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約束力在行為養成教育的應用

時間:2022-07-28 04:32:03

導語:軟約束力在行為養成教育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軟約束力在行為養成教育的應用

摘要:基于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擬據理論,以網絡交互平臺為載體,探索朋輩個體間他律軟約束力對個體成長的作用,并提出目標共同體軟約束力在行為養成教育應用的路徑,即營造積極健康的群體文化,發揮共同體凝聚、導向、激勵與輻射功能,引導成員相互鼓勵、協作、監督,彼此激發成長意愿,相互提供他律成長動力,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引領青年養成良好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促進個體人格完善、素質提升、全面發展。

關鍵詞:目標共同體;養成教育;軟約束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基于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深刻認識,以滿足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實踐為目標,以實現個體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的系統工程。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及外部環境在不斷發展變化,高校應以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工作的矛盾變化。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高等教育對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形式和質量的高要求,與現實的思想政治工作產品還不夠豐富新穎,時代氣息還不夠濃厚、實效性還不夠強之間的矛盾。傳統的剛性約束、權威式說服教育等在當代大學生中面臨實效性漸弱等問題,亟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動適應時代需求,創新工作思路,提高教育工作效果。

一、行為養成教育的當代困境

新時代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期待。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與栽培。高校應當切實履行立德樹人根本使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培養更多“又紅又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進入新時代,面向新形勢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境內外敵對勢力與我黨爭奪青年、“泛娛樂化”與課堂爭奪時間、“糟粕文化”對青年心靈的侵蝕等嚴峻挑戰。如何引領大學生珍惜青春韶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人格品質,自覺成長成才,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技巧及大學生辨別是非能力、自律自控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六個下功夫”,要求高校教育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光,心無旁騖地求知問學,增長見識,豐富學識,增強體質,提升綜合素質。但是在移動互聯網高度發達,智能手機應用普遍,網絡游戲、即時通訊等手機應用設計精巧、吸引力較大的今天,課堂課外“低頭族”很常見,能堅持認真聽講、保持早睡早起習慣、按時足量運動的學生比例還不夠高;自習室、圖書館里手機震動聲頻繁,純粹的學習時間被電話、短信、微信及其他應用推送的信息打得支離破碎,專注力與“心流”狀態日益成為稀缺資源。調查發現,雖然82.9%的學生認為大學階段應該加強閱讀量,但是64%的學生每日閱讀量不足1小時,16.2%的學生平均每月基本不閱讀,40.3%的學生平均每月閱讀量不足1本書[1]。與人際關系相對簡單、紀律約束嚴格的高中教育相比,大學校園更加開放、自由、多彩,學生遠離家庭,家長帶來的約束力較弱,學生在從高中到大學角色轉變過程中,經歷了他律約束力的斷崖式下降,對學生的自律能力、自覺意識構成挑戰。大部分學生渴望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希望成為優秀的、為人仰慕的人才,但部分學生由于意志力薄弱、自律能力不強,雖信誓旦旦,卻落實不到位。而對成長于信息時代、“道理都明白”的當代大學生,面對家長、教師傳統的說服式教育、看管式教育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實踐表明,通過社群文化的營造,以隱性的方式,創造他人在場的環境,就能大幅提高學生的表現欲望,更好地執行學習計劃,更有效地養成某種習慣。

