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佤族舞蹈藝術教育的創新

時間:2022-10-10 11:44:20

導語:西盟佤族舞蹈藝術教育的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盟佤族舞蹈藝術教育的創新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西盟佤族舞蹈藝術風格,并分析了西盟佤族舞蹈藝術的文化特征,繼而探討了社會文化變遷背景下西盟佤族舞蹈藝術教育創新的策略,希望為相關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社會文化變遷;西盟佤族舞蹈;藝術教育;創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更加注重對美的追求,而民族舞蹈已經成為其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發掘佤族舞蹈的藝術內涵,就必須進行創新,改變以往的教育模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更好地舞蹈。

一、西盟佤族舞蹈的藝術風格

西盟佤族是最早世居于阿佤山中心區的民族,自稱“瓦”“安瓦”“布饒克”“勒瓦”等,這個民族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能歌善舞,舞蹈文化歷史悠久,舞蹈的特點也是粗狂豪放,熱情似火。佤族的宗教眾多,信仰復雜,對于早期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以及一些動物,都覺得是不可捉摸的神圣之物,于是這種敬畏之心就體現在舞蹈中,通過舞蹈的一張一合,或敲擊,或跨步,或爬行,無一不體現出佤族人民對于靈魂的尊重和崇敬。佤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對木鼓有許多民間神話和傳說,均與先民們的神靈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緊密聯系。圍繞著木鼓而舉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動,構成佤族傳統的莊重而又熱烈的盛大節日活動,是佤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佤族相信靈魂不滅和萬物有靈。在他們的觀念中,人類、山川、河流、植物、動物和凡為他們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現象如風雨雷電等,都有靈魂,或稱鬼神。在佤族人那里,鬼和神沒有加以區分,都指觀念中的靈魂,佤族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與靈魂有關。

二、西盟佤族舞蹈藝術的文化特征

佤族舞蹈是一種流傳久遠,對人們的生活、生產及心理影響極深的一種民俗現象。佤族的原生態舞蹈如同一本活的歷史畫卷,向人們講訴著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體現他們對神靈、對生命的崇敬。佤族原生態舞蹈的服裝和特定用具又和相關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藝技術密切相關,所以,佤族的原生態舞蹈無疑是一種非常稀有的藝術形式。佤族舞蹈種類多樣,跳法獨特,主要是下肢動作復雜,舞步變化大,具有古樸、渾厚的文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佤族舞蹈具有社會認知功能,通過舞蹈能夠給認識和了解佤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形態。比如佤族的年輕女孩,喜歡留長發,在平時都是將長發披在肩膀后面,這直接體現了佤族女子美麗、動人的特點。佤族舞蹈甩發舞,就很好地結合了佤族女子這一特點,向人們展示佤族獨特的風貌。另外佤族舞蹈還有教育功能,佤族長者通過將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知識融入到舞蹈中,并傳播給下一代,讓年輕人受到文化的熏陶,一方面是佤族人民智慧的創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佤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三、社會文化變遷背景下西盟佤族舞蹈藝術教育創新的策略

(一)注意舞蹈動作

佤族舞蹈的屈伸動作是膝蓋前后的屈伸,在屈伸的同時,要保持腰部和身體的搖推,這是佤族舞蹈最顯著的特點。這種舞蹈方式與佤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習慣息息相關,比如狩獵,就十分注重節拍。佤族舞蹈屈伸式的踩碾搖推重點在于后面,膝蓋盡量保持彎曲,身體略微前傾,YiShuPingJianYiJiaoLunTan•藝教論壇保持呼吸均勻,雙腳重心慢慢抬起,之后前伸的腳跟踩地,每一次屈伸時,都要經過踩碾的過程,這樣才能使得動作顯得更有力量和平穩。在佤族舞蹈藝術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腳掌牢牢抓地,在搖推中,渾身散發出慢慢的韌勁,讓人們感受到佤族人民的力量美學,體會到舞蹈蘊含的野性魅力。由云南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工作隊創作的佤族原生態歌舞《佤部落》2016年8月26至27日走進國家大劇院,并于8月28日至9月13日,在沈陽、大連、濟南、徐州、上海、杭州等11個城市展開巡演。由《佤山韻》《佤山魂》《佤山美》《佤山情》四個篇章和尾聲《阿佤人民唱新歌》組成,帶有泥土氣息,凝聚了西盟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也展示了佤族文化發展繁榮的成果。歌舞描繪佤族群眾安居樂業、民族和諧的美好生活,集中展現佤族火一樣熱烈奔放的民族性格和西盟佤山之美。

