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完善

時間:2022-12-21 04:42:00

導語: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完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承擔著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修養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針對現實中高校思政課的無力、低效等問題,如何激活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內在需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整合與優化現行的思政課教學內容無疑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是擺在廣大高校思政課教師面前的不容回避的重大課題。

一、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存在的不足

教學內容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信息紐帶,也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交流的信息實體。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精當直接關乎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當前思政課教學內容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脫離社會實際。當前思政課程內容不夠“活”,把理論當成了現成的結論、枯燥的條文,多概括少案例,重抽象輕形象,臃腫繁瑣而不夠簡練,宏大高遠又無感染力,給學生的印象是“假、大、空、死”,因而缺乏吸引力,更沒有說服力。另一方面教學內容不夠“近”,重理論輕實踐,原理相對滯后于實際生活,不夠貼近學生的個人實際和學生所關注的熱點、難點、疑點等社會問題,不能緊密聯系生動活潑的改革建設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忽視了變革中的新情況和新現象。這樣的教學內容如“隔山打槍,難辨虛實”,生活氣息當然無存,自然難以對學生產生親和力和針對性,無法使學生感同身受,取得實效。

2、內容大量重復?,F行思政課教學內容不夠新,重復較多。從縱向上看,與中學政治課內容重復,相當部分內容學生在中學階段已學習過,缺少新鮮感。如“概論”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構想、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內容,學生已經比較熟悉,特別是文科專業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從橫向上看,各門課程之間有交叉和重疊。比如,“概論”中的有關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與“基礎”中的相關內容重復;“原理”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展與“概論”中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有一定的交叉;“綱要”中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與“概論”中的部分內容則近乎完全重復。如此大量的重復,不考慮學生的實際基礎、學科專業、對教學內容不做任何取舍,難免會使學生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抵觸的情緒,最終導致教育失效。

二、高校想政課教學內容整合與優化的必要性

1、增強大學生對和諧社會構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大學生作為未來我國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對社會影響的程度在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各項事業的成敗。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全國各項工作都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一次調整,高等教育戰線自然也不例外,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擔負著培養、教育、鍛煉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其理論修養,塑造符合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求的大學生的特殊的使命,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優化就更為重要。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質量優劣對能否培養符合和諧社會構建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大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優化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培養大學生對和諧社會構建的認同感和自覺為之奮斗的決心、信心。

2、大學生與社會聯系的緊密性對思政課教學內容提出新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學已不再是象牙塔,思維活躍的大學生也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另類群體了。他們通過各種渠道與社會發生廣泛的聯系,關注社會的焦點、熱點問題,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但同時也給我們的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我們的教學內容要適應這種社會變化,根據這一變化及時做出調整。

3、大學生就業多樣化的現實給思政課教學內容提出新的挑戰。我國高校擴招,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由過去的“精英教育”發展到了“大眾教育”的階段。在“精英教育”年代,高校的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干部,大學生畢業后由國家分配工作。進入“大眾教育”階段后,再加上高等教育辦學形式的多層次性,大學生畢業后是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于是出現了就業多樣化的現實狀況。這給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簡單地按照傳統的統一內容、統一模式的教學已不適應新的發展趨勢,必須把理想的人才目標模式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有機結合起來,使高教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多樣化,以適應新時代對各類人才的新需求。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整合與優化的路徑選擇

1、整合與優化教學內容的基本思路。

一是以理論為線索進行整合。在全盤考慮的基礎上,精簡提煉出學生最應掌握的理論、方法,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最欠缺的方面,以理論為主線展開,理論聯系實際。這種方式保持了各門課程的基本框架,理論條理清晰,對于學生理論思維能力的培養大有益處。二是以問題為線索進行整合,針對大學生在不同的階段所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從各方面各層次甚至各學科展開分析和闡述,這對學生的幫助是最直接、最大的。在此過程中,不只局限于一門課程,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具有一般方法論意義的理論,做到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當然這對教師素質的提高及教師之間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整合與優化教學內容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一,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是思政課教學內容整合與優化的首要的根本的原則。思政課是我國大學特有的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科學知識傳授之中的特殊的教育形式,大學生培養模式和人才規格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但其精神支柱卻應該是同一的。因此,思政課體現了政治性和科學性的高度統一。教學內容要具有科學性,確保知識準確無誤,科學真實才有說服力。如果教學內容缺乏科學性,就無法用真理的力量去感召學生確立堅定的信仰,教育效果就等于零,甚至還會產生副作用。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弘揚主流意識形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是思政課教學功能得以發揮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把握正確政治方向的教學內容,則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能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也就無法實現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和高校的培養任務。教師應避免一味散布低俗、庸俗的內容,或是大談特談社會的消極面和陰暗面,以此來吸引學生,這是有悖于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的,對學生及社會都會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第二,貼近學生的實際。從思政課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許多大學生認為,思政課內容抽象、空洞,理論說教多,距離自己的實際生活遙遠,不易理解和把握。因此,思政課只有找準和學生思想實際、成長成才要求、全面素質提高的最佳結合點,才能使教學有的放矢,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2]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需要相適應。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整合必須從學生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和迫切需要解答的各種現實問題入手,正視學生的認知沖突,下大力氣研究學生的需要,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并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在論證某一理論問題時,盡量選取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情,將理論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幫其所需、解其所惑、排其所難,使學生產生共鳴,受到啟發和教育,認識到思政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與他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學有所用的,從而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二是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專業有機結合。思政課是高校公共基礎必修課,針對不同的專業特點,必須調整相應的內容,尤其是一些案例性的內容,切忌以不變應萬變、不著邊際地泛泛而談。三是教學內容要結合不同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高等教育發展具有多層次性,人才培養的目標有所不同,如應用型高校是著重為了發展應用型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相應地,思政課教學中應更多地注重實踐性教學,整合與優化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內容,突出實用性。

