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師范大學人才培養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01-22 02:48:12

導語:沈陽師范大學人才培養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沈陽師范大學人才培養問題及建議

智慧旅游是旅游業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產物,集齊“物聯網”“云計算”摘要:本文通過訪談法和文獻法對沈陽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課程體系結構進行合理性評估,發現以下問題:1.學術論文寫作實踐類課程開設不夠。學科理論課與學科實踐脫節,缺少銜接。心理學課程比較少。補修課安排不便。教學論課程少。給出如下建議:1.整合教育科研方法類課程;2.完善補修課程的安排;3.增設學科相關心理學課程;4.優化教學論系列課程;5.調整外語課課時。關鍵詞:課程與教學論;課程體系結構;高等教育課程是實現目標的載體之一,研究生人才培養通過教師與學生實施一系列科學設計的課程的互動過程來達成。筆者結合自身經歷,聚焦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研究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閱讀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相關文獻,發現眾多學者認為目前存在“課程體系要素‘本科化’色彩較濃”“課程設置要求‘統一化’傾向突出”等問題。對沈陽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合理性進行評估,希望能夠檢測課程體系結構的問題,完善課程體系結構,更科學地培養課教人才。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評價對象與內容。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沈陽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課程體系。2.研究內容。研究內容為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課程體系的結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如表1。(二)研究方法。1.文獻法。通過搜集和閱讀相關的文本資料,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與對比,初步對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做出判斷。為后續進行的實踐合理性訪談打下基礎。2.訪談法。通過對學生進行訪談,了解課程實施后學習者的體驗,發現其中的問題,采用不同視角對課程體系進行評價。

二、核心概念界定與相關文獻綜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1.結構。結構指:指系統中各組成要素之間相對穩定的聯結關系的總和。“結構”一詞源于拉丁文structura,原意為“構成”“建造”。《邏輯學大辭典》中將“結構”的定義為:指系統中各組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方式。結構標志著系統的組織化、有序性的程度。系統的有序性越高,結構越嚴密。2.課程體系。陜西師范大學郝文武教授認為:“課程體系是由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緊密聯系的多門課程組成的知識體系,教育學課程體系是由教育學基礎課、專業課等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緊密聯系的多門課程組成的知識體系。”羅堯成將課程體系界定為:“在一定價值觀指導下,課程體系中的構成要素,要素間的組織、排列形式以及各要素間的配比關系”。并且他總結出了課程體系的三大構成要素:目標要素、內容要素和過程要素。各位學者對于課程體系的界定的共性是:基本上涵蓋了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進程三個方面。《新華漢語詞典》將體系定義為:若干事物互相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課程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點就是課程本身是帶有目標的,課程蘊含著對學習者的期待。課程內容是課程最顯著的外在表現,是實現目標的進一步發展。課程過程則是教授者、學習者與課程內容三方互動的過程。這三方面是有時間性和統一性的,課程體系必然蘊含以上三方面內容。本文所用的“課程體系”為研究生課程體系,使用武漢大學姚金雨的概念:即研究生課程體系指高校或科研機構為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按照同一專業不同課程門類的順序來排列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是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的依托與操作化方案。研究生課程體系由特定的課程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以及課程活動方式所組成。3.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在課程體系結構的定義問題上,龔怡祖認為:所謂課程體系結構,是指課程資源根據一定的教學制度并按照教學系統性的需要所建立起來的整體邏輯關系和意義關系。《研究生詞典》中將課程體系結構定義為:研究生課程中各類課程的比例與構成。眾多學者將課程體系結構界定為課程排列組合的順序與意義關系。本文所要研究的為研究生課程體系結構,即狹義的課程設置。筆者認為:專業課程體系結構是依據培養目標對課程體系的內容、組合方式、邏輯順序與配比進行的規定。(二)相關文獻綜述。通過檢索與閱讀文獻,發現相關文獻主要集中在問題研究和策略研究方面,對于基本理論的研究、評價的研究相對較少;對于培養模式的研究比較多,聚焦課程設置的研究比較少;國內研究比較多,國際間對比研究比較少;對研究生整體的研究比較多,針對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少。筆者通過閱讀文獻,發現國內研究生課程體系結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學校特色與專業特色不夠;(2)缺少層級性,與本科區分度不高;(3)上下銜接不良;(4)實踐類課程比重不足。2.課程與教學論課程體系問題與策略研究一些學者總結了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培養中出現的問題。李江林認為“課程分類帶具有隨意性,缺乏統一、規范的標準;不同模塊課程比例失衡,影響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單科性課程設置多,綜合性課程偏少;課程設置缺乏學科交叉課程”等問題。一些學者并針對性課程與教學論課程體系種種問題提出了一些策略。蔡聯華認為,要“打破人才培養目標的趨同性,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教育培養目標”。

