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鈴蟲綜合防治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3 06:05:00
導語:棉鈴蟲綜合防治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近幾年來,由于耕作制度的改變,使棉鈴蟲越冬其數逐年積累。生態環境的改善,為棉鈴蟲提供了優越的生存場所。不科學的使用化學農藥,殺傷了大量天敵,農田生態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鈴蟲本身抗藥性的增強,諸多因素導致了棉鈴蟲的發生現上升趨勢。根據調查農場12連6000余畝地,由于棉鈴蟲造成的損失就達7萬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鈴率1.2%。為了有效控制棉鈴蟲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鈴蟲的生活習性變化規律,根據新的發生動態,采取新的測報技術,為適期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在防治技術上要協調運用各項綜防措施,構造一個有利于益蟲生長而不利于棉鈴蟲生存的綜合環境體系。
1.棉鈴蟲的規律
1.1棉鈴蟲介紹棉鈴蟲俗稱桃蟲、青蟲等,屬鱗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蟲,常造成幼蕾脫落、爛鈴等,嚴重影響棉花的質量和產量。形態識別:成蟲體長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綠褐色或青灰色。復眼球形、綠色。前翅內橫線不明顯,中橫線呈波紋狀,外橫線很斜,與亞緣線皆呈波浪狀,兩線間灰色,外緣有7個黑點,腎形紋、環形紋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在寬帶中央有2個相連的白斑,斑與緣毛間有褐色隔開。卵高0.55毫米,寬0.48毫米,近半球形,頂部稍隆起,底部較平。初產時乳白色,后變黃白色,將孵化時有紫色斑。幼蟲一般有6齡,有時也有5齡。成長幼蟲體長40~50毫米,頭黃褐色,有褐色網紋,體色有綠色、淡綠色、黃白色、淡紅色等,背線一般有2條或4條,氣門上線可分為不連續的3~4條,其上有連續白紋;體表滿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長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側氣門前下方的1對毛的連線穿過氣門或氣門下緣相遇。蛹長14--23.4毫米,寬5--6毫米,紡錘形,初為綠色,漸變為黃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澤。腹部末端有1對臀刺,刺基部分開,腹部第5~7節有7~8排稀而大的馬蹄形刻點,滯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見斜行黑點4個。
1.2棉鈴蟲生活習性
棉鈴蟲屬雜食性害蟲,棉鈴蟲數量的多少,取決于農作物花蕾期與發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長勢的好壞。一般來說,水肥足、密植、蕾花鈴多的棉田蟲口密度大,集中棉區比分散棉區發生重,有密源棉花較無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鈴蟲最適宜的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為70%以上,氣溫的變化可直接影響其羽化的遲早和產卵活動,雨量影響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鈴蟲成蟲有日伏夜出、趨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學激素的習性,成蟲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當晚交配,2天后產卵,雌蛾產卵數量與攝取的蜜源營養有關,一般產卵500粒以上。