第三,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這是思政課教學內容整合與優化的又一原則,也是思政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提高實效性是教學內容整合的原則和最終目的,也是衡量和檢驗教學內容整合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教學內容整合的成敗與否,最終要看實際效果怎樣。實效性的衡量標準主要是看“是否進腦袋、是否得心、是否應手”。“是否進腦袋”是指從知識傳授的角度考量學生是否熟知、理解和掌握思政課的基本理論;“是否得心”是指從認同的角度看學生內心是否接受、贊同和擁護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理論修養是否得到提高;“是否應手”則從踐行的角度看學生是否學以致用、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指導實踐。只有從這些方面去衡量,教學內容的整合才能逐步取得更高的實效,才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和無窮的力量。

3、思政課教學內容整合與優化的具體措施。

其一,高校思政課教師協同分工,加強交流與互動,具備整體意識。目前在實施“05方案”的過程中,各高校使用的都是全國統編的教材。統編教材具有權威性、科學性和系統性,體現了普遍性要求,但很少兼顧到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和不同背景的大學生的特殊需求。在現有的課程體系和教材框架下,高校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配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教材為依據但又不能簡單照搬它的內容體系,學會從“教教材”轉變到“用教材教”。首先,教師要統一思想認識,具有全局觀念。除了自己所講授的一兩門課程外,也要熟悉和研究其它幾門課程的教材內容。其次,教師之間應該互相溝通、研討,加強不同教研室之間的聯系,從整體上考慮各門課程的銜接問題和交叉重復問題,確定不同課程教學內容的取舍承接、講授角度和教學方法,明確每門課程講授的重點和難點,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再次,采取集體備課的形式,召開每門課程主講教師備課會,討論和研究本門課程的重點、難點,講授方法。最后,在教輔音像資料的選擇和使用過程中,既要做到關聯性和共享性,又要注意銜接性與協同性,以免造成教學資源的重復與浪費,優化整體使用效果。

其二,理清思政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提煉教學內容?!?5方案”將高校思政課程設置為4門必修課,即原理、概論、綱要、基礎?!霸怼闭n的切入角度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原理,著重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幫助學生從整體上弄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容和精神實質?!案耪摗闭n的切入角度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理論成果,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熬V要”課的切入角度是歷史史料和歷史知識,旨在開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歷史教育,幫助大學生理解我國選擇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歷史背景及其必然性?!盎A”課的切入角度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旨在開展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梢?,這四門課程之間蘊含著一種緊密的內在邏輯演繹關系,形成了空間上的并存與序列。即:理論原理——理論發展——理論歷史——理論運用。[3]由于追求各自理論體系的完備性和內容的系統性,4門課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橫向交叉與重疊。對于四門課程邏輯關系的準確把握,有利于提煉教學內容,避免四門課程在某些知識點上的重復。如“綱要”可以著重講述前80年的歷史(1919年以前),“概論”則側重闡述后80年(1919年之后)的發展,“原理”重點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可以略講。只有每門課程選擇了各自的講授重點、授課角度和方法,學生聽起來才不會有重復厭倦的感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三,抓住每節課的講授重點,以點帶面,理論聯系實際。在把握本門課程理論體系的前提下,既尊重理論的邏輯結構,又不受理論體系的束縛,打破章、節、目的界限,找準每節課的理論主線,以主線為基礎,適當向外延伸,與重點密切相關的內容講深講透,并與時俱進,補充理論前沿的最新成果,使理論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為學生所信服和接受。同時,要聯系實際充實教學內容,及時了解、研究大學生關注的時尚前沿、發展動態和焦點熱點,努力使教學內容貼近當今國際和國內形勢的新變化,貼近青年學生生活實際的新變化,達到有的放矢的教學效果。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授課教師不僅可以把所講授的抽象內容具體化、直觀內容形象化、淺顯內容深入化,而且突出了時代特點,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科學性和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