三、課程體系結構問題與討論

本次訪談對象為九名研二的學生,進行半開放式的群體訪談,試圖從學習者的體驗方面解釋本專業課程結構的合理性。訪談結果為該專業學生總體上對開設的課程比較滿意。但是在訪談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學術論文寫作實踐類課程開設不夠。很多本科非教育學專業的學生,難以通過一學期的課程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技巧。“拿在手里的東西不會處理”。“我感覺我們現在學的方法都沒有實踐,沒有應用”。Spss課程僅36學時,這門課程沒有被分配足夠的課時,教師和學生上這門課的時候都覺得時間緊任務重。“感覺完全是為了攆進度才開設這個課程”“就是干操作,不知道這個是怎么回事”。(二)學科理論課與學科實踐脫節,缺少銜接。雖然設置了實踐環節,但是在實際上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這兩項不能完全落實,僅有部分導師安排了教學實踐。而受訪者也表達了對實踐課程不足的不滿。“就這學期這節教學設計課是關于實踐的。”“(我們學的)用不上”“有些地方真是理論與實踐脫節,大方向是對的”。(三)心理學課程比較少。“咱們就兩節心理學課程,是有點少。我覺得這個心理學課程與咱們專業還是密切相關的。”課程設置中,安排了兩門心理學課程,一門必修課一門選修課。而在實際操作中,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學生和心理學學生一起上這兩門。并且在第三學期,計劃中的兒童心理學課程變成了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和專業聯系并不密切,這實際上是縮小了學生的選擇范圍。“跟心理學一起上,他們主要按心理學講的,主要是為了本專業學生,咱們只能自己補”。(四)補修課安排不便。首先,補修課安排跨專業學生自主安排,加大了實施的難度。在訪談中談到相關問題時訪談對象是這么回復的:“研一上學期的時候不知道有這回事,那時候也不懂得,研一下學期開始聯系老師安排補修課的事情,好幾個學期了,最后安排在研二下。”“研二下學期上有什么用啊,沒有用”。其次,補修課設置為隨本科生上,訪談對象談到“本科課表和我們課表容易撞”,說明教務人員在排課上也沒有考慮跨專業學生的補修課,或者默認跨專業學生在研二沒有課的時候再進行補修。最后,跨專業的研究生比例逐年遞增,已經滿足不了和本科生隨堂上課這種設置。(五)教學論課程少。受訪者認為課程設置中,教學論相關課程比較欠缺。“咱是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教學論是重中之重,課程論,課程分為評價、設計、實施,然后課程史這是課程這一類的,教學的呢,教學只有教學論。”

四、課教專業人才培養建議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課程體系是達成培養目標的必要內容。完善一個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培養專業人才。沈陽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課程體系合理性比較高,在課程體系內容、組合方式、邏輯順序與配比上沒有大的問題。但是在具體安排上有一些小的問題。(一)整合教育科研方法類課程。教育研究方法課程學習者認為學到的理論知識用不上,不會用,而spss課程學到的操作知識會用,不知道用在哪里。可以將現有的教育科研方法課程與spss課程進行整合,合并為本專業的研究方法課程。針對本專業,理論與實踐合理結合,全方位對學習者進行學術能力的培養。(二)完善補修課程的安排。對于本科非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的學生來講,適應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尤其是進行科學研究,相對于本專業的學生更難一些。跨考學生進行補修教育類課程是非常必要的。考慮到跨考人數很多,應將補修課安排在第一學期,單獨上課。(三)增設學科相關心理學課程。現有的兩門心理學課程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與發展需要,并且學生們也希望多開設一些針對于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的心理學課程。應增設發展心理學或者教育心理學這類心理學課程。(四)優化教學論系列課程。教學論的理論課程比較少,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課程論是重中之重。對于現在的課程體系,應該從內容上增加教學論課程的數量,梳理教學論系列課程的順序,進一步對教學論課程進行合理地架構。(五)調整外語課課時。公共外語和專業外語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即培養方案中所述“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但是公共外語的課時遠遠高于專業外語。甚至是所有課程中課時最大的一門課程。應減少公共外語的課時量,增加專業外語的課時量。

作者:劉雨晴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