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影視作品醫學人文教育研究

時間:2022-06-28 04:18:02

導語:醫療影視作品醫學人文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影視作品醫學人文教育研究

摘要:醫療影視作品集藝術性、娛樂性和醫學專業性于一身,為醫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反思醫學精神和塑造職業理想提供了可貴的素材。本文以電影《神跡》為例,從專業知識、文化知識、人文精神三方面,分析醫療影視作品在醫學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強化醫學生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力,提高醫學生的英語思辨能力,對樹立醫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醫療影視作品;醫學人文;《神跡》

1.引言

影視作品真實地反映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及美學思潮,是向世界展示本國文化的一個窗口。醫療影視作品集藝術性、娛樂性和醫學專業性于一身,不但得到醫學界的一片贊揚,而且觀眾人數與日激增。《急診室的故事》(ER)以芝加哥一所公立醫院中的急診室為背景,講述普通病患的愛恨情仇故事。自1994年開播以來電視劇集,共獲得創紀錄的21項艾美獎及115項提名。以醫術非凡的豪斯為主角的《豪斯醫生》(House)自2004年開播以來已經是第八季。《實習醫生格蕾》(Grey’sAnatomy)以醫學為主題,描寫了醫生間情感糾葛和他們在事業上的前進與磨煉。全劇至2018年播完第十四季。《神跡》是一部傳記片,也是一部關于醫療試驗的影片,于2004年05月30在美國上映,獲得金球獎、金衛星獎、艾美獎、廣播影評人協會獎及30多個獎項提名。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白人醫生阿爾佛雷德•布雷拉克(阿倫•瑞克曼AlanRickman飾)與黑人合作伙伴維文•托馬斯(茅斯•達夫MosDef飾)打破種族界限,協力合作開創心臟手術先河,成為心臟外科手術先驅者的故事。該片是醫學生可貴的學習資源,其純正的口語表達和生動的場景,都為醫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醫學精神的反思及行業信仰的塑造提供了珍貴的素材。

2.《神跡》中專業知識的獲得

好萊塢以Thomas真實故事為題材拍攝了電影《神跡》,記錄了第一例真正意義上的心臟外科手術———藍嬰手術。在心臟上做各種手術,如今是一件看起來再自然不過的事。然而,在醫學并不發達的過去,在心臟上做動刀,曾被醫學界公認為一種“禁忌”。從醫生到普通老百姓都認為,心臟是上帝創造的人體的核心部件,神圣不可侵犯,可以在其他器官修修補補,唯獨心臟是禁區。因此,該片的選材“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這一醫學事件激起了醫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醫學生英語教學的好素材。通過觀看此片和收集相關資料,醫學生可以習得醫學專業知識,并可以運用英語表達醫學專業知識。2.1醫學專業知識的習得。觀看此片后,醫學生可以學得一些醫學專業術語,如TOF(TetralogyofFallot,法洛四聯癥/紫紺嬰兒),cyanosis(藍嬰癥),bypasssurgery(分流手術),B-TShunt(布萊克—淘西格分流術)等。此外,通過收集和學習相關資料,醫學生尤其是心臟外科的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藍嬰癥的癥狀、病因及藍嬰手術的原理。2.2醫學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影片沒有任何火爆的場面或者煽情的橋段,從敘事到拍攝手法都透出仿佛紀錄片的純樸味道。然而透過平靜的表述方式,醫學生依然會被劇中Blalock醫生和助手Thomas在攻克醫學難題時的困惑、迷茫、專注、嚴謹而感染,被手術室中那種分秒必爭、與命運抗爭的場面而感動。當醫學生們通過短視頻或圖片或PPT向大家展示藍嬰癥相關知識,通過配音或短劇的形式再現實驗室或手術室場景時,不但鞏固他們對醫學專業知識的應用,而且提高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

3.《神跡》中文化知識的傳遞

電影的背景是美國二十世紀三十到六十年代,正值種族矛盾尖銳的時期。1929年,美國歷史上罕見的經濟危機襲來,股市暴跌、銀行倒閉,經濟一片蕭條。影片講述了Thomas從貧寒木匠到心臟外科醫學泰斗的奮斗史,透露出了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的觀念。Thomas在實驗室當清潔工,拿著比白人同事低好幾倍的工資;Thomas即便是作為研究員被招聘過來的,依然是同工不同薪。因為黑人身份,Thomas不能從正門進入醫院,不能進入手術室。手術成功了,在媒體鋪天蓋地的贊譽中,Thomas卻因膚色被選擇性無視了,這項手術最終以Blalock,Taussig的名字命名為B-T分流術,完全沒有Thomas的位置……人們在欣賞外國電影時往往傾向于透過自身文化的棱鏡審視異國文化,結果難以很好地解讀中西方電影涉及的跨文化因素[1]。當觀看此片時,醫學生們有意識地將自己置身于對方的文化模式中,在主動對話和平等欣賞中達到如實地感受、領悟和理解文化的目的。