二、目標共同體軟約束力的形成機制

個體基于共同的成長意愿和成才目標,主動形成相互協作、相互監督、共同成長的松散團體,即目標共同體。共同體內部成員之間通過社群文化、公開承諾、約定任務、打卡分享等形成的他律松散約束力即軟約束力。(一)共同體理念的演進、重構及作用。曾多次在重大會議中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了深入闡述,“共同體”一詞成為海內外學者的熱點話題。關于共同體(Community)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柏拉圖的著作《理想國》,書名本意是“政治共同體”,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將為達成某種良善目的而結成的團體稱為共同體,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首次對共同體概念進行了系統的闡釋,將其解釋為基于共同價值觀和相同的目標,而形成的具有緊密聯系的人類群體,該群體中成員能獲得有效的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2]。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共同體是建立在責任、義務、情感、精神與傳統基礎上的人類群體,而不是純粹理性驅動的社會正式組織[3]。美國組織社會學家艾茲尼認為共同體是在尊重他人利益基礎上追求共同價值的一種社群組織[4]。中國學者費孝通的《鄉土中國》、王亞楠等人的《中華統一國民共同體論》、安倫的《理性信仰之道———人類宗教共同體》等著作中,也對共同體理念進行了闡發,認為共同體具有道德教化與社會整合功能。共同體理念從政治領域逐漸走向了社會學、教育學、生態學等學科領域,在新的語境中演化重構與發展,例如命運共同體、生命共同體、學習共同體、創新共同體、職業共同體等新理念出現[5]。目標共同體可以理解為個體基于共同成長意愿和成才目標,主動形成的彼此信任、彼此平等、相互協作、相互監督、共同成長的松散團體。目標共同體依據載體不同可分為三類,一是基于網絡通信平臺構建的虛擬目標共同體,成員之間并不相識,成員身份、職業等來源較為廣泛;二是在某高校學院、班級、支部等小范圍相對熟知的群體間成立的臨時性實體組織,該模式可方便線下交流和共享資源;三是混合型,綜合實體目標共同體和虛擬目標共同體特點,以線上線下相結合、虛擬現實相結合的方式促進群體目標的達成。(二)軟約束力的形成機制。共同體以個體自覺、自愿、自律、自尊作為基礎,因社會助長作用、群體文化效應等對成員形成松散的約束力,相較于法律、制度、規范、紀律等帶來的剛性約束,具有非強制性,因此被稱為軟約束力。軟約束力的形成可以用戈夫曼“擬據理論”、群體極化現象、社會助長作用等進行解釋。歐文•戈夫曼“擬據理論”認為,人就像是舞臺上的演員,要努力地在他人的面前塑造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在人際交往中進行個體“印象管理”,有意或者無意中選擇適當的言辭、表情和動作等制造印象,在他人的心中形成對自己的特定看法。加入某個目標共同體的過程,其實就是將自己置于一個想要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成長的舞臺上,每天的打卡、分享、排名,就是用自己的行動在他人面前塑造個人自覺自律的印象,當自我懈怠或者意志力不夠堅強時,這種推動作用能形成有效動力。馬克斯•韋伯(MaxWeber)認為,人是懸掛在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當人類以純粹的獨立個體狀態存在時,行為缺乏參照,難以獲得意義感,即使個體試圖為自己賦予意義,終究會因為沒有他人的承認而變得抽象,因此每個人需要在一個組織中尋找存在感、意義感、價值感、歸屬感,去尋求他人的認可與尊敬。組織中他人的監督、關注與評價,猶如一面鏡子,能夠增強個體的自我覺察,進而間接增強自控能力。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認為,個體希望對自己的觀點和能力做出評價,為此我們常將自己的觀點和他人比較,當我們發現他人和自己持有相同觀點時,為了使他人更喜歡自己,我們會將觀點表達得更加強烈,于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時會導致“群體極化”現象。群體成員會彼此加強對目標的堅定性,更有利于個體達成既定目標。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扎榮茨認為,他人在場的情況下,會增強個體的優勢反應,讓個體更出色地完成簡單任務,即使沒有獎懲和競爭,他人僅僅在場就會影響我們,這就是社會助長作用。目標共同體就提供了一個他人在場的情景,借助群體帶來的他律力量,形成軟約束力,促進共同體中個體的成長。

