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探幼兒師幼間溝通原則技巧

時間:2022-02-11 08:36:00

導語:試探幼兒師幼間溝通原則技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探幼兒師幼間溝通原則技巧

[摘要]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懶感。我們只有與幼兒互相交流,在情感、認識上達成一致,建立朋友關系,同幼兒及時溝通,才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為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氛圍。

[關鍵詞]幼兒幼兒教學師幼間溝通

一、消除幼兒的陌生感

對于剛從家庭和父母懷抱中走出來的小班幼兒,初入園時,由于對環境的陌生和不適應,會表現出恐懼不安、焦慮緊張、沉默不語、不合群,等現象,他們會表現出大哭大鬧,那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縮短師幼間的距離,在最短時間內消除幼兒的陌生感,我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每天笑臉迎送每個幼兒;(2)發現幼兒的優點及時鼓勵、表揚;(3)以主人翁的態度給每個幼兒細心的照料,耐心的說教,讓孩子覺得老師很愛他,就象他們的媽媽,這樣不知不覺地消除孩子的陌生感。

二、教師的熱情與表揚是師幼間溝通的保證

熱情與鼓勵對原來成就水平低、缺乏學業動機的幼兒有良好的影響。如:原來我們班的一個孩子,聽他外婆說,以前在其他幼兒園讀過一年小班,在人們眼中他是個不開竅的呆孩子。記得開學初,他常常咬人,別人上課坐在位置上,而他一會兒躲在鋼琴后面,一會兒躲在柜角里。你跟他講道理,他什么都懂,也知道咬人不好。于是,我對他作了個別跟蹤觀察,發現他有優點,當他得到別人的幫助時,他會說,謝謝你。我就抓住這一點,在小朋友中表揚他,給他自信,讓全班幼兒向他學習,對人有禮貌。就這樣,呆孩子開竅了,現在這孩子變化可大了。他能安坐在座位上,上好每節課,并能與同伴合作游戲。原來在人們眼中的呆孩子變得聰明、活潑、健康了,使他在集體中感到溫暖,慢慢地改掉了自己的一些壞習慣。

三、教師的愛和認可,是師幼間溝通的前題

對從有大人包辦代替的家庭中剛入園的幼兒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教師的愛。以前我班一位小朋友膽子很小。聽他奶奶說長這么大,從來沒離開過家庭。在一次體育活動中學小兔跳,他站在場地上不動,我看出了他的心事,就扶好了他的手跳,并不斷鼓勵他,要勇敢,你能行,孩子覺得老師給了他一種安全感,只要你稍微牽一下他的手,他就會覺得有了保護傘了,什么都不怕了。幼兒具有一種對于自尊、自重和來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關注,要求被贊揚和被認可。小班幼兒畫了一個圓形,他就會說:“老師我畫了一個太陽,老師我畫了一塊大餅,老師我畫了一個皮球。這時,教師必須認可幼兒的作品,鼓勵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你們畫的真好,要是畫上太陽光就更好了,你的皮球上畫上花紋就更好了。”反之,如果老師看也不看,或者直接否定,就得不到溝通的機會,更無法了解幼兒內心真實的想法。因此,愛和認可可激發幼兒的積極情緒,強化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使我認識到溝通師幼間的關系必須掌握以下的原則

1.尊重的原則

溝通中,教師如持有尊重的態度往往就象催化劑一樣,會加速師幼溝通的進程,反之,則會打擊幼兒與教師溝通的積極性。小班的幼兒剛從家庭走入幼兒園,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每當老師提出問題后,他們會講個不停,并希望老師全神貫注地看著他講。有時,他們怕你聽不見,會情不自禁地跑到你面前,跟你大聲說。這時,教師要以積極地態度尊重幼兒,認真地傾聽他們的訴說,對訴說的內容要做出積極地反應,點點頭、微笑、詢問、運用鼓勵性的言語,身體的接觸等表示,使幼兒感到與教師交流中有一份被關注、重視的尊重感,由此產生心理的極大滿足,使幼兒與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帶給幼兒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爾后,與小朋友講清楚上課不能走下位置。

2.平等的原則

建立人格的平等關系,是師幼間溝通的基礎。首先,我們必須盡可能地蹬下來同幼兒講話,特別是小班的幼兒同教師的身高反差較大,所以蹬下來同幼兒講話,會給幼兒一種親切感,從而就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其次是小班的幼兒年齡小,似懂非懂,因此,我們必須以希望、說教的方式來與他們溝通。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創設主動與幼兒溝通的時機。記得在一次結構游戲中,一位小朋友空間想象比較豐富,一會兒就插了一架飛機,。我主動走過去要求他教我,他很驚奇,眼睛睜得很大,仿佛在說:“你是老師,怎么不會呢?”我坐在他的身邊說:“老師也有不會的東西,不會就要向別人學。”聽了老師的話,他點了點頭,很快教我學搭飛機,不僅這樣,他還樂意教別的小朋友。事后,他充滿自信地對別的小朋友說:“老師搭的這架飛機,還是我教她的呢!”從此以后,這孩子游戲時特別認真,并搭出了各種各樣的東西。一件小小的事情,使我認識到,讓幼兒感受老師的平等對待,是開啟他們心靈的鑰匙,能為以后幼兒與教師主動地溝通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

3.接納的原則

接納的原則是指教師在與幼兒溝通中,對幼兒的情緒及發生的行為問題,不急于作出判斷,而采取一種寬容的方式,表示接納。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寬容的態度,在充分理解幼兒的基礎上,進行溝通。這時,幼兒在情感上易于接受教師的啟發和勸導,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有一位小朋友,性格活潑開朗,走路一跳三蹦,喜歡唱歌跳舞。可她剛到幼兒園的時候,不象現在這樣,總不能和別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小朋友說她搶玩具,大家都不跟他玩。一天上午的桌面游戲剛開始,就有小朋友喊起來了:“老師,某某又搶我的玩具了!”我快步走到他們這組,只見小朋友都在批評這位小朋友。見此情景,我連忙走過去,拉著她的手,向她表示教師沒有怪她,并讓小朋友和她一起玩玩具。過了一會兒,她對我說:“老師,我想玩那邊的玩具。我點點頭,一邊告訴她,好玩的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辦呢?別人的玩具能搶嗎?想一個辦法來解決,在這樣寬松的氣氛里,我和她討論了如何與小伙伴進行交往和游戲,如何協調自己和同伴的關系。在以后的活動中,我盡量創造機會多讓他和小伙伴一起游戲,同伴告狀的聲音漸漸減少了,爾后這位小朋友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很多事例告訴我們,當幼兒在遭遇到沖突或挫折時,他們往往希望尋求成人的同情和接納。如成人對孩子表現出接納,會有效地緩解甚至消除幼兒的心理緊張和情緒不安,即使在幼兒的所做所為并不合乎情理的情況下,教師也要接納幼兒,等他們情緒的“風雨”過后,再與幼兒細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