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音樂審美教育重要性

時間:2022-03-18 08:53:25

導語:傳統音樂審美教育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音樂審美教育重要性

摘要:新課改后,人們更加注重以“德、智、體、美、勞”為主,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目的的素質教育的培養。其中審美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培養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成為了21世紀新的發展潮流。本文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研究,探究其審美教育重要性,學習傳統音樂審美教育的教育價值與學習價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幫助青少年們掌握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中的精華部分,了解音樂審美的相關知識,并學會如何積累豐富的音樂審美經驗,如何學會發展和提高音樂審美能力,不斷培養音樂素質,最終形成高尚的音樂審美情趣。

關鍵詞:音樂美學審美教育學習與培養

一、中國傳統音樂審美的教育價值

1.音樂教育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儒家的音樂審美觀,把中國傳統哲學范疇的“美”與中國傳統道德范疇的“美”聯系在一起,認為仁德者為善,平和中庸者為美,把人們的審美價值引向為自我的道德修養,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其中,孔子認為音樂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子謂《韶》盡美也,又盡善矣,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中體現了音樂的藝術性。孔子推崇以歌頌舜的文德為內容的《韶》樂具有美的形式與內容,《大武》是盡善未盡美的藝術,以此來強調音樂作品中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認為音樂的思想性體現在它的“教化”功能。“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關于禮”,音樂對人的思想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能改變人的風尚習俗與文化道德。孔子推崇雅樂,不喜“鄭衛之聲”認為音樂在反映人們七情六欲變化的同時也影響了人們的感情變化,所以音樂體現在感情上時應當受到節制,要符合中庸之道。他希望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實現音樂的藝術性與思性的統一。孔子的主張是關于音樂審美里程碑上一個重要基石。2.音樂教育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性。道家審美價值觀,以莊子的貢獻尤為突出,他主張人與大自然應當是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認為無為之美是保持人的本性的根基,這一主張企圖擺脫中國傳統的美丑、善惡、是非、生死等對立面,突破了以儒家為代表的音樂審美價值體系,在政治思想,倫理道德之外,建構了一種天地合一的融洽之情。莊子推崇“天道”之美,符合“天道”的美,應當順應“自然”,違反“天道”或毀壞“自然”的“美”便是“人道”。順應“天道”之美不予修飾,即是樸素;使“天道”之美與自我天性相結合,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即是率真。莊子批判“人道”與“天道”的背離,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自身的天性與其發展的規律,春種秋收,斗轉星移,花開花敗,雨過天晴……這些是自然界向我們展現的“天道”之美,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規律,是人與自然平等存在的前提,牽一發而動全身。莊子感嘆天地之大,向往自由,渴望將自身融入天地之中,從而忘卻自我,忘卻現實,忘卻利益紛爭,從自然中得到“美”,用自然的“美”來凈化自己的靈魂,構建一種超凡脫俗,無欲無求的審美境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3.音樂教育具有傳承性與創新性。音樂是建立在人的感情上的一門藝術,是人類古老的表達形式。它通過獨有的語言符號反映并影響著人們的內心世界,任何建立在沒有感情基礎上的簡單說教,只是一種空洞的說教。音樂教育具有傳承性,漢代“樂府”是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機構,它收集并整理了民間音樂文化并加以改編配器,為后來的音樂教育機構的產生提供了可能。隋唐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音樂機構,如教坊、梨園、鼓吹署等音樂機構的產生表明我國在音樂教育體制方面不斷完善。宋代以后,經濟不斷發展,各種音樂教育機構層出不窮,音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得以傳承的一個重要手段。人類世界需要不斷發展,從傳承到創新已成為了一個循環,只有繼承才能發展,才能完善音樂體系與音樂制度。記譜法的產生對我國音樂教育有著重大意義。從最初對曲調簡單記錄的聲曲折,到后來的文字譜、減字譜、俗字譜以及工尺譜的使用,完整保留了中國傳統音樂最純粹通俗的音樂內容,不斷推陳出新使傳統音樂更為深遠而廣泛的流傳。

