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理念與鋼琴教育融合思考
時間:2022-07-28 10:45:18
導語:博雅教育理念與鋼琴教育融合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博雅教育理念對于人類自由思想的追求,及其在中西方文化語境和音樂教育領域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都確證了博雅教育理念與鋼琴教育相互融合這一論題的合理性。基于高等院校鋼琴教育中存在的某些現實問題,當下對于博雅教育理念以及藝術教育傳統的追溯,更像是倡導一種回歸,幫助過于急躁和功利化的當代藝術教育回歸到以人為本、自由包容、修身立德的原點之上,以此指引高等院校鋼琴教育實踐更好地向著海納百川的高等教育之境發展。
[關鍵詞]博雅;鋼琴教育;多元融合
博雅教育理念與鋼琴教育相互融合這一論題的提出,源于當前高等院校鋼琴教育中存在的某些現實問題,也源于博雅教育理念對于人之自由思想的追求,及其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所以,追溯這一教育理念在中西方文化語境中的思想根源,會有助于引導當代鋼琴教育者認真審視和分析當前高等院校鋼琴教育的現實問題,進而探尋一條面向傳統的現實發展道路。
一、博雅教育理念及其藝術教育的思考
博雅教育觀念(LiberalEducation)在西方社會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liberal一詞本身就有“自由”“涵養心靈”的意義,在古希臘學者看來,人們之所以追求知識,是為了發掘自身心智的潛能,也是為了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亞里士多德就曾經提出德智體美協同發展的思想,以此激發人類自身蘊藏的多元潛能;柏拉圖則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靈魂之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恢復人的固有知識”[1],是為了喚醒每個人天賦中被給予的那部分自然動力。可見,在博雅教育的觀念中,人類知識的各個門類具有相互協同、相互融通的重要價值,不偏廢任何一個方面,才能培育出具有完整而豐富心智的自由人。西方社會對于藝術教育的強調,也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在柏拉圖創立的阿加德米學園中,音樂、幾何、天文、算術作為主要課程被教授。古希臘時代的音樂學科,事實上是一個包含聲學、詩學等多種藝術類型的綜合范疇,在柏拉圖看來,不論是對聽覺美感的追求,還是音樂技藝的錘煉,最終目的都是要培養一顆充滿豐富感受力的心靈。因此,西方文化語境中的“博雅教育”觀念,從誕生之初,就有著形而上的內涵,倡導從完滿人生的角度審視藝術教育,這為當前高等院校鋼琴教育帶來了重要啟示。這種教育理念在中國傳統教育觀念中也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儒家學說素來將以“禮、樂、射、御、書、數”為代表的“六藝”作為主要教育科目,這六大科目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共同服務于“禮”“仁”等儒學準則,其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教化和修煉,幫助一個自然人成長為符合社會準則的理想的人。在這其中,“禮樂”被置于突出地位,占據儒學傳統的核心位置。可見,“樂”之于“禮”的重要性,儒家希望將音樂中蘊藏的中庸思想和文化傳統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遞給大眾,通過音樂陶冶人的性情,以實現修身立德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以“仁義禮智”為最高訴求,儒家又將這套修養心性的思想傳統注入到音樂藝術中來,使音樂跳脫出單純的音樂審美,得到思想境界上的升華。可見,在中西方教育思想發展史上,音樂教育以及對音樂的學習,都是主要著眼于人的發展和成長,并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性和工具性的存在。因此,我們更有必要立足于當代中國高等院校鋼琴教育的現實狀況,以這種傳統教育理念來重新審視鋼琴教育,有利于匡正教育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二、當前中國高等院校鋼琴教育與博雅教育理念的融入
首先,當前中國高等院校鋼琴教育實踐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學生藝術表現力匱乏的問題。音樂教學普遍具有情感性的特征,鋼琴教學對學生自身情感表達的要求很高,尤其對于進入到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年齡、閱歷和理解力都有了顯著的提升,就更要求他們能夠在掌握一定演奏技術技巧的基礎上,調動自身情感經驗,將更為充沛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注入到作品之中。然而,現實的教育狀況仍然存在諸多隱憂。有研究者就曾經指出,“在當今的鋼琴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鋼琴學習的誤區,即對技術與音樂的關系理解不夠,處理不當。許多學生一味重視技術,卻忽視了最重要的音樂表現,致使對音樂作品的詮釋不完美,淡化了音樂的表現功能”[2]。很多學生的演奏過程枯燥乏味,只是對譜面內容的簡單復制。這種現象的背后,實際上是鋼琴學習理念的落后和功利化。學生在進入高等藝術教育階段之前,一般會接受多年的鋼琴基礎教育。很多教師在基本功階段,會讓學生做長時間、高強度的機械練習;有的教師和家長操之過急,在孩子鋼琴學習過程中,往往還會采取打罵等體罰措施。