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師生特色養成教育論文
時間:2022-08-09 03:11:45
導語:立足師生特色養成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構建養成教育體系
學校于2007年建校,建校初期的前三年,在習慣養成教育中,堅持“基本常規常態做、勞動體驗人人做、家務勞動周周做、創新養成教育堅持做、養成教育展示有序做”的五做方針,結合寄宿制學校的工作實際,從解決孩子日常生活問題出發,在校領導的帶領與督導下和全體教師的時時規范中,成就了師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受到了社會及家長的好評。但是,隨著養成教育特色工作的不斷深入,愿景也不斷美好起來,期待特色教育不僅僅走進家庭,更希望通過教育影響家庭教育,最終通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就孩子優秀的意志品質。因此,學校將特色工作調整到構建立體的道德與行為習慣體系上來。40個梯次主題教育點,形成鮮明的習慣養成教育體系當下孩子身上普遍存在情感淡漠、意志力差等問題。因此,學校圍繞人際交流、生存能力兩條主線,建立了“祥云寶貝慧心巧手習慣養成”體系,將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忽略的問題和學生學習、生活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作為主題內容。如“會使用勞動工具,進行簡單修理”“生病期間如何生活”和“能掌握三種招待客人的方式”等;以班隊會課、心理健康課為教育平臺,通過家校的有效聯系與共同督促評價,將40個教育點的推動力,引發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情感體驗、生活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孩子的情商及生活技能,培養出具有優秀品質的生命個體。實際操作中,按各年級段的培養目標,設計了由易到難的梯次主題內容,通過“祥云寶貝慧心巧手習慣養成”手冊中“妙蛙種子學習技能指導”,給學生及家長提供習慣養成的有效方法,通過游戲、自敘、情景體驗、角色扮演、行為訓練、討論分析等課堂教學,懂得如何不給別人添麻煩,如何與人交往中講禮儀,如何做生活的小主人。
逐步完善家長和社會層面的習慣養成教育體系一是家長層面。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良好教育。為此,學校積極參與了《現代學校制度中家長委員會研究》的“十二五”課題,成為威海市首批課題實驗校。在課題研究中,探索、挖掘家長這一教育資源,建立PTA家長教師聯盟,涵蓋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爸爸媽媽大講堂、親子共成長社會實踐活動、特色課程等,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有效鏈條,將優質資源共享。自聯盟建立以來,家長投入教育的積極性得到極大的調動,其中“爸爸媽媽大講堂”的教育主體從爸爸媽媽延伸至姐姐、爺爺、奶奶等每一個家庭成員,講堂內容涉及生命、文明、讀書、旅行、服裝、環保、美術、感恩、歷史、理財等多個領域,有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校教育的維度。在“親子共成長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校以班級家長委員會為主體,經過不斷地實踐與思考,現已形成一套實用性強、安全系數高的操作體系。每個班主任還建立了“家校溝通點滴回憶”,將多元化的家校溝通形式及內容進行記錄,“點滴回憶”化成“點滴思考”,將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有效溝通,不僅培養了班主任的家校溝通能力,更提高了家長對于學校的理解度和透明度,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教育的三位一體。二是社會層面。現在出于安全、人力、財力等眾多方面的考慮,學校很難組織孩子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一個沒有社會實踐經歷的人就會缺少生活的技能。為此,學校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利用他們的人員力量和社會資源,組織學生走進社區、走進社會、走進自然,體驗不同的社會生活,明確每個人都應該盡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平凡而偉大的事情,最終形成孩子良好的生活態度及生活習慣。起初,實踐活動是希望以“觀察孩子在團隊里的表現”為主要目標,讓家長在活動中發現孩子習慣養成的優勢與不足,最終實現自覺發現與自我教育。通過家長牽頭、老師協助,實踐活動首先從最容易操作的爬山活動開始。活動中,孩子的文明禮儀、環保意識、團隊意識、抗挫折能力等素質一點點展現出來,讓家長很受啟發。接著,更多的家長向班主任老師提出申請,組織孩子進行不同形式、不同教育目標的教育實踐活動。
二、以課題研究牽引學生自主學習
學校注重師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從建校開始,學校就制定并實施了《威海市第二實驗小學學習習慣培養目標》,從課前準備、預習、上課、作業、復習等學習環節入手,制定培養目標和落實措施,每一環節都編寫學生耳熟能詳的兒歌加以提示和引導,常規習慣得以固化,實小學生的好習慣得到家長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在規范學習好習慣的基礎上,學校發現教學中教師規范多、放手少,導致學生被動學習多、主動學習少。在固化原有好習慣的基礎上,兩年前在全校又開展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研究。按照“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堂教學模式的一般流程,上課教師出示簡單明確的學習目標,先學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示自學指導,學生自學,引導暴露不足;后教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兵教兵”的講解,然后進行適當的拓展與延伸練習。該研究使學校教學的出發點與著力點從教師如何教轉變為學生如何學,促進了師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生自主學習,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研究,培養的是“會學者”,而不是“學會者”。