根據2004-2006年的田間調查,卵多產在生長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葉、嫩葉上。二、三代卵也產在棉株上部莖桿、花瓣上。有散產也有集中產卵,在蕾、苞葉、嫩尖以及頂部嫩葉上,一般產卵5-10粒,花瓣上最多產卵3-6個,莖桿上2-5個。因此在生長茂密棉田、地塊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蟲15-30頭以上。根據觀察,在無外界因素干擾下,棉鈴蟲自然孵化率達80%以上。棉鈴蟲初孵幼蟲吃掉卵殼,就近轉移到棉株中心和葉背面棲息,多集中在生長點、鮮嫩部位取食,進入2齡幼蟲以后開始蛀食幼蕾,3齡幼蟲以后取食量驟增,除取食蕾花,還蛀食青鈴。一生可蛀食8-12個以上蕾鈴,幼蟲具有轉移為害習性,轉移多在凌晨4時以后,6時后進入取食階段,中午1時至下午7時左右,隱蔽在花蕾、鈴內及苞葉內棲息,下午8時后又開始活動,夜間11時以后大部分幼蟲爬在棉葉上,幼蟲蟲體展開,平躺在棉葉正面或抓住棉葉邊緣,懸空掛在棉葉上。老熟幼蟲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從棉株上滾落地面,爬至適宜場所入土化蛹。
1.3為害癥狀
棉鈴蟲2代:以為害生長點及附近的頂尖和嫩葉為主,使棉花頂尖不生長,側枝生長較快,造成“破頭病”棉;嫩葉為害后形成缺形,有細蟲糞,并有許多小孔。蕾被害后蛀孔處有蟲糞,苞葉張開,很快脫落。花被害后,雄蕊和花柱被吃掉,花開后呈“風車”狀,不能結鈴。
棉鈴3、4代:主要以為害幼鈴為主,棉鈴基部有蛀孔,孔附近有蟲糞,正蛀食的幼蟲蟲體大半露在鈴外;被蛀棉鈴遇雨很容易霉爛脫落,不脫落的被害棉鈴部位成為僵瓣。
1.4棉鈴蟲發生規律
我區棉鈴蟲一年發生3-4代,全年發生3個完整世代和1個不完整世代。越冬代棉鈴蟲蛹羽化在4月底至5月上旬。一代棉鈴蟲發蛾高峰期5月15-25日左右,產卵高峰在5月20日-6月5日,一般5月底-6月5日出現幼蟲。一代幼蟲滯蛹期為6月10-20日,二代羽化期為6月20-30日,發蛾高峰期為6月23日-7月4日左右。產卵高峰期6月25日-7月5日,一般7月1日后出現幼蟲。二代幼蟲化蛹期為7月15-24日,羽化期在7月21日-8月1日,發蛾高峰7月27日-8月6日,產卵高峰在7月29日-8月8日,8月4日后出現幼蟲。三代幼蟲化蛹一般在8月20-28日,羽化期8月26-9月6日,羽化盛期8月30-9月10日左右。根據近幾年的田間調查,三代蛹大部分滯育,僅有20%-40%羽化產生四代。二、三生世代重疊嚴重,進入6月20日以來誘蛾一直居高不下,成蟲發生高峰期不太明顯,6月30日-8月30日棉田內1-6齡幼蟲均有發生,直到10月15日仍能發現幼蟲。棉鈴蟲化蛹一般選擇棉田內直埂、橫埂或棉田溝內,在土壤較濕潤向陽處越冬,每平方米棉鈴蟲蛹1.2-6頭以上,最高達112頭,棉田溝內向陽處每平方米0.4-3.6頭,棉鈴蟲化蛹深度2-7cm,占60%-70%,8-10cm占20%-30%,10cm以上僅占5%-10%左右。棉鈴蟲化蛹深度、發生時間與氣溫高低有明顯的相關性。如2006年5月份氣溫比正常年份高出近100℃以上,各代棉鈴蟲發生期比2002--2005年提前5-8天。
2.棉鈴蟲綜合防治
2.1防治
⑴加強田間管理,有條件的地區實行冬耕冬灌,消滅越冬蛹。
⑵適時間苗、定苗、整枝、打頂、打空枝和打邊心等,并及時帶出棉田集中處理。
⑶選種抗蟲品種(系),例如選98-6等品種。
⑷棉田種植誘集作物,如每畝棉田種植玉米誘集帶,能較明顯地減少棉上棉鈴蟲的落卵量,減輕棉鈴蟲對棉花的為害。
2.2生物防治
蟲制蟲,保護棉田有效態天敵,如瓢蟲、中華草蛉等,充分發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使用生物性農藥,如愛福丁等生物性農藥。
