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
時間:2022-06-08 09:34:47
導語:3+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實踐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山西大同大學與中國重汽大同齒輪廠簽訂協議,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為了解該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參加實踐學習的學生為樣本,展開深入調查,重點關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后續推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有力支撐。調查結果顯示,“3+1”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需不斷改進和完善,但學生總體滿意度較高,取得了豐厚的實踐學習成果,證明了以實踐為根本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的正確性。
關鍵詞:新工科;“3+1”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一所地方性高校,隨著當前區域特色經濟轉型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具體化、精細化,因此亟須高校快速推進人才培養適應性調整,以滿足當前人才需求。新工科和“雙一流”政策的出臺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目標、要求和方向[1]。為快速推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新形勢下人才培養要求,山西大同大學積極拓展人才培養渠道,基于區域優勢,與大同煤礦集團公司、中國重汽集團大同齒輪有限公司和大同泰瑞集團建設有限公司等相關企業單位開展廣泛深入的人才培養合作,快速推進我校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工作,為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近年來,國內高校為應對新形勢、新發展,對人才培養做了諸多改革和研究。產學研深入結合發展已經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校企多樣化的合作方式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好的實踐環境,新型創新創業及孵化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了發揮多種潛能的新空間[2]。面對高等工程教育新環境,浙江大學通過優化學科生態布局、學科交叉催生復合專業、多元貫通主動升級傳統學科、建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等途徑,為工程教育回歸工程實踐提供進一步的實踐探索[3]。張偉等[4]在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3+1”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開展了“三位一體”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力爭實現學生、學校和企業“三贏”。北京理工大學依托“2011計劃”“北京高精尖中心”等高水平平臺,通過學科協同、教學科研融合、校際融合、校企融合、國內外融合等“五融合”育人新模式,建立了校企深度合作培養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的共贏機制[5]。楊小兵[6]構建了新工科背景下“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新模式,針對實踐教育提出了“創新實踐教育”體系。鑒于我校當前在實踐教學條件方面的限制,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快速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017年與中國重汽集團大同齒輪有限公司簽訂了人才培養協議,快速推進了“3+1”人才培養模式的相關工作,在我校先期完成學生前三年的理論教學培養的基礎上,最后一年集中安排在企業實踐學習,見圖1。圖1“3“3+1”人才培養模式是我校人才培養歷程中的一次全新嘗試,是實踐教學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標志著我校人才實訓實習基地不僅由校內拓展到了校外,而且時長由幾周拓展到了一年。同時,該模式的實施也是一種巨大的教學挑戰,在教學、食宿和安全等方面都需多方合作、全力應對。本文通過對兩屆學生的跟蹤調查及對該模式的效果進行評價,開展“3+1”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1實踐條件
中國重汽集團大同齒輪有限公司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檢測儀器,裝備實力雄厚。共配備主要生產設備1300多臺(套),絕大多數為數控設備,擁有國內一流的柔性齒輪加工線、AGV變速箱裝配線和高效滾道式變速箱裝配線。生產線、設備和產品樣品分別見圖2~圖4。通過對大同齒輪有限公司生產環境、食宿、交通和安全等各方面綜合評估,該公司具備條件與我?!?+1”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對接,可提供一流的綜合人才培養環境。
2“3+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新工科和“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全國高校開展了諸多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教學改革的研究[7-8],充分說明了高校在當前形勢下對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以時展需求為方向,全面學習各位同仁取得的成果,深刻了解我校自身特點,制訂了“3+1”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實施過程中,四年的大學生活由學校的3年理論教學和企業1年的實踐教學組成。為適應該模式,對原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課程安排進行了相應調整,核心內容是解決大四學年的理論教學課程。