這些教育方法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幫助學生提升演奏技巧,但長遠來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信心、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長期專注于控制手型、指法等技術細節問題,學生的創造力也會受到挫傷。因此,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之后,表現力、想象力匱乏的現實問題便接踵而來。與此同時,在社會鋼琴培訓機構以及家長中普遍存在的功利性,鋼琴考級和層出不窮的鋼琴比賽也使鋼琴教育充滿浮躁的風氣,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自小被置于次要地位。因而,技藝高超卻缺乏真摯情感和深沉思想的演奏在高等院校鋼琴教學中并不鮮見,這就對高等院校的鋼琴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發揮博雅教育理念的優長,在高等教育階段更大程度上提升青年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著名鋼琴教育家涅高茲就曾經嘗試用某種視覺意象來激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并且極具深意:“我向來不‘插圖式地說明’音樂,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說這里的音樂是一朵小花。我說,它能夠引起對小花的情態的印象,它能夠象征小花,啟發學生對于小花這一形象的想象。”[3]在這里,教育家力圖用意象化而非具象化的方式為學生的鋼琴學習安上想象的翅膀。涅高茲之所以有如此的教育理念,與他本人的學習經歷密不可分。在他的童年時期,父母就引導他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普通科目的學習中來,他大量涉獵了歷史、科學、地理、語言等方面的知識,從中汲取養料,形成了綜合性的人文視野。從他的一些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并不熱衷于技術性的鋼琴教學,認為那是缺乏意義的重復勞動,他喜歡文學,經常為報刊撰寫音樂評論,有著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生命境界。這位鋼琴教育家的成長歷程與教育思想與博雅教育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即努力摒棄功利性學習,通過綜合性學習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心靈得到浸潤,在寬松舒適的環境中使人的心靈得以豐富,鋼琴音樂的藝術表現力會自然而然地生長和傳遞出來。可見,博雅教育理念與鋼琴教育的融合是具有理論和歷史的合理性的。其次,當前中國高等院校鋼琴教育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的現實問題。曾有研究者指出,“我們也常常發現當老師在鋼琴教學中淋漓盡致地彈奏完一曲鋼琴的時候,卻發現學生根本沒有很好地理解作品,很難引起他們情感上強烈的共鳴”[4]。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學生知識結構單一有關。如果一個人從小的知識汲取較為單一,必然降低其心靈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因而,對音樂作品中蘊藏的豐富內涵也難以多維度地接受。事實上,這與前面提到的學生藝術表現力匱乏的問題也存在同樣的因果關系,知識結構單一必然難以擁有豐富的內心,干枯的心海自然難以承載豐沛的藝術想象和飛揚的思緒。鋼琴家傅聰在父親傅雷傳統文化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廣泛吸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思想精華,用以詮釋西方鋼琴音樂,使其成為蜚聲國際的藝術大師。傅雷曾在家書中教誨傅聰,“寄你的書里,《古詩源選》《唐五代宋詞選》《元明散曲選》,前面都有序文,寫得不壞;你可仔細看,而且要多看幾遍;隔些日子溫溫,無形中可以增加文學史及文學體裁的學識,和外國朋友談天,也多些材料。談詞、談曲的序文中都提至中國固有音樂在隋唐時已衰敝,宮廷盛行外來音樂;故真正古樂府(指魏晉兩漢的)如何唱法在唐時已不可知。這一點不但是歷史知識,而且與我們將來創作音樂也有關系”[5]。傅聰在國外講學時,經常用中國古典詩詞詮釋西方音樂精神,他的鋼琴演奏也融入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格律和意境,在鋼琴音樂表演領域別具一格。可見,鋼琴學習不是單一的技術性習得,而應該是包括文學、美術、歷史等多維度人文科學的教養化滲透。不論是詩詞歌賦的吟詠,還是歷史故事的研讀,都可以被視為構筑鋼琴音樂通天塔樓的基石。上述案例給我們以重要啟示,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視角出發,鋼琴教育實踐中始終存在著此類以豐富的精神養料“涵養心靈”的博雅教育思想,能夠在更大程度上療救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的現實問題,我們也由此更加明晰了博雅教育理念與鋼琴教育相互融合的合理性。
三、博雅教育理念與鋼琴教育相互融合的現實啟示
