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面臨的教育倫理問題思索

時間:2022-12-25 03:01:00

導語:教師面臨的教育倫理問題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面臨的教育倫理問題思索

在市場經濟體系確立、完善的進程中,教育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尤其是在當代中國教育倫理體系的構建中,現代教師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加以認真研究,從而搞好適合新時期的教師倫理設計。

一、構建當代中國教育倫理體系.需要有教育權威作保障.形成民主化的教育倫理精神和結構

教育生活的民主化是現代社會轉型的大勢所趨,與這種民主化進程相適應,現代教師的教育權威要求新的教育權成為其支撐,要求對教育角色重新做出詮釋,要求教育責任和教育德性建立在中國現代化這樣一個新的背景之中。在傳統權威、家族宗法勢力、地域性教育權力、灌輸式教育形式、單純依靠教師的教育角色獲得教育權威的地方,也往往是教育生活缺乏教育民主的地方。它不可能使學生的個性自由、獨創性、靈活性和健全人格獲得真正的成長。在民主化進程中教育權威如何確立自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倫理難題。

教育權威失序是中國社會從傳統封建專制社會向社會主義現代民主法制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必然遇到的現象,是完全抹殺人的自由個性和創造潛能發展的教育權威體系,是一種嚴重排拒教育民主的教育權威體系。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主體(教師和學生)來說,教育生活的民主化是新中國教育體翩告別傳統教育權威體系的一個異常鮮明的特征。但傳統的慣性仍然是非常強大的。隨著民主化進程的展開,當前中國教育權威處于一種轉型期的失序狀態:主要包括傳統式的教育權威失敗;現實的教育權威失范;理想的教育權威失落。民主化進程中傳統教育權威失效是指儒家式的教育模式在當今社會失去了教育權威的作用而不再有效;現實的教育權威失范是指用教條主義意識形態灌輸的方式樹立起來的教育權威與教育民主化的現代社會進程處于一種矛盾沖突的狀態;理想的教育權威失落是指主流的理想沾染了一種短視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弊端,“商品化的教育權威”的教育倫理危機的到來。

這是民主化進程中,教育權威必然經歷的重大轉折。傳統的以教師權威的天然合理性為基礎的教育倫理秩序必將被一種現代的、建立在道德證明或道德印證基礎上的教育倫理秩序所取代。這一轉變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表現為新舊價值觀和倫理觀之間的尖銳沖突,其核心是教育理念或教育基礎的現代性變革。進一步,教育權威的失序又急切地呼喚一種建立在新的教育倫理基礎上的教育權威的重建。我們看到,這有賴于一種民主化的教育倫理精神和結構的形成。比如,在這種民主化的教育倫理精神和結構中,“教一學”關系、“師一生”關系的良序進行將不再訴求于教育角色的權威性。教師必須尊重青少年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復雜性,尊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由文化差異、代溝和青少年主體價值所造成的認同難度,以一種更民主的、更開放的、更寬容的精神進行一種旨在對話、交流、溝通和理解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活動。再如,學校的圍墻不再是學生與社會隔離起來的象征物,學校與杜會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權威不再依靠相對獨立的學校教育權力的外在控制,它更多地應當立足于一種內化發展,亦即教育權威不再由一種同一性的教育規范維系。學生中心論是民主辦學的基本教育理念,它要求教育權威從學生的受教育活動中產生出來。

應該看到,由教育權威的失序而產生的教育倫理危機,是社會民主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它是教育現代化過程的必然產物,是教育進步的表現。失序和危機并不是教育倫理的后退,而是在民主化進程中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預兆。因此,正確看待社會轉型時期教育權威面臨的各種道德難題,如時下人們所說的人生導師的缺席、生活意義的喪失、父輩對下一代教育支配權的終結、“師道尊嚴(一種傳統的等級人倫)威風掃地”、教育喪失了自己的尊嚴和嚴肅性等等,是教育精神和教育倫理走出轉型期教育民主化進程造成的諸多困惑的不可回避的一大課題。

二、市場經濟社會的利益導向。對傳統的教師倫理產生深刻影響.當代中國教育必須面對市場社會。確立教師倫理道德的基本地位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學校不是一片遠離社會的“凈土“。市場社會中教師的地位,取決于教育在面向市場保持自身相對的獨立、自由和尊嚴的同時,又能與社會這樣一個不可阻斷的整體背景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的良好的教育——倫理生態。教師如何處理好市場經濟以利益為導向的經濟倫理價值與學校教育“以人為目的”的人道倫理價值之間的緊張關系,是確立其師者地位的關鍵。

