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素質提高的路徑解析

時間:2022-01-13 03:31:00

導語:教師心理素質提高的路徑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心理素質提高的路徑解析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世界教師組織聯合會指出:“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素質,有賴于其教師的素質”。新的世紀,對人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沒有良好的素質,難以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更談不上在改造社會和創造社會中有所作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既要教好書又要育好人,肩負著培養新世紀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學生的素質,是影響教育質量最直接的因素,是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在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要實施創新教育,其關鍵是提高教師的素質。現代社會和教育的發展,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一、教師素質的概念及構成

關于教師素質的定義描述較多,如:

(1)“教師素質是教師穩固的職業品質,它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通過科學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時代特點的思想、知識、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職業修養?!?/p>

(2)“教師素質是指教師履行職責,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所必備的各種素養的質的要求及將各種素養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能力?!?/p>

有關教師素質的結構有許多不同的提法,如:

(1)“教師素質結構應包括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能力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和外在素質七項因素”。

(2)“教師素質主要包括知識、智能、個性三方面的靜態素質和協同性、系統性、事業性三方面的動態素質”。

(3)“教師的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生理素質等”。

教師勞動的知識性、專業性、藝術性、復雜性、長期性、示范性與創造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素質構成的特殊性。經過大量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我們認為教師素質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培養人所必須具有的身心的相對穩定的潛在的基本品質。其本質特點是指教師自身的質量,即教師身心發展的總水平。其構成要素主要是教師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知識能力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其中教師的心理素質對教育教學地影響尤為重要。“教師是什么樣的人要比他教授什么更為重要。”(KarlMenniger)

二、教師的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是指表現在教師身上那些經常的、穩定的、本質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意志品質、情感過程、職業興趣、智力與能力、人格特征和教育信念等。

教師的智力是從事教育工作應具備的基本心理素質,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心理基礎。從能力方面看,教師的基本能力表現為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優良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敏捷的思維力等。這些能力是從事教育事業必備的基本心理素質。此外,教師的特殊能力還表現在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決策、教學監控等多方面,如有創造性的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教師的智力和能力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帶學生走進了知識的殿堂,而教師對教育事業、對學生、對所教學科的熱愛,堅韌不拔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不但影響其自身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能否有效地促進學生人格地健康發展。

教師健康的心理品質對教育教學工作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烏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從教師人格的活動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薄皼]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才能夠影響人格發展和形成”。肩負著培養跨世紀人才使命的教師,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況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的心理素質(非認知因素方面)主要體現在: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興趣,勇于進取,勤奮向上;性格開朗,自我悅納,胸懷坦蕩;情緒穩定,自信樂觀,有輕松愉快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對挫折,有較強的承受能力;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發揚合作精神;樂于交流,有較強的適應性。教師應該具有較高的心理成熟度、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較穩定的心理狀態和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教師心理健康對于教育教學質量、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事實和研究均表明,教師心理健康素質是教師綜合素質的核心要素,是教師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基礎與保障。教師心理健康地重要性體現在:首先,健康地心理是教師良好身體素質的必要條件。長期不良的情緒和心理,如煩惱、緊張、焦慮、抑郁等都會通過影響神經生理機制、內分泌機制和免疫機制等損傷機體的功能,導致生理上地不健康,甚至病態。反之,心理上的健康會有效增強身體機能,促進生理健康。其次,教師心理健康與其工作積極性、創造性有密切相關。只有教師處于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充分發揮其主動性與創造性,積極投入工作,充分發揮其潛能,因而取得令人滿意的工作效果,而不良的情緒與心境則會直接抑制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熱情,甚至消蝕其意志與事業心。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師生互動的過程與質量以及師生的關系的建立與性質,從而對學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積極或消極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性、人格品質的發展。只有心理積極、健康的教師,才能在教室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心情愉快、如沐春風;而自身情緒緊張、煩躁、憂郁的教師,常常使教室形成一種緊張與壓抑的氣氛,使學生惶惑不安、如坐針氈。教師的心理情緒問題及其導致的不適宜教育行為常常會直接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學生過度焦慮、壓抑惑抗拒、逆反,因而嚴重影響學生人格、情感的健康發展,并極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喪失學習與行為努力的動機與進取心,因而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

三、教師心理素質自我提高的途徑

教師心理素質提高從外部條件看可通過政策、管理等加以改善,如加強職前、職后培訓,為教師創造寬松愉快的工作環境,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等,但通過自我學習、自我心理調節塑造健康心理品質,是承擔教師角色、提高自身素質的根本途徑。

1、熱愛教育事業,悅納自我是教師心理調節、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前提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不僅是一個職業,而是一個需要甘于奉獻的事業。對學生真誠的愛,既是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親其師,方能信其道。熱愛自己的教育崗位,所授學科,不斷進取,不斷學習先進科學,先進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長流水。能夠自我接納,一個能夠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納和善待學生。

2、磨礪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基本方法

教學是一種精神消耗,教師的勞動特點是周期長,見效慢,極其復雜而艱巨。教師若沒有堅韌的意志和優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師的意志品質和性格還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的形成,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也是其個性品質形成時期,教師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師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舉止等對學生施加影響。因此,教師應該自覺地磨礪意志,矯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3、關注心理健康,學會自我調節是教師心理素質提高的有效措施

當前,考試升學的巨大壓力,難釋的教育教學重負,前所未有的社會要求與競爭壓力使教師經常處于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和心理疲勞,較普遍地存在著煩躁、憂郁、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職業道德規范看,人們對于教師地德性要求顯然來得更為嚴格。被奉為“至圣先師”的孔子就常常擔心自己“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后者如孟柯強調“教者必以正”,要求教師“獨善其身”;董仲舒提出“善為師者,即美其道,又慎其行”等等,如此種種,為我國歷代教師規定了基本的職業操守,成為社會評定衡量教師的主要依據。然而,現時代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教師偶像地位的漸趨失落,造成了教師內心的惆悵、彷徨和失落。倘若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調節,常會出現情緒不穩定甚至失控。教師的職業特點需要教師具有穩定的情緒和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