沿著博雅教育的思路,探尋鋼琴教育領域的優秀思想資源,可以看到,博雅教育理念與鋼琴教育的融合具有歷史、理論、實踐的多重合理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高等學校鋼琴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也給當代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多元融合、自由發展、涵養心性的多重啟示。首先,博雅教育倡導多元融合的教育方式,以此拓展學生的視野。因此,從器樂表演學習自身角度出發,可以通過跨文化的方式拓寬器樂學習的文化視野,進而幫助學生提升鋼琴音樂表現力。比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發現,那些曾經學習過小提琴等弦樂樂器的學生,在彈奏李斯特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時,對演奏技術和感覺的把握往往十分到位。在以“月亮”為主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會用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貝多芬的《月光》與《二泉映月》《彩云追月》《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等等傳統樂曲之間的聽覺差異。同是以月亮為題,二胡、古箏、絲竹樂的味道卻與鋼琴有所不同。在演奏時,教師會告訴學生,如何在鋼琴上模仿二胡、古箏這樣的民族樂器。然而,如果學生沒有親身觸摸過此類樂器,甚至沒有傾聽過這類民樂作品,對于它們的演奏技巧和風格特征缺乏了解,無論教師如何啟發學生模仿民族樂器的運弓、撥弦技巧,學生也只能停留在對教師示范的單純模仿層面。因此,在學習西洋樂器的同時,傳統民族樂器的學習也不可偏廢。與西方樂器的學習相似,民族樂器的學習也不僅僅是技術技巧的模仿,學習者在親身觸碰某種樂件的過程中,樂器自身蘊藏的東方文化特質也會通過演奏實踐傳遞到學生的心中,與演奏者的心靈產生交感,這是不同于單純說教的另外一種重要文化學習方式。通過這種跨文化的器樂學習,學生們易于從實踐的角度提升自身在演奏此類跨文化作品過程中的藝術表現力和音樂感受力。其次,在博雅教育的視野中,打破知識壁壘,讓學生在拓展知識邊界的過程中體驗自由發展的人生趣味,是教育的終極追求。因此,從跨學科的角度出發,鋼琴教育也可以通過文學、科技、美術、舞蹈等多學科交融的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邊界,打破單一知識結構的壁壘。大量的閱讀和人文知識的積累,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鋼琴作品的內涵。比如,如果學生對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爾的故事有所了解,并且對當時的政治局勢有所把握,在演奏《威廉退爾教堂》時,就能夠更好地將渾厚的鐘聲以及威廉退爾的偉大形象變成音樂意象帶給聽者。而在彈奏《春舞》這類作品時,有舞蹈功底的學生也會非常輕松地掌握某些特別的節奏型,敏銳地體察到其中的律動和起伏。因此,在高等藝術教育階段,堅持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平衡性和整體性,用人文、科技、自然等多模塊協同教學的方式保證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整,對學生未來專業發展將大有裨益,更有助于為社會培養具有完整心智的自由人,進而實現博雅教育的理想。從舞臺藝術實踐創新的角度看,當代音樂表演領域涌現出一些視聽融合的音樂會形式,如多媒體視聽交響音樂會等,它們就是在此類跨學科融合視野下誕生的新藝術樣態。較為知名的,如宋思衡多媒體鋼琴音樂會,在鋼琴演奏現象,配備多媒體視覺設計,大多以標題性的視聽表現方式,引導大眾感受音樂之美,解讀作品內涵。雖然音樂界對這類創新音樂表現形式的評價不一,有學者認為視覺媒介的介入,破壞了聽者對音樂作品單純的聽覺感知能力,因為不值得提倡。但這種音樂會形式在大眾當中的超高接受度,也讓音樂家不得不承認,它確實改變了傳統音樂會一成不變的聽覺呈現方式,將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相融合,開創了在視覺文化一家獨大的文化語境中傳播聽覺藝術的創新道路,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現實價值和實踐意義。這也為鋼琴教育的多元融合發展提供了借鑒,未來的表演藝術舞臺必然要追求新變來滿足瞬息萬變的文化消費需求。高等藝術教育有義務秉承博雅教育的融合性發展理念,為學生配備更為多元化的學習選擇,從而最大化地拓展他們的知識邊界,提升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探索力;在幫助他們堅守音樂傳統的同時,也賦予他們打破傳統的勇氣和信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如前所述,博雅教育理念與鋼琴教育相互融合這個問題,乃是基于當前高等院校鋼琴教育中存在的某些現實問題而提出的。博雅教育理念對于人類自由思想的追求,及其在中西方文化語境和音樂教育領域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都確證了博雅教育理念與鋼琴教育相互融合這一論題的合理性。學生音樂表現力弱、知識結構單一等當下高等院校鋼琴教育領域存在的現實問題,事實上都是由博雅教育理念的缺失引發的病態表現。
本文對于博雅教育理念以及藝術教育傳統的追溯,更像是倡導一種回歸,幫助過于急躁和功利化的當代藝術教育回歸到以人為本、自由包容、修身立德的原點之上,以此指引高等院校鋼琴教育實踐更好地向著海納百川的高等教育之境發展;而文中提出的某些現實啟示,也有助于引發學界同人更多的思考。
注釋:
[1]陳建華.論基礎教育、素質教育與博雅教育的內在關系[J].南京社會科學,2013(09):117.
[2]馬雪竹.淺論在鋼琴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D].東北師范大學,2007:1.
[3][蘇]Г.涅高茲.論鋼琴表演藝術[M].汪啟瑋,吳佩華譯.北京:音樂出版社,1963:30—31.
[4]李婧.鋼琴教學中的音樂表現力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1.
[5]王愛國.傅雷中國詩詞審美教育對傅聰鋼琴演奏藝術的影響[J].棗莊學院學報,2009(06):68.
作者:金茗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
- 上一篇:雙創教育理念下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 下一篇:中小學音樂通識教育優化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