4.《神跡》中醫學人文精神的滲透

醫療影視作品中來源于現實的活生生的案例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在醫學人文教育過程中,醫學生可以隨著劇情的發展從醫生、患者、媒體等不同角度全面思考醫學的本質、反思醫患關系及堅定醫學職業信仰。4.1思考醫學本質。醫學的本質是什么?醫學說到底是“人學”:即醫學本質上不是人與機械設備、人與藥物技術、人與生物檢測數據、人與金錢等的關系問題,歸根到底,醫學是一定國情文化等各種社會背景下的“生命觀”問題[2]。生命觀,是一種生命態度,是一種價值追求。醫學實踐的目的不僅限于治病救人,更需關注自身工作的價值和意義。醫學偉人HelenTaussig雖然一手開創了小兒心臟病專業,但對當時“藍嬰”患兒束手無策,患兒死亡率達到100%。這一難題引起了心臟外科專家Blalock和助手Thomas的關注。他們在近兩年的實驗室工作中在200只狗身上進行了實驗,最終獲得了成功,還設計了外科手術器械。在當時,心臟手術仍然是外科醫生的大忌,幾乎沒有一個醫生敢在心臟上動刀子,整個醫療界依然籠罩在“外科之父”西奧多•比爾羅特的“魔咒”中:“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醫術的褻瀆。任何一個試圖在心臟上開刀的人,都將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而對于Thomas,Blalock,Taussig他們三人來說,拯救一個小生命,遠比自己的聲譽重要。當Blalock同事勸阻他時,Blalock冷靜地回答:“Whenyouseerisks,Iseeopportunity.”Blalock表現出了醫務工作者應有的科學理性精神。觀看《神跡》后,醫學生會深刻認識到,醫生過于自信和不謹慎都可能增加醫療風險,同時他們會對醫療實踐中的技術、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這些都會促進他們對醫療行業的反思。4.2反思醫患關系。人文醫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某些醫學人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掌握各種醫學人文技能和能力,將醫學人文精神貫徹于醫療實踐中,惠及患者和公眾健康[3]。醫療影視作品將醫院和醫療活動生動地展現出來,將醫生可能遇見的各種困境擺在觀眾的面前,醫學生在觀看過程中不得不設身處地感受和思考:如果自己面對這樣的情況會怎樣處理?《神跡》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的“藍嬰”手術是史無前例的。醫學絕非無所不知,醫生絕非無所不能,因此良好的醫患溝通是緩解醫患矛盾的有效手段。“當嬰兒父母詢問手術技術進展時,Blalock將在狗身上成功實施手術的事實告訴他們,不掩飾還沒有在人身上成功實施手術,也沒有確保成功的豪言壯語”[4]。這樣的理性知情同意告知也是促進醫療關系健康發展的必然。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曾說:“醫生有兩件東西能用于治療,一是藥物,二是語言。”這說明了醫生語言的重要性[5]。布雷拉克醫生在和嬰兒父母術前溝通時,把動脈運輸血液形象地比作導水管原理,讓當輪機兵的患兒父親既了解了手術的情況,又緩解了緊張的情緒。醫生語言在改善和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Blalock和Thomas開始藍嬰手術時,嬰兒父母眼神里流露出的是信任。反思國內醫患關系,醫學生更應謹記E.L.Trudeau醫生的警世恒言:“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4.3堅定醫學信仰。《神跡》中沒上過大學的黑人VivienThomas創造了醫學神跡,是因為他對醫學事業的摯愛。在一個飽受歧視的時代,他卻不畏艱難,沖破重重阻礙,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更用自己的才智造福世人,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他這一生本身就是一個“神跡”。雖然在以后幾十年關于“藍嬰手術”的報道,Thomas的名字總是鮮少提及,但是他仍然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默默無聞地工作,教出了無數優秀的心臟外科專家。1976年,他被任命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外科講師并被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他的畫像與他的老師、朋友Blalock及眾多醫學先驅一起掛到了學院大樓的墻上。聚光燈下的托馬斯已經證明了自己。影片中的主人公Thomas和Blalock并不是完美的“神”,影片真實地展現了他們實現人生理想的過程中面臨的尷尬、挫折、恐懼,引起了醫學生的共鳴。有的醫學生在觀后談道:“無論外界沸沸揚揚至今的紗布門,還是層出不窮的傷醫案,動搖不了數不盡的醫務工作者堅強的內心”“我們心懷赤誠而來,我們見證過屬于生命的奇跡,我們愿意付出勇氣與堅韌。或許不是青史,或許不是影像,但病人記得,家屬記得,那天,是你從死神手中拯救了這寶貴的生命”。

5.結語

通過對電影《神跡》的賞析,醫學生可以學得醫學專業知識,提高英語表達能力,感悟和理解影片反映的文化背景,領悟醫學人文精神。醫療影視作品中不但涉及大量的醫學英語專業基本知識與技能,還涵蓋了大量的醫學倫理問題。醫療劇的典型案例應用于醫學人文教育,可促使醫學生在直面醫學、心靈震撼的同時對醫學本質進行思考,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醫療觀[6]。如果教師對優秀的醫療影視作品善加利用,引入課堂教學中,那么不僅可以加深醫學生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力,而且可以提高醫學生的英語思辨能力,從而引導醫學生關注醫學人文,將是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好素材。

參考文獻:

[1]肖琦姝.外國電影賞析中的文化移情探究[J].電影文學,2010(21):58.

[2]趙美娟.醫學為什么要講人文[J].中國醫學人文,2015(02):8.

[3]杜治政.醫學生的培養目標與人文醫學教學[J].醫學與哲學,2015,36(6A):2.

[4]潘峰.《神跡》對醫療影視劇的啟示[J].電影評介,2014(13):60.

[5]梁雪清.醫患對話中醫生語言的語用分析[J].華夏醫學,2011,24(6):624-625.

[6]燕娟.淺談醫療劇在醫學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電視,2014(11):60.

作者:景先平 王良蘭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