2.3成蟲誘殺技術
⑴楊樹枝把誘殺每畝用楊樹枝把10把左右,效果顯著,此外應用性誘劑效果較好,可減少棉田有效卵量。
⑵燈光誘殺成蟲用高壓熒光汞燈、黑光燈誘殺棉鈴蟲成蟲效果顯著,尤其在棉鈴蟲大發生時,可減少棉田落卵量50%以上,每燈距200米左右。
⒋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一般在棉鈴蟲卵的盛期用藥,效果較理想。第2代棉鈴蟲的化學防治采用“雪花蓋頂”的方式,第3、4代棉鈴蟲的防治采用“兩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
主要藥劑有:
2.4是對棉鈴蟲嚴重且防治效果又較差的棉田,可采用人工捉蟲。
3棉鈴蟲的注意事項以及防治經驗
3.1注意事項:
3.1.1不要盲目打藥。不搞蟲情調查,不掌握蟲口密度及蟲態,抓不住防治適期。對策:根據蟲情調查適時噴治。做到“治蟲不見蟲,藥打卵高峰”。二代棉鈴蟲當百株累計卵量達30粒時,是生物農藥防治適期,100粒時為化學農藥防治適期。防治適期內連續打藥,兩次用藥間隔時間不能太長,生物農藥3天,化學農藥4—5天。
3.1.2用藥要對路。一些棉農對市場上各種農藥不加選擇地購買使用,有的在棉鈴蟲不同發生時期選用農藥品種不當,導致事與愿違,防效很差。對策:合理選用農藥。在棉蚜與棉鈴蟲混合發生時,一般不用菊酯類農藥,而把菊酯類農藥主要用于防治三代棉鈴蟲。有機磷農藥對棉鈴蟲防治好,但前者易光解,后者易揮發,藥效都很短,故應注意增加噴藥次數;生物農藥中,BT適于卵盛期噴用,對初孵幼蟲防效高。
3.1.3噴藥要恰當。如行走速度太快噴藥不勻,噴頭方向達不到目標部位。對策:改進施藥方法。在棉鈴蟲中等或偏輕發生時,采用扣噴(俗稱“點點劃圈”)使藥,用工農16型噴霧器把藥液集中噴在棉株上部。棉鈴蟲大發生時,噴藥行進速度放慢,以扣噴為主、扣噴與托噴結合,全株周到噴治。
3.1.4不要單一用藥。有些棉農重復用一種農藥,使棉鈴早很快產生了抗藥性。對策:輪換交替用藥。年內至少用兩種以上不同類型農藥,當前要特別注意控制菊酯類農藥在棉田的使用量與次數,不能使用菊酯類農藥防治棉蚜和紅蜘蛛,以延緩和控制棉鈴蟲對這類農藥抗性的發展。
3.2防治經驗
3.2.1及早著手,制定預案
面對棉鈴蟲發生危害迅猛發展的勢頭,首先開展棉鈴蟲發生規律調查和防治技術的試驗研究;二是加強技術人員田間蟲情監測和預報。
3.2.2上下關注,領導重視
棉鈴蟲的危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新聞單位加大宣傳力度,開辟了棉鈴蟲防治專欄,及時通報蟲情形勢,宣傳防治技術;縣、鄉各級主管干部充分認識到預防棉鈴蟲的重要性,資金上重點傾斜,措施上重點落實;縣主要領導經常深入田間調查研究,督察指導防治工作,保證了各項防治措施的落實。
3.2.3精心組織,措施得力
3.2.4督促檢查,狠抓落實
防治棉鈴蟲首先要搞好測報。方法是:每667平方米擺楊柳枝把十束,每束一根,約小指頭粗,一米長,捆在下端,倒掛于棉田,高出棉花20厘米左右,每日早晨捉殺蛾子,同時測報發生期,這樣掌握有利時機,把幼蟲消滅在蛀害蕾鈴以前。因此在棉鈴蟲產卵期間,每隔3天到棉田調查一次,每次檢查50—100株,仔細查找卵粒和幼蟲數量數。根據各生的不同特點,采節能不同的防治方法。
7、8月間第三代棉鈴蟲發生時,下雨較多卵株卵量不多,但產卵持續時間長,如果等待卵盛期噴藥,早產的卵已孵化為害,因此,在查卵的同時,著重檢查幼蟲數量,當百株有幼蟲5頭時,就要噴藥防治。這時棉株高大,產卵分散,應噴霧與噴粉相結合,遇雨還要補治。
8、9月間第4代棉鈴蟲發生時,棉株開始衰老,氣溫低,晝夜溫差大,卵孵化率低,一齡幼蟲死亡率高,要著重檢查二齡幼蟲(二齡幼蟲體長4~5毫米)的數量,當百株有二齡幼蟲5頭時就應噴藥防治。重點防治晚熟的地塊,要搞好藥劑防治,一般棉田要搞好整枝滅蟲,把無效花蕾去掉,帶出田外,可消滅大量蟲卵。
- 上一篇:高職課程專業建設論文
- 下一篇:農業科技信息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