(二)保護原生態環境

要做好西盟佤族舞蹈藝術創新,需要保護好它的原生態環境,我們必須把佤族舞蹈置身于云南佤族的生活方式中去,只有經過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習俗的滲透,才能夠保持佤族舞蹈原汁原味的藝術形式。有鑒于此,我們可以加大對云南原始少數民族部落的保護力度和措施,比如建立一些少數民族舞蹈展覽館和檔案館等,因為云南佤族舞蹈個性鮮明、風格新穎的特點,很容易在傳播中造成相關優秀元素的丟失,所以在進行舞蹈藝術創新時,輔助以博物館式的保護也是必要的。通過文字描述、圖片分析和視頻資料等手段最大可能地保護和還原佤族舞蹈藝術,并能夠體現出云南民間文化的變遷,這樣更有利于年輕的學習者研究和探索佤族文化。

(三)加強音樂的聯系

佤族的民歌多為羽調式和徵調式,旋律常用La、do、re或so、do、re為骨干音,音區偏低,音域較窄,節奏以較規整的二拍子為主。佤族多聲部民歌有特殊的“玩調”結構,多為上下句對應式的單樂段或兩對上下句構成的復樂段,并在此基礎上作小有變化的反復,有的則在曲首加一句甩腔或曲尾加一句襯腔。演唱形式主要是獨唱或一領眾和,其中領部的即興性較強,和部的則比較固定。凡是喜慶和娛樂時就配以簡單的舞蹈動作和打擊樂伴奏,歌曲的唱詞喜歡平鋪直敘,直抒胸臆。佤族民間音樂不僅囊括歌舞,還有詩,總體而言,它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人們在聽佤族民間音樂時,能夠擴大感受的范圍,提升感受的層面,久而久之,促進人們的感官協調發展,豐富人們的藝術涵養。佤族民歌是促進人們和諧相處的重要手段,因為是集體創作而成的,在演唱和表演的過程中,加強了人們的互動和交流。所以在佤族舞蹈藝術教育中,應該充分結合相關的民歌,將歌曲與舞蹈融合到一起。

(四)轉變藝術思想

舞蹈藝術不僅是形體上的教育,更是氣質的教育。優秀的舞蹈作品都需要很多的生活積累,更需要不斷進行創新,要不斷地打破常規,這不僅符合時代的發展,更是舞蹈靈感的必然要求。關于佤族舞蹈藝術的創新,一定要融入新的理念和思想,充分結合實際,深入挖掘生活中素材和案例,用舞蹈的特點反映出生活的風貌,將樸素的生活用藝術手段進行處理,形成生動形象的藝術,這樣不僅能夠吸引觀眾,引起共鳴,更能夠完整地再現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況。比如佤族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男女自娛集體舞蹈,一般是在過年過節時跳,舞者自編唱詞邊呼喊助興。《佤族甩發舞》過去是廣泛流傳在佤族地區女青年中的休閑娛樂舞蹈之一。自古以來,佤族姑娘以長發為美,誰的頭發又黑又粗又長,誰最漂亮,所以習慣于長發披肩,每當在水槽邊或竹樓曬臺上,洗凈頭發低頭梳妝,頭發就會隨風飄舞,似黑色的瀑布,吸引著眾人的目光。《佤族甩發舞》是西盟佤族民間傳統舞蹈之一,佤族婦女以留長發為美,佤族素有“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的美譽,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讓外界認識了神奇的西盟佤山;粗獷剛勁的《甩發舞》分別參加過中央電視臺《我要上春晚》、湖南衛視《奇舞飛揚》等節目,并得到很多的美譽。

(五)推動旅游文化傳播

因為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所以在發展旅游產業的同時,將佤族舞蹈很好地融入進去,讓人們在旅游的過程中,體驗和感受到佤族舞蹈的魅力,這樣能夠很好地傳播佤族舞蹈藝術。在一些旅游景點開設民族舞蹈藝術園或者舞蹈文化村,這樣能夠讓游客近距離地接觸佤族舞蹈,了解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這樣能夠將舞蹈與民族合二為一,顯得渾然天成,一方面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帶動了舞蹈藝術的傳播。

四、結語

綜上所述,西盟佤族舞蹈不僅是云南人民的寶貴財富,更是世界人民的珍貴文化,不論是它的文化特征還是藝術風格,都有著無與倫比的價值。只有個人、政府和國家緊密合作,共同努力做好佤族舞蹈藝術的創新工作,才能達到保護和傳承佤族舞蹈藝術的效果和目的。

參考文獻:

[1]彭伊麗.中央民族大學佤族舞蹈教材建設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2]張璇.簡論佤族舞蹈的審美[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S1):133-137.

[3]周丹.云南佤族舞蹈的創作風格探究[J].大眾文藝,2016,(06):53.

[4]傅慧靈.舞蹈動作語言及其關系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6年.

作者:娜漢木 單位:云南省普洱市西盟縣民族文化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