第一,市場經濟社會要求建立一種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人倫秩序。“倫”在傳統社會其實是講以“身份”地位為中心的客觀的人與人的關系。而在市場經濟社會,“倫”作為一種客觀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是由身份等級來決定,而是由人們相互之間自愿締結的“契約”來決定。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是一種平等的人際互動活動。因此,市場經濟社會中教師地位不是靠教師“本于天倫的人倫”先天地獲得的,教師必須放下架子,以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來獲得學生的尊重。

第二,市場經濟社會要求對“為師之理”有一個新的把握。“理”是主體對事物規律性、普遍性東西的把握。是建立在主體理解基礎上的一種可普遍化的內在規律。“教師”的“為師之理”是教師在其教育人倫中所理解的應當遵循的普遍性的“為師之理”。市場經濟社會中的“教師”的為師之“理”不是由“天理”先天決定的,它是建立在對教師人性的肯定與提升的基礎上,是一種人之理。具體說來,它是對合情合理的教育人倫秩序不斷探索的過程。因此,市場經濟社會對教師“理”的位置的要求決定了教師必須解決好情與理、實然與應然、知識與德性等基本矛盾關系。它是教師對教育共同體中普遍法則的理解與認同。

第三,市場經濟社會賦予師德新的內涵,對師德提出新的要求。教師的“德”,我們稱之為“師德”。一個有“師德”的教師往往在他的教育活動中表現出與教師角色相稱的倫理美德和理智美德。傳統社會中“師德”的位置往往定位在教師履行其職責時的奉獻,而忽略了教師履行其職責時的應“得”。“德——得”相通的“人德規范”被解釋成一種“義得”而排斥了“利得”。市場經濟社會要求人們恢復“利得”的正當性。師德不僅要體現教師美德行為的“義得”還必須充分體現履行教師美德行為的“利得”。

三、教師自身價值實現有賴于崇高的文化使命感、開放的視野及全球化時代教師的神圣職責

現階段,適合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文化轉換的新時代需要的教育倫理設計,必然要受到文化發展的這一基本態勢的深遠影響,因此,當代中國教育倫理問題還必須思考:在多元化態勢下,教師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

在傳統向現代的文化轉換中,教師價值實現有賴于崇高的使命感。一方面表現在,提高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引導學生善于吸收我國傳統文化合理的東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學生的文化人格得到健全發展;另方面表現在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的理解并將這種理解貫徹到“教書育人”活動之中。這是一種文化教化過程,教師自我實現就是在這一教化過程中“成人成己”,教師群體人格這種文化意識、文化覺醒、文化職責和文化使命對于國民心性和國民群體人格的塑造至關重大。

在多元文化態勢下,教師應具備開放的現代文化視野。教師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互交織的多元文化態勢下,必須從強化自身的現代意識、現代素質、現代人格力量、現代思維、現代情懷來引導學生在尊重傳統同時告別傳統、在涵攝傳統文化之精華的同時使自己在學習型社會中成為一個具有高素質文化教養的現代人。這樣教師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實際上是一種雙重價值實現,既是自我實現又是以人格魅力和角色權威范導了學生的自我價值的實現的方向。

教師自我實現還有賴于全球化時代教師職責的確立。我們今天的文化和教育都處于全球化背景下,教師的自我實現還表現在他(或她)要以一種“面向世界”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教養創造中國人的群體文化人格,教化未來中國國民的文化心靈。從文化生態的視野看,中華民族的發展在當前文化轉換時期面臨急需解決的兩大問題。一是如何對待世界文化的問題,尤其是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問題。中國要在更廣更深的層次上融人國際社會,那么就要在自己走向世界的同時,容許世界走向中國,就要在一種開放文化心態中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生性、相互依存性。

因此,在殖民主義結束之后,世界各民族正以一種獨立的形象形成一種多極化世界格局的新全球化時代。新一代中國教師有責任理性地對待并汲取世界上最具有人類普遍性和時代性的文化并與我們自己的優秀文化融合起來,在教學風格、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角色、教育德性等各個方面學習西方比較成功的經驗,同時與本民族的特色結合起來,培養世界一流的學生。二是如何創造新的文化問題。教師作為擔負著培養未來國家公民重任的“文化人”,不能不對我們現有的文化進行反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一種負責任的文化良知維護地球家園生態的完整、穩定和美麗,而新文化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確證教師的自我實現。文化多元化時代教師的自我實現,取決于教師拓展學生的文化交往、學生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那種文化心靈的開放性與廣度。

新世紀中國科教興國的構想能否實現,關鍵在于教育是否能夠騰飛,而教育的騰飛,離不開一支有著崇高道德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教師隊伍。在一個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時代,在傳統與現代化的交匯處,在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處,在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文化轉換的大背景下。教師的自我實現決不僅僅只是一個個人本位的自我表現,它更多的是一種社會本位的責任、義務、文化和使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