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雨課堂”課程思政改革思考
時間:2022-12-20 10:46:14
導語:疫情防控下“雨課堂”課程思政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疫情防控逐漸常態化,高校“雨課堂”等在線教學成為課程思政主要途徑之一。針對“中外建筑史”雨課堂課程思政暴露的“學生主體性發揮不足”“教師主導作用待加強”“課程教學過程監控難”“課程思政評價機制缺失”等問題,提出修訂課程思政目標、創新課程思政方法、建立健全課程思政評價機制等對策建議,希望能為特殊時期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疫情防控;中外建筑史;雨課堂;教學改革;課程思政
2020年初肺炎病毒肆虐全球,對高校傳統課堂教學構成了巨大影響,2月5日教育部出臺《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1],要求高校開展在線教學活動,保證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雨課堂”“釘釘”“超星課堂”等軟件將信息技術融入PowerPoint和微信,實現課堂教學永不下線功能,并且覆蓋了課前、課中、課后各教學環節,具有簡單、高效的特點?!坝暾n堂”等在線教學對教育現代化具有積極作用,其面臨“思政教育”任務和挑戰。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雨課堂”等在線教學模式如何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是一個亟待深入探討的問題。
1高校課程思政概念及發展形勢
思政教育事關“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問題,是高校思政工作重要組成部分。課堂被高校當作思政教育工作的陣地和渠道,高校主要通過政治理論課如“馬克思主義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來實施,但是這種方式存在觀念落后、內容抽象等問題,呈現孤島化、空泛化趨勢。為破解思政教育難題,2014年上海市相關高校提出了“課程思政”概念[3],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通識課”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等,主要做法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通識課等開展思政教育及實踐活動。課程思政實際上是創新教育方式,實現全員育人大格局。但課程思政究竟怎么實施?成為困擾不少教師的新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有的簡單“貼標簽”,有的“只有課程沒有思政”,原因就在于缺乏對不同類型、學科專業課程有區分度的指導。以往課堂教學專注于知識能力傳授而忽視學生“三觀”培養,教育部2020年6月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4],指出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戰略舉措,對課程思政實踐中“貼標簽”“兩張皮”等現象予以叫停,強調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要求構建專業課教學與思政課教學協同效應的育人模式。自此,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5]。
2“中外建筑史”雨課堂課程思政的基本經驗
2.1“中外建筑史”具備課程思政優勢條件。“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文件》(2018年版•總第六版)對建筑歷史與理論教學的要求是:學生掌握中外建筑歷史發展的過程與基本史實,熟悉各個歷史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態、特點和風格的成因,熟悉當代主要建筑理論及代表人物與作品,熟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既存建筑利用的重要性與基本原則,能夠進行建筑調查、測繪及初步保護或改造等[6]?!爸型饨ㄖ贰闭n程教學內容十分豐富,包含了不同時代、各流派審美理論與建筑案例等。從教學內容和要求看,“中外建筑史”課程不僅對學生豐富知識結構、提高設計素養起到積極作用,而且提供了大量具有說服力的思政素材。2.2“課程思政”的關鍵在教師。對于有經驗的教師來說,“中外建筑史”雨課堂課程思政不僅能夠使學生能充分了解和掌握我國優秀歷史建筑文化,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而且能加深對建筑學學科專業興趣和熱情,幫助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歷史觀,培養學生“以人民為中心”價值觀。由此可見,“中外建筑史”課程思政具有極端重要性,如果缺少“思政”滲透和融合,課程教學就缺少了“靈魂”,學生必然會產生枯燥、乏味和“無用”的感覺,線下教學如此,“雨課堂”在線教學更是如此,教師要因勢利導,首先要充分挖掘“中國建筑史”思政價值,由于中國建筑史案例在空間上具有“可達、可感”條件,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其次對“外國建筑史”要利用互聯網資源拓寬學生視野,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落腳點,樹立“大思政格局”,通過中外比較,培養學生科學的建筑史觀。
3“中外建筑史”雨課堂課程思政的主要問題