為快速推進“3+1”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組織校內外相關專家,對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課程安排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討論研究。最終決定采取“逐步推進、分層解決”的方式,2017年度組織安排相關課程教師去廠區教室,利用下午4:30—6:30非工作時間段及周六部分時間集中開展教學工作。2018年度則將大四課程全部前置到大三下學期,必要時利用一部分暑期時間開展教學工作。隨后視前兩年度的教學效果,研究相關課程內容的調整。按照學校人才培養計劃,2014屆和2015屆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第四學年課程見表1。2017年對于2014屆機械制造方向學生的理論課程教學任務總數為322學時,按照每周16學時(周一到周五每天2學時,周六6學時),需20周完成教學工作。由表1可見,2014屆人才培養方案中一些課程課時較長,如機械制造工藝學、現代制造技術;一些課程可以前置安排,如專業外語、采煤概論、知識產權與文獻檢索;一些課程內容存在重疊或教學內容可以調整,如機械制造工藝學、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與現代制造技術。鑒于以上考慮,2018年對于2015屆學生人才培養方案做了相應調整。首先,取消“質量與控制”“計算方法”,取消“專業英語”課程,在第三年度設置相應的雙語課程;其次,將現代制造技術替換為先進制造技術,新增“精密與特種加工”“機械創新設計”;最后,對課時進行了調整,總課時調整為248學時,并完成相應教學內容調整。此外,2015屆學生第四學年的課程全部前置到第三學年完成,其中產品設計與開發、計算機輔助設計、知識產權與文獻檢索和采煤概論安排在第三學年第一學期完成,其他課程安排在第三學年第二學期完成。
3結果調查
有效的反饋有利于及時了解情況,并根據結果做出快速調整,滿意度調查是了解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的有效途徑。在“3+1”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指導下,學校在2017、2018兩個年度分別組織安排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學生56人和48人(2014年招生計劃普本57人,兩個教學班;2015年招生計劃普本50人,一個教學班)到大同齒輪有限公司參加一年期的實踐學習。為深入了解實踐學習過程及對其效果進行有效評估,對兩個年度104人進行了跟蹤調查,主要包括生活、學習和對該模式評價等內容。跟蹤調查計劃安排如表2所示。通過全程跟蹤調查結合最終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3+1”人才培養模式興趣度較高,在實施過程中突出的主要問題有食宿、交通、環境和課程安排問題,其中交通問題不滿意比例最高。由調查結果可見,2015屆學生畢業設計與實踐學習相關的比例為33.3%,較2014屆學生的21.4%要高。說明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融入實踐學習中,開始更深入的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過程相結合,以尋找契合點完成自我提升。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實踐過程與課堂理論學習的相關性調查中,大部分學生選擇“一般”,充分說明課堂教學內容與當前制造業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應該及時更新課堂內容,也反映出實踐學習不僅僅針對學生,教師也應該加入進來,以彌補教學中的脫離問題。通過對學生的跟蹤調查發現,應聘企業對實踐學習過程興趣度很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畢業生找工作的成功率。由調查總體結果可見,2017年學生總體滿意度為66.1%,2018年學生總體滿意度為75%,學生對實踐學習的安排總體滿意。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著重解決課程安排、課程內容調整問題,多方面解決廠區食宿、交通問題,以更好的學習過程為人才培養助行。
4結論
基于“3+1”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通過深入的跟蹤調查,發現了該模式實施過程中的成果與不足,證明了以實踐為導向實施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正確性,為以后創新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效參考。
參考文獻
[1]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戴亞虹,李宏,鄔楊波,等.新工科背景下“學踐研創”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12):189-195,225.
[3]鄒曉東,李拓宇,張煒.新工業革命驅動下的浙江大學工程教育改革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8-14,33.
[4]張偉,王方,胡正發,等.面向新工科創新人才實踐教育模式探索—以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J].大學教育,2019(3):140-142.
[5]黃明福,王軍政,何洪文,等.大系統導向的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8-183.
[6]楊小兵.新工科背景下高?!白吭接媱潯比瞬排囵B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33):6-8.
[7]陳恩果,黃佳敏,周雄圖,等.“立式階梯”實踐培養模型課程體系設置及驗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99-103.
[8]朱民.新工科要求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工程訓練建設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10):152-155.
作者:蘇芳 王晨升 李淵 王明明 單位:山西大同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 上一篇:物理教學多維度改革與實踐
- 下一篇:數控加工技術在機械加工制造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