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當下基礎教育信息化構建對策
時間:2022-02-25 10:16:00
導語:論析當下基礎教育信息化構建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然而在建設方式、成效標準、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面臨困難。文章對這幾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基礎教育;建設方式;成效標準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設中的地位,同時,也為教育信息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成績斐然。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當我們看到教育信息化的可喜成果時,也要對如何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進行冷靜的思考。本文針對目前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建設方式、成效標準以及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問題提出
教育信息化建設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使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的教育、教學與科研管理實現自動化,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有機整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是與目共睹的,在基礎設施、數字資源、人才培訓、關鍵技術及標準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基礎教育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設有效地促進了基礎教育改革,也不斷推動了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的發展也對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傳統的信息化建設方式、信息化建設成效標準以及信息技術教育已經不適應基礎教育的實際。本文將對這幾個方面進行探究,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專家學者的關注。
二、關于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目前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振奮的,從中小學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資源建設到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以及實施的“農遠工程”、“校校通”工程,都極大推動了教育教學的現代化進程。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礎教育信息化也已經完成了基礎條件建設,人才和制度建設也逐漸完善,接下來要重點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建設以及信息技術發展及其標準化建設。
2.1關于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方式的思考。
人們談到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方式的時候,往往首先想到基礎設施的建設、教育資源庫的建設以及信息技術培訓等,黃榮懷教授將這種建設方式稱之為“粗放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方式。那何為“集約型”的信息化建設方式呢?黃教授認為是“共享信息資源、發展信息服務和提升信息素養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信息化建設方式。筆者對此深有感觸,近幾年經過國家、區域以及學校三級部門的不斷努力,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資源建設以及信息技術培訓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信息技術環境也逐漸形成,雖然先進的技術裝備不斷涌現,但基礎教育階段配備的信息技術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能夠跟得上教育現代化的進程,過分強調硬件設備的升級換代就變成了一個資源的浪費。
基于目前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筆者認為,在未來的信息化建設中,應該將信息化建設的重點轉移到信息技術應用上,在現有的教育信息化條件裝備下,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礎設施,深度挖掘技術潛力,使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出最大的效益?;A教育信息化建設方式面臨轉型,從原來強調教育資源庫建設轉移到信息資源的共享共建,從加強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轉移到培養教師信息素養的自我提升。在資源建設方面,著重加強區域教育資源建設,提升區域優質教育資源質量,建立區域教育資源共享共建機制,形成區域內教育資源的有效互補。在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方面,轉變傳統培訓內容和方法,積極構建信息技術環境,培養教師自我接受、自我學習、自我創新的能力,促進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
2.2關于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標準的思考。
經過20多年的信息化建設,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成效顯著,但也普遍存在著在認識和評價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上,缺少統一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衡量教育信息化成果方面,很難通過一定的硬性指標來判斷信息化建設的成果。如果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標準,就會過分強調“升學率”,導致重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如果以學生素質提高為標準,但又缺乏相應的定量評價指標。
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標準應該從影響教育主體應用的因素和教育信息化的方向與任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教育管理、教育教學、人才培養以及軟硬件應用成效等方面進行規劃。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標準還應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保證信息技術教育主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同時,單一的評價標準也不利于信息化的建設,細化評價指標層次、規范定量評價指標體系,也是信息化建設成效標準的必備條件。
2.3關于信息技術教育的思考。
信息技術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分為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兩個方面。目前,小學,初中和高中都在開設信息技術課,而不同的學段之間至今還沒有一個系列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的設置也沒有統一的依照,各學段的教學起點定位不明確,教學目標也不盡相同,教學內容重復。同時,由于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學生與學生之間信息技術水平有很大的差異,在目前我國這種大班制的教育條件下,教師也很難因材施教。針對此問題,筆者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參照標準應該統一,學段之間的教學內容要做好有機的銜接和過度。課程設置要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比如: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內容應該傾向于具體的有形象化結果的操作,高年級的學生逐漸發展到抽象思維,應該多以公式、文字描述等形式呈現教學內容。同時,還應該設置一些選修內容,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雙向含義:一個是“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以達到推動學科教學改革的目標;另一個是“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達到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目標。從另一個角度講,信息技術教育對學生的學習既是一種知識的掌握,同時也是另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學習手段的有效運用。這就要求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注重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合理運用,不但關注學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注意“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對于其他學科教師而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成效,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因素。教師可以一方面通過繼續教育和培訓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必須主動學習,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增強自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這也是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根本解決之道。
三、結束語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信息化建設與教育實際不相符的因素,轉變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方式、制定信息化建設成效標準、完善信息技術教育、進一步轉變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思路,將有助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張進寶.基礎教育信息化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08,3:8-13
[2]黃桂晶,黃榮懷,張進寶,江新.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三大趨勢[J].教育發展研究,2007,10A:13-17
[3]黃榮懷.北京.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兼談轉型期的教育信息化建設[M].2008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暨中國教育信息化應用博覽會回顧.2008,10
- 上一篇:小學英語教研組述職報告
- 下一篇:全市地稅部門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