疫情防控逐漸常態化,“雨課堂”等在線教學成為高校課程思政的主要途徑之一,倒逼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思政教育”,但“思政教育”與“通識課”“專業課”深度融合給教師帶來巨大壓力。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外建筑史”雨課堂課程思政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3.1學生主體性發揮不足。疫情爆發前,學生“思政教育”主體意識總體較弱,習慣被動,疫情防控期間難以轉變角色與習慣。雖然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課程思政,積極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將更多課堂時間交給學生,但是學生主體性并未真正調動起來,課堂思政等環節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好。3.2教師主導作用待加強?!爸型饨ㄖ贰睂I性較強,因教材內容局限性及傳統教育模式影響,課程思政內容存在重點不突出、核心建筑史觀缺失等問題。如果教師重視并樹立課程思政意識,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備課及教學過程中深挖教材中思政題材,就能實現專業與思政的有機融合,取得理想效果,但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主導作用有待加強,只有從思想上真正重視起來,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3.3課程教學過程監控難。疫情期間學生居家上網課,長時間受到手機和電腦刺激,學習積極性呈下降趨勢,有的學生認為思政可有可無、枯燥無用,將精力放在對就業有利的“專業課理論傳授和技能提高”上,不愿認真對待,抱應付態度去學習。受時間空間因素限制,“雨課堂”等在線教學過程難以實時監控,教師監督面臨失靈風險,“刷課”“假學習”等現象在所難免。3.4課程思政評價機制缺失。雖然“雨課堂”等在線教學平臺有學生學習監控數據,但這些數據是否真實反映了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仍然存疑,顯然不可靠。因為無論是平臺自動生成的評價數據,還是教師設置的測試、考核,主要著眼于記憶性知識考查,對學生學習態度、課程思政效果等難以評價,無法準確了解學生思想狀況,相反,有可能使學生更功利,課程思政育人目標難以實現。
4疫情防控下“中外建筑史”課程思政的對策建議
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時期,高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分析“中外建筑史”雨課堂“課程思政”問題,探索規律和對策,制定靈活的在線教學方案,努力開展教學內容改革和教學模式方法創新,對疫情常態化下的人才培養具有借鑒意義。4.1修訂課程思政目標。針對“中外建筑史”課程思政內容重點不突出、核心建筑史觀缺失等問題,課程思政內容要與專業理論實踐密切結合。教師要在“結合”上下功夫,精心設計教案與課件,著力提升課程思政內容的科學性、客觀性,維護課程思政的權威性,比如“中外著名歷史建筑成就比較”課程思政內容及其目標設計,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中外典型歷史建筑文化特色與差異,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更要樹立“人類共同體”思維,客觀認識和評價人類建筑文化成就。“中外建筑史”課程思政內容和目標需要不斷創新,要探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建筑史教學新理念,將興趣與能力培養作為根本和首要的教學目標,在編著教材、探索教學新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優化“中外建筑史”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方案,使學生綜合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4.2創新課程思政方法。傳統思政教育方法主要靠“灌輸”,但是在當前疫情防控背景下,課程思政改革及其應用,如果實施“灌輸”教育,必然會因監控困難導致事與愿違的結果。因此,當前課程思政要創新方法、開辟“新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一是充分發揮教研室、教學團隊等組織作用,建立課程思政教研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開展經驗交流、現場觀摩、教學培訓等?!爸型饨ㄖ贰闭n程思政需要因勢利導,采用“案例法”、“對比法”等教學方法實現事半功倍效果。“中外建筑史”課程理論及案例具有“時間跨度長、空間跨度大、風格流派多”等特點,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理論,而且要讓學生“感受”到典型案例,“讓建筑史教學可看、可觸、可議”,這就要利用互聯網及所在地資源,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4.3建立健全課程思政評價機制。課程思政建設是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機制也需要經歷一項探索過程。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創新“中外建筑史”課程思政評價機制可以從“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提升”“師生交流互動”“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相結合”三個層面展開探索,建立起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并將其作為“雙一流”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學科評估、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等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施雨岑.教育部印發指導意見,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EB/OL],新華網,2020-02-05,
[2]吳晶,胡浩.談高校思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新華網,2016-12-08,
[3]趙繼偉.“課程思政”:涵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17(02):114-119
[4]中華人名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
[5]鄧暉.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N],光明日報,2020-06-06,01
[6]中國建筑學會.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文件(2018年版•總第六版)[EB/OL],2020-02-25,
作者:趙蕊 姚祎 余維發 王寅寅 單位:安徽科技學院建筑學院
- 上一篇:信息技術與遠程教育教學的結合
- 下一篇:大學物理實驗課程在線教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