹木成活率低,人力和資金浪費的情況。
3.3商品林樹種的選擇
不同的商品林對于樹種的要求要有所不同,為了充分發揮商品林的經濟效益必須要根據商品類類型的要求和樹種的生長習性進行選擇。用材林、經濟林和炭薪林是商品林的三大類型。其中用材林對于樹種形狀的穩定性要求較高,為了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減小自然災害的影響對于樹種的抗旱性、抗寒性等有著不同的要求。一般來說平均材積生長量和立地指數是用材林樹種選擇的兩項主要指標。小黑楊、赤峰楊等由于生長速度較快且抗逆性強被廣泛種植在干旱地區的用材林。經濟林對樹種的成活率、高產穩產等性狀的要求較高,其次還要求樹種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在選中過程中要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還要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對樹種進行及時的更換。炭薪林種植的樹木主要是作為薪柴和燃料使用的,因而應選擇生長速度較快,燃料價值高且燃燒后無異味的樹種。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確保樹種選擇的合理性可以促進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相關林業部門要提高對于樹種選擇的重視程度,科學地進行樹種的選擇工作,有效推進我國造林工作的進程,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農林經濟的發展。
作者:王花蕾 單位:庫倫旗林業工作站
參考文獻:
[1]朱巖峰基于競爭態勢矩陣的毛烏素沙地西南緣植被恢復樹種選擇[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6(01)
[2]李歡淺談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造林樹種選擇和苗木引種培育的相關問題[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1)
- 上一篇:林業生態系統健康管理探討
- 下一篇:林業工程發展與林業資源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