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棉鈴蟲的防治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5 05:07:00

導語:淮北棉鈴蟲的防治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淮北棉鈴蟲的防治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棉鈴蟲;發生;防治;淮北地區

論文摘要棉鈴蟲是棉花生產中常見的一種病害,由于種植制度、施肥水平、氣候因素等影響,大田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棉鈴蟲有不程度的發生,嚴重影響棉花產量。對淮北地區棉鈴蟲的發生規律、生活習性和防治進行了總結與探討。

棉鈴蟲是雜食性蛀果類害蟲,是棉花蕾鈴期的主要害蟲,重發在棉花生長中后期,以幼蟲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實,也為害嫩葉、嫩莖、青鈴等部位,受害棉蕾苞葉張開變黃,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狀糞便;被害棉鈴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鈴等大量脫落和爛鈴;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漬狀,花蕾、花鈴被害后會脫落,青鈴被害則造成病菌污染而導致爛鈴。棉鈴蟲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煙草、花生等多種農作物。

1發生規律

棉鈴蟲屬喜溫喜濕性害蟲,發育適宜溫度在25~27℃左右,相對濕度在75%~90%,在江蘇1年發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為成蟲。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鈴蟲生長,遇連續陰雨,土壤水分飽和,初孵幼蟲成活率低,蛹會大量死亡。淮北一熟制棉區通常第2、3生較重。第1代越冬成蟲始見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況第1代棉鈴蟲不為害棉花,而為害小麥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蟲產卵為散產,2代多產于上部嫩葉正面,少數產于葉背面。它對寄主有很明顯的選擇性,在玉米與棉花間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產卵;在各種嗜食寄主之間,則有追逐花蕾期產卵的習性。據調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術后,糧棉混作地區復種指數高,食料豐富,有利于棉鈴蟲的繁殖;干旱地區灌水或肥水條件好、長勢旺盛的棉田,特別是前作為麥田或綠肥的棉田及玉米與棉花相鄰的棉田有利于棉鈴蟲越冬。

2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躲在寄主葉背面及花冠處不動,在夜間活動、交配和產卵(散),飛翔力較強。每頭雌蛾可產卵600~1000粒,卵多產在棉花頂心和上部邊心的嫩葉;嫩蕾及鈴的苞葉上。初孵幼蟲群集為害嫩葉;2齡幼蟲開始蛀入嫩蕾中為害花蕊及頂尖和嫩葉;3~4齡幼蟲食量小,以為害幼鈴為主,5~6齡進入暴食期,多咬食青鈴、大蕾或花朵,為害青鈴的從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蟲糞粒大且多。1條幼蟲一般能為害6~9個蕾、鈴。成蟲壽命7~18d,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幼蟲有假死性和自殘性,老熟幼蟲喜歡鉆入4~10cm土表層筑土作蛀化蛹。

3防治方法

在搞好健株控害栽培管理基礎上,利用“準確測報、綜合治理、壓低蟲源、科學施藥”的防治策略,采取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誘殺成蟲與科學施藥滅蟲卵相結合的措施。

3.1選用抗、耐病品種

嚴格執行檢疫制度,不從病區調種,選用輕感、耐性相對較強或抗蟲棉品種,在同等條件下可降低田間棉鈴蟲發病率的20%~30%。

3.2農業防治

適時播種,重發病田塊因地制宜地適期晚播,減少病菌侵染的條件。根據田塊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種量,與禾本科作物尤其是水稻輪作,使植物得到適當的單株營養面積和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集中清除并燒毀剔除的棉苗和殘體,減少田中菌源,能明顯減輕病害,增強棉株抗病力。實行水旱輪作,種子消毒、清潔田園等綜合措施,正確合理、適時適量運籌肥水、農藥,特別是氮肥的使用,做好化控工作。中耕除草、間苗整枝、對低洼田塊進行改造、及時排除田間積水等措施,對惡化病蟲生存條件和減少菌源、蟲源都有一定作用。根據棉鈴蟲入土化蛹一般在土壤內5~10cm內越冬的特點,秋(春)翻冬(春)灌、開春鏟埂除蛹,可以風化土壤,破壞蛹室,致使棉田內絕大多數越冬蛹死亡,消滅越冬蛹。3.3采摘卵塊

由于棉鈴蟲大部分都在棉株的花鈴中,因而在蟲卵盛發始期要仔細檢查棉花葉片頂心和上部邊心的嫩葉、嫩蕾、群尖,結合田間打杈整枝,人工按行逐棵檢查,發現卵塊立即將卵塊抹掉,及時摘除敗花,要求2~3d摘1次,連續3~5d作業,注意摘除的殘枝、敗葉、卵塊等要帶出田外集中處理。7~8月結合根外追肥,往棉株上噴1%過磷酸鈣液,能有效減少棉田有效產卵量,減輕棉鈴蟲對棉花的危害。

3.4捕殺幼蟲、誘殺成蟲

初齡幼蟲集中為害時,利用早晚時間和陰天人工捉殺,及時采摘受害部分葉片、枝梗、花蕾,將摘除的頂心,打掉的無效花、蕾等及時帶出田外集中消滅,可明顯減少田間卵和初孵幼蟲的存量。在棉田內種植誘集作物玉米、高粱、胡蘿卜等,使其抽雄期與3代成蟲發生期相吻合,誘集成蟲在玉米、高粱等作物上產卵,控制棉鈴蟲的大發生。2、3代成蟲盛發期運用楊樹枝把誘殺成蟲,一般用150~195把/hm2。在棉鈴蟲大發生時用高壓汞燈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趨化性進行捕殺、誘殺,可減少棉田落卵40%~50%以上。還可以用性誘劑在成蟲發生前2~3d捕殺。

3.5藥劑殺卵滅幼蟲

由于棉鈴蟲發生量區域之間差異較大,各地應定期進行田間調查,掌握好蟲情動態。用藥要掌握最佳用藥時間和正確的施藥部位及合理的施藥方法。

淮北地區棉鈴蟲產卵高峰期一般在8月20~25日,盛末期在8月30日前后。應掌握在棉鈴蟲產卵高峰到孵化盛期、當日百株卵量2代達50粒、3代達30粒、4代達40粒時及時施藥。常用的藥劑有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高效氟氰菊酯、2.5%多殺菌等,對水噴霧,藥液量不低于1050kg/hm2。施藥時做到噴灑均勻,霧滴細,液量足,對準棉枯頂心、嫩頭、嫩葉、幼蕾、幼鈴部位重點打透。藥劑須交替使用,施藥時間選擇上午10時以前、下午4時以后,避開中午高溫施藥,以防止出現農藥中毒。若噴藥后防效差或噴后2h內遇雨應隔5~7d及時補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