學校探索培養學生具有以下幾種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一是課前自主預習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課前適當的自學,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思考,留下思考的痕跡,必要時自主翻閱工具書或查閱資料。如在語文學科,培養低年級學生養成預習朗讀課文的好習慣;中高年級學生在教師提供的“預習五步”自主學習單的指導下,自主學詞、讀文、概況,提出自己的疑問。在科學學科,學生通過預習,自主合作查閱并共享相關資料,必要時學生提前動手做實驗。自主預習使得學習的起點不是零,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達到了思考與學習的目的。二是課堂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堂模式中,學生需要根據教師出示的自學指導自主學習。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在逐一細化好習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實踐過程中,學生自主進行聽、說、讀、寫、算、評、議等一系列課堂活動。經過長期的訓練,目前每個年級的學生都逐步掌握了一些自己學段所需的自主學習的技能,這成為他們有效自主學習的法寶。三是課后回顧反思的好習慣。有了課后復習才有了學習的落實,培養學生養成回顧一天所學內容的習慣。學生把一天的知識點進行宏觀把握,自己劃分學科的重難點,把自己需要補習的內容和重點知識進行梳理,并聯系舊知識,做到心中有數。筆者所在學校數學學科一直堅持讓學生每晚“回顧一刻鐘”,這種高屋建瓴的回憶,有助于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學習體系。
徐萍、張芳、郭賢秀等老師所帶班級的學生,在回顧反思好習慣的引領下輕松學好數學。教師深入研究備課,內容緊扣課堂教學教學模式的研究促進了學校教師對教學的潛心研究,只有把功夫下在課堂,把時間還給孩子,把方法還給孩子,學生才能真正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朝著這樣的發展方向,教師在以下幾方面深入研究,取得成效:一是科學制定學習目標;二是合理設計自學指導;三是課上恰當適度點撥;四是課下協作學習研究。“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模式的研究使得威海市第二實驗小學的教學觀悄然發生著變化,教師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師生關系得以優化,師生的學習習慣得以提升。兩年來,第二實驗小學在省、市、區級優質課、優秀課程資源、論文評比中屢獲佳績。于愛敏主任獲省數學優質課一等獎,被評為省級教學能手,李端主任獲省信息技術優質課二等獎,被評為市信息技術教學能手,劉丹主任、張芳老師在市優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近兩年學校選派的青年教師參加區優質課比賽均獲得一等獎,2011年環翠區課堂大賽學校喜獲數學、英語學科第一名和語文學科第四名的好成績。
三、強化內動力,促進習慣形成
在學校特色發展過程中,更多地注重對學生習慣養成的培養,但是并沒有忽視教師習慣的養成。眾所周知,教師的習慣不僅決定教師自己的命運,更重要的是決定了學生的命運。前三年,學校更多地是關注教師的工作狀態,努力在全校形成一種輿論導向,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因此,學校出臺了教師習慣五大類的50個好習慣,分別在各辦公室懸掛。最初,是讓老師對照著50個好習慣,根據學校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去養成。經過實踐,發現有點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覺,針對性不強。因此,在此基礎上,對教師習慣的養成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細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其一,制定詳細的教師習慣培養方案。學校主要根據教師的工作年限和工作經驗,設定了入門期教師、成長期教師、成熟期教師、骨干期教師等四個層次,對每個層次的教師在教育習慣、教學習慣、學習習慣等三個方面,提出了每個學期不同的習慣培養內容。其二,學校教師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對號入座”。之后,每個教師要針對自己的習慣養成,相應地制定出簡要規劃和具體發展措施。其三,學校在每周通過周計劃對教師的習慣養成進行指導和矯正。同時,通過及時的《教師工作狀態評價》和《教師習慣評價》,能夠及時矯正和推動教師的習慣養成。其四,學期結束,每個教師都要對自己本學期習慣養成情況進行總結交流,并且對下學期自己的習慣養成做出規劃。
四、結束語
在學校步入第六個發展年頭的特色建設道路上,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學校特色其實就是落實辦學理念“讓師生在習慣養成教育中成人成才”的載體。成績代表過去,帶著特色發展第二階段的思索和收獲,我們激情滿懷,攜手步入更高的發展階段——在師生習慣養成中以人為本,把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做實、做強。
作者:鄒勝工作單位:山東省威海市第二實驗小學
- 上一篇:大學生過程理論養成教育論文
- 下一篇:會計專業學生的養成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