二、中國傳統音樂審美的學習價值

1.意境是傳統音樂審美的精髓。意境,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精髓。用美學思想來闡述“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現的那種借景抒情的表現形象,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其中“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在作曲時帶著濃烈的主觀情感去描寫客觀的事物,通過對事物的描寫來抒發主觀情感。即在編寫音樂作品時只描寫心中所溢出之景而不直接抒情,情感體現在對景物描寫之中。在演奏時卻恰恰相反,演奏家將自己的情感通過器樂直接抒情而不寫景,繪景抒情,情以景興。這種借景抒情的表現形式使音樂作品形象生動,情真意切,頗為動人。中國傳統音樂作品中對意境有獨特的見解。“情濃而意遠,景清而心淡”意境中的情與景是一種形影相隨,相即不離的關系。天地萬物情景相即,萬物之情四海歸一。中國傳統音樂作品中的“景”并非人的一己之見,它是通過客觀世界的具體事物來表現的。所以,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在創作時通常不會過多描寫事物的外在特征,而是以情繪景,通過音樂對情感的描繪,時而張狂,時而平和,來描繪當時之景。如:《高山流水》為中國著名古琴曲,其中“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湯問》)描繪了琴師伯牙無論幾次彈奏,鐘子期皆能聽出琴聲所表現的畫面,因為伯牙每每彈奏之時皆將自身所見景色與自己的情感緊緊的聯系起來。這種演奏時夾雜著想象與情感的音樂作品,勾勒出一副美輪美奐的意境之景。2.自然萬物是傳統音樂美學的主要題材。在中國傳統音樂作品里,多以描寫高山流水、鳥語花香、四季變遷、節日慶典為題材。古人把音樂藝術看作是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相聯系的藝術,在作曲時,往往會借自然之景來暗喻人生道路或以自然之景來比喻內心情感。比如,唐代詩人劉希夷所作《代悲白頭翁》中提及“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以自然界的花朵來暗喻時光的一去不復還,事物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而一個人卻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又比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將“水深千尺”與“不及情深”相聯系,生動形象的描繪了汪倫與李白真摯純潔的友誼,空靈而有余味,自然又不失情真。因此,中國傳統音樂作品中大量涌出以“自然萬物”為音樂創作的主要題材并非偶然,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共鳴罷了。3.虛實結合是傳統音樂作品的基本特征。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在編寫時通常采用“虛實結合”的創作手法。虛實結合是傳統音樂作品的基本特征,它是把抽象的事物與具體的事物相聯系,即把眼前之景與發生過的回憶之景或是未發生的想象結合起來的一種寫作手法。虛與實是相對的,它體現在音樂作品中,通常包括三種意思:(1)實,以直接描寫自然的物體形象來進行音樂創作;虛擬物體形象間接描寫的內心想象為題材來進行音樂創作。(2)實,以描寫自然界真實存在的物體形象來進行音樂創作;虛,指想象中的物體形象及活動來進行音樂創作。(3)在一定程度上,實就是音樂創作的大量描繪;虛僅僅為一個音符,一個休止符的延長與停頓。如:清朝唐彪的《讀書作文譜》“文章非實不足以闡發義理,非虛不足以搖曳神情,故虛實常宜相濟也。”其中,眼見為實,心想為虛;虛實結合,趣味從事;已然為實,未然為虛;身臨其境,怡然自得。人們常說“弦外之音”也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創作手法,以想象來描寫真實,使音樂形象更富有生機。

三、中國傳統音樂審美的培養

1.積累豐富的音樂審美經驗。音樂審美經驗的不斷積累對一個人在認識音樂,欣賞音樂,創作音樂等方面有著極大的幫助。在我國傳統民族音樂作品中,有大量優秀音樂作品值得我們學習。譬如:根據唐代著名詩人音樂家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的《陽關三疊》,琴歌音調空靈久遠,高潮部分“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情真意切,曲調高昂,表達了作者對遠行友人的牽掛,和對前路漫漫,路途坎坷的擔憂,“歷苦辛———”曲調悠揚,漸緩,加強了惜別的情調,更體現出了作者對友人的關懷之情。在鑒賞作品時,不僅要去聽去賞,還要進行討論與分析,分析這首歌曲的調式調性、旋律起伏、節奏強弱、題材選擇及內容編寫上的特點等有什么積極或消極之處,值得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會正確鑒賞。同時受教育者們還要擴展自身的音樂視野,多聽,多思,多想,多多了解音樂文化知識。2.發展和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和提高是在音樂審美經驗積累的過程中逐步產生與發展的。音樂審美能力是人們在對音樂作品進行價值判斷時所需要的對音樂藝術美的感受、理解、表現、創造等能力。魏晉琴家嵇康所著《廣陵散》,乃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全曲旋律激情昂揚,熱血澎湃,把聶政刺韓相的故事充分的展現在了聽者的眼前,歌頌贊揚了為父報仇的事跡和他聶政敢于反抗和斗爭的精神。全曲圍繞著聶政的不幸命運和其對復仇的寧死不屈兩個部分為主題,不斷地交織、起伏、變化,使聽者動容聞者落淚,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與思想性。在對中國傳統音樂作品進行賞析時,我們首先要了解樂曲的作者和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民族特征、創作目的及藝術價值。其次要了解作者在作曲時運用的創作手法,如樂曲運用的體裁、調式、和弦、樂器等。最后我們在欣賞音樂作品時要靜心聆聽,細細品味樂曲間的呼吸,旋律的起伏與節奏的快慢,在腦中形成畫面仿若身臨其境。通過中國傳統審美教育的研究,可以豐富受教育者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激發他們對美的追求和熱愛,使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能善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為祖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設作出不屑的努力。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對音樂的學習不能只單單地停留在教與學的階段,更多的是把他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為生活添上“美”的色彩。

參考文獻:

[1]都臣.對“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認識和思考[D].西南大學,2008.

[2]尹愛青.音樂審美教育的人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

[3]張景艷,謝莉莉.以美養美、美善合一———談孔子的音樂審美觀[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2(2).

[4]李欣枕.音樂美學的史學視野[D].西安音樂學院,2017.

[5]尹婷.淺析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特征及人文意義[J].戲劇之家,2015(6).

作者:黃文君 隋 欣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