三、目標共同體軟約束力在行為養成教育中的應用

按照教育培養目標與學生實際需求,做好頂層設計,成立若干虛擬或線下的具有共同成長目標的互助性聯盟小組,鼓勵學生自愿加入。小組成員之間基于相同的成長愿景,相互關注、相互鼓勵、相互監督,營造“他人在場”的感知脅迫,強化彼此目標意識。通過公開承諾成長任務,以約定的簽到分享、積分排名、資源共享等形式尋求同伴監督,輔助以督導師引導、獎勵制度等,構建“線上與線下結合”“虛擬與現實結合”“自我管理與他人約束結合”的模式,產生約束力,助力學生完成養成計劃,如圖1。(一)激發成長意愿,約定成長任務。針對學生中存在的自律自覺能力不足、學習生活習慣不佳等現象,激發內在成長動力是關鍵。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進課堂、進班級、進宿舍、進食堂、進社團、進講座、進網絡,深入一線聯系學生,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了解學生成長需求,通過主題班會、團組織生活、團體輔導、主題座談會、面對面談心等形式,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激發學生內心對“知行卓越”人生高度的追求、對“真善美”人生境界的向往。利用網絡微課及其他資源交互共享平臺,創新、深化網絡思想政治發展,激發更多學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的內動力。基于對大學生思想動態和行為習慣的準確把握,按照分類分層指導原則,設計系列目標,例如閱讀興趣培養、杜絕課堂手機依賴、戰勝拖延習慣、堅持體育鍛煉等。學生以自愿原則申請加入某個共同體小組,成員間協商設立科學可行成長目標,確定具體的階段性任務,并向其他成員公開承諾成長決心。(二)履行承諾完成任務。目標共同體成員一般公開亮明身份,以此尋求周圍學生的監督或者共同體成員的他律約束,讓他人在場的自尊心維護機制發揮作用,例如讀原著學經典增強理想信念的組員佩戴黨徽,運動興趣培養小組實名制參加運動量排行榜,杜絕手機依賴小組佩戴亮色手環。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成員間通過交互平臺分享戰果、成功的經驗及有助于達成目標相關的理論知識等。同時,為目標共同體配備一名工作經驗豐富的高校教師作為行為養成督導師,提供科學的指導,引導學生從生理學、進化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科學視角理解拖延、懶惰、手機依賴等的深層原因。(三)打造優秀共同體文化,形成獎勵機制。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指出,獨立的個體往往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當個體融入群體后,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會被群體極大地影響。營造目標明確、積極上進的文化氛圍,促進個體的沉浸式協作學習,有利于個體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行為。以隆重的形式獎勵個體進步,可以最大化激發成就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一步提升的決心,因此要在內部以公開的形式予以表彰獎勵,以排名、積分、榮耀墻等形式呈現進步。

四、結論

站在新的歷史階段,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滿挑戰;另一方面心理學、社會學、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給我們帶來新的工作視角,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便捷的支撐載體,讓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多的創新機遇和可能。大學階段是個體一生中精力充沛、思維活躍,適合掌握專業知識的黃金時期,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定型的關鍵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大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實現這一教育目標的途徑有很多,除傳統的權威式說服教育之外,目前較為常見的方法主要有兩類,一是以教師為榜樣感召學生,二是樹立朋輩榜樣引領學生成長。要求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自我品格品行品位,浸潤熏陶學生,幫助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6]。著名教育家金耀基先生在《教育之理念》一書中,介紹了歐美高校書院制度下,師生同食同寢,教師以“身教”促進學生成長的教育模式,近年來,中山大學、復旦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均開展了書院制探索[7]。“大先生”教育理念和書院制探索,主要以師德師風引領學生的成長成才。學生層面的“獎優評先”等活動則是樹立朋輩榜樣。“目標共同體軟約束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綜合了多種模式的優點,在教師的垂范引領下,激發學生成長意愿,引導學生以自愿原則構建目標共同體,以朋輩之間的軟性約束力提供“微動力”,促進個體成長。其操作的關鍵是激發內生動力,重點是軟性約束環境的構建,目標是分類分層次、精準施教促進學生優秀行為習慣的養成。當然,該教育模式還存在軟性約束力的束縛力較弱,成長效果的監督考核評價較難,對成長意愿不強的個體實施效果不理想等方面的不足,需要我們繼續探索完善。

參考文獻:

[1]孟珍珍,安薇,咸曉紅.大學生閱讀現狀調查研究[J].高校輔導員,2019,(1).

[2]張國強.西方大學教師共同體歷史發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3]楊興坤,畢星.“變革范式”視域下教學共同體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8).

[4]桑雷.“互聯網+”背景下教學共同體的演進與重構[J].高教探索,2016,(3).

[5]馮珊.馬克思個人與共同體關系的思想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8.

[6]廖仁梅.“大先生”理念在思政工作中的實現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2).

[7]王妍穩,曲云峰,歐文軍.農林高校書院制度下德育載體建設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7,(2).

作者:廖仁梅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