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論文
時間:2022-12-10 09:16:30
導語: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并在其指導下得到了較大發展。然而,雖有如此力度的扶持,但由于未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公共藝術教育仍存在教學模式落后、單一,課程設置缺乏合理規劃與創新,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因此,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體系的改革與創新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多元價值
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作為當代高校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承載著培養和提高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傳播本民族藝術文化的責任,其價值是不容忽視的。(一)有效提升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高校作為人才的搖籃,理應注重學生個人素質的培養,藝術教育則是關鍵的一環。積極開辦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可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創造能力,最終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良好提升。(二)有助于傳播本民族優秀藝術文化中華民族的藝術文化是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體現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審美習慣與觀念。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自然也肩負著傳播本民族優秀藝術文化的重擔。在良好的教學模式之下,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可將本土民族藝術引入課堂,從而引導更多的學生喜愛、重視本民族優秀藝術,并有助于學生體會這些藝術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因素,還可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鑒賞能力。
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已開設了與音樂、美術相關的公共藝術課程,并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在藝術教育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尚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教學模式落后、單一。目前眾多高校的藝術教育課程均沿襲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較少,教學手段單一,缺乏互動與實踐。藝術并非理性知識,只依靠教師講授雖能起到一定效果,對藝術的敏感度不強,使學生缺乏感知能力與創新意識等。課堂中除應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外,沒有對教育手段進行創新,這種現象無疑將制約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二)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由于對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在目的與任務認識上的偏差,因此目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欠缺科學、合理和具有明確標準的評價制度。在普通高校中,參與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學生學科各不相同,可能有文科、理科、醫科之分。學科不同,則文化水平存在差異,對于知識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也就各不相同,加之學生的藝術素養本就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備課、授課方面往往有一定難度。也正是由于沒有健全的評估機制,所以各地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水平并不均衡。
三、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創新方案
(一)構建新型藝術教育模式。普通高校在公共藝術教育中,應遵循藝術教育所特有的生動表現形式、教育模式的不斷更新等特點,廣泛汲取國內外優秀藝術教育理論以及實踐經驗,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革新,在以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秉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逐步把藝術教育課程轉變為與研究、實踐緊密結合的新型藝術教育模式。具體手段如下:1.運用綜合手段在教學中,不拘泥于一種藝術學科,而采用綜合藝術手段。教師可以某一藝術的內容作為切入點,并滲透其余學科中與之關聯的知識,以此進行綜合教學,如此可加強課程的深度與廣度,并能提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2.加強藝術實踐實踐是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不可缺少的環節。雖說理論教育是藝術教育的根本,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實踐性和創造性也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在理論的保障之余,我們更應加強藝術實踐在藝術教育中的比重。鼓勵學生在校內積極創辦或參與藝術社團,使學生在切身參與藝術活動的同時加強對藝術的感知能力與藝術創造力,進而提高自身藝術修養。(二)優化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隨著學生素質的不斷提高,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層次,作出緊扣藝術教育特點的優化整合。注意多元文化的發展,爭取使公共藝術教育緊跟時代的腳步,并常煥活力。1.傳統與現代結合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各族人民曾聯手創造了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文明成果,這其中蘊藏著眾多優秀的藝術文化寶藏,即便在如今也有重要的欣賞價值。高校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的地域優勢,將所在地最具特色的民族藝術引入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中,突出地域特色。由教師親自唱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片段,并引導學生聆聽欣賞,從而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性認識,同樣是藝術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教師也可適當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去參與一些民俗活動,將教學與當地風俗活動結合起來,或邀請民間藝人來校演出,與學生面對面地互動、教學,讓學生與最純正的民族音樂零距離交流。在公共藝術教育中我們應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了解傳統的同時又可融入現代。其實,如今已有較好融合傳統與現代藝術的例子,如前段時間在媒體爆紅的華陰老腔《給你一點顏色》,譚維維創造性地將搖滾與民間藝術結合,在保留傳統的情感、藝術形式的同時豐富了曲目的內涵,給予了觀眾震撼的視聽體驗。2.視覺與聽覺結合如今的藝術舞臺上,“聽覺”與“視覺”的融合已是屢見不鮮了。如各大晚會上精彩的藝術節目,我們總能在欣賞動聽的歌聲同時,觀賞到不同形式的組合表演或樂器演奏,使我們在精彩的視聽盛宴享受中,更加立體地了解了某一藝術形式。這也給予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我們的藝術教育也應緊隨時代腳步,實現多元化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對藝術的熱愛。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依靠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使學生在課堂中也能與世界藝術文化零距離接觸,從而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3.接受與創造結合藝術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接受藝術、鑒賞藝術的能力,還要注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藝術教育工作者需要使學生了解各類藝術的形式,以及它們的歷史、源流,把握各門類藝術之間的差異或共通之處。在這之后,還需培養學生對于美的創造能力。對于這一要求,我們需要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愛并且適合自己的藝術形式,進而激發學生依靠藝術的途徑表達出內心的思想與情感,最終走向藝術創造的道路。(三)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我們應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緊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總目標,突出公共藝術教育的要求和教學模式的創新,針對藝術教育的階段性和分散性制定一系列評價內容與指標。評價內容與指標:1.該課程是否應用新型的教學模式或理念,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文件的目標,是否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2.該課程的開設是否具備良好的教學資源及相應的軟硬件設施。3.教師能否滿足所開設課程的課時量和質量;教師教案的編寫質量以及教學水準。4.該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包括課堂教學情況、學生出勤率、作業完成和考核通過情況等。5.學生對于該課程的興趣和滿意程度,通過對學生的反饋調查得出并統計結果。以上幾條評價指標可分為優秀、良好、合格等不同評價等級,從而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開展情況作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此外,在對學生進行結課評價時,應注重評價學生的整體藝術素養,評價依據如學生在藝術感知能力、藝術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發展水平。要把靜態的評價教學結果與動態的對課程實施過程進行分析評價結合起來,既要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又對學校的教學決策進行評價。要通過不斷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公共藝術教育教學評價體系。
四、結語
總而言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更是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素質與促進多元文化融合的有效手段。我們要不斷積累經驗,深入研究藝術教育的規律,為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創新提供更多優秀的方法與建議,爭取使其在今日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具備高度藝術素養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昌海.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及課程建設改革構想[J].嘉興學院學院學報,2006,(04).
[2]周鑫.和諧視域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原則研究———以云南省保山學院為例[J].大眾文藝,2011,(05).
[3]黃小明.淺談高校藝術教育教學[J].藝術百家,2004,(01).
作者:柯云燕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 上一篇:新媒體下美術社團發展研究
- 下一篇:商務英語課程教學改進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