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和諧發展論文
時間:2022-07-25 05:12:00
導語:教師教育和諧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我國的教師教育在市場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教育過度問題,其成因以及所引發的教育問題影響了教師教育機構及其運作機制的發展,只有立足于我國教師教育的實際,建構有效的防范機制,才能實現教師教育的和諧發展。
美國教育經濟學家萊文教授認為屬于下列三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都應稱作“教育過度”:相對于歷史上的較高受教育水平者,現在受相同教育水平的經濟地位下降了;受教育者未能實現其對事業的期望;工作人員掌握的技能超過了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崗位的需要?!@種考量不僅考慮了社會層面上的教育供求,還考慮了受教育者個體的感受。根據萊文教授判斷教育過度的標準,可以看到,近幾年,我國的教師教育產生了“教育過度”危機,其癥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缺乏專業安全感,對自己的前途迷茫,專業學習缺乏信心,專業素質缺失;二是基層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困惑,其專業能力不能適應13新月異的教育變革,缺乏自信心,有強烈的失落感;三是教師教育機構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教育機構完全受制于市場,缺乏市場競爭力;四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教師教育的干預,缺乏應有的力度,導致教師教育市場無序。
一、“教育過度”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師教育過度現象的出現,除因為教師教育內部體制的問題,以及在目前教師教育市場還未成熟的情況下,教育宏觀調控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之外,還有其它一些方面的原因,具體而言:
教師教育管理機制不夠健全。我國教師教育長期以來實行的是政府主導的“行政定向、封閉運行”體制。這種體制對我國教師教育的發展與進步雖然做出了重大貢獻,但這只是與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當我國的經濟體制轉換為市場經濟體制之后,這種教師教育體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隨著現代教師教育的發展,教師教育的辦學機制也逐步趨向開放化,但這是一種割裂式管理體制:首先,教師教育的職前與職后之間產生了割裂。師范院校只關注師范生的學習和能力培養,卻忽視了職后教育的需要;教育內容主要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實踐指導。其次,院校各自為陣,其教師教育的標準參差不齊。教育機構之間在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上沒有一個系統的觀念,本位主義思想嚴重,專業設置重復,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各院校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畢業生質量良莠不齊;教師教育的入門條件過于簡單,未作一定的人職教育期限和實踐期限要求。第三,由于現代教師教育的市場化發展以及綜合院校對師范院校的沖擊,使得師范院校處境尷尬,能否保持傳統的教師培養模式,是走綜合化發展道路,重視師范生的學科結構,還是突出教師專業的教育特性?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究。對此,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的教師教育管理體制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必須根據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建立與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相適應的漸進式的教師教育管理體制。
教師教育法制環境不佳。在一些發達國家,關于教師教育的法律法規已經形成了比較規范的體系,這對我國的教師教育發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在這方面,171前我們還存在一些缺欠:首先,有關教師教育的規定僅是在一些法規中有一些條文性的規定,主要依賴于行業的指導性文件,對于教師教育沒有形成剛性的規范文件,缺乏應有的管理力度和約束機制。其次,對于教師入職要求和考核標準以及教師繼續教育沒有一定的法律依據,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也只是制定適合本地區的標準,沒有硬性、統一的標準,對教師資格管理不夠嚴肅,隨意性較大。第三,教師教育的相關法規、條例仍然不明確、不全面、不系統。_3教師教育法律規章的建立是推進教師教育進程的重要保障,有了法律依據,可以根據目前的教師教育發展的需要和專業建設,制定規范、可行的教師教育標準。
教師教育在教育市場中不能正確定位。隨著教師教育的發展,師資市場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型。首先,辦學機構的辦學層次不斷提升,然而質量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大批師范生的學歷提高了,而實際專業水平在下降,導致畢業生在就業時不能正確定位,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其次,對于教師教育的內容選擇完全依賴于市場對教師教育的引導,雖然強調了教師教育的實用性,但卻忽視了教師教育內容內在的系統性。第三,市場分析缺乏前瞻性。由于教師教育專業的設置是依據于教育市場的需要,有時會因為市場的錯誤導向使得教育專業在設置上產生一定的錯覺,教師教育機構不能對教師市場進行有效的教育分析,對教師教育的專業設置以及招生規模不能進行科學調研,致使市場和實際相脫節。
一線教師的專業素質缺失。在職教師的知識結構老化,教師繼續教育流于形式,教師評價缺乏力度和導向機制。首先,教師相對過剩。教師數量的過剩與教師質量的下降一直困擾著教師的專業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因不能適應教育的需要而退出課堂。其次,在教師繼續教育的過程中,忽視教師的實際狀況,過分依賴固定的教材、理念,不僅與教師的日常教育生活相脫節,還與教師們的豐富的個體實踐與個人需要相悖。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一是中小學教師無暇顧及新的教育信息,他們把自己的學習時間、精力主要投放在繁瑣的教學工作上,導致教師成了教學的機器,繼續教育則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二是教師教育的信息渠道不暢,部分中小學校對教師繼續教育漠不關心,同時,教研部門與一線教師之間缺乏應有的教育聯系機制。
教師教育主體受市場經濟利益驅動。教師教育的日趨規?;l展的社會因素是由于受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導致的。首先,綜合性院校參與教師教育的直接動因就是受辦學的經濟利益驅動。相對于其他的專業設置,教師教育專業投入小,風險低,同樣產生高經濟效益;擴大招生也受經濟利益的影響,對于院校來說,生源就意味著經濟效益,甚至有的學生以贊助的方式給學校提供辦學資金來彌補考分的差距,學校從經濟上得到了好處,但這樣的學生無論是在專業知識還是在教育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缺失。其次,教師教育的個人高收益率導致個人對教師教育的需求過于旺盛,這是教師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又一重要原因。對于教育投資,其個人收益率的大小取決于個人因教育而發生的所有成本(顯性的直接成本和隱性的機會成本)與未來預期收益的貼現值(未來預期收益在與現在支出的成本進行比較時,要進行貼現)的比例。對于目前相當一部分報考教師教育專業的考生來說,由于文化成績不理想,上師范專業既享受到教師教育的優惠條件,又能夠獲得到與其他大學學生一樣的身份。教師教育中個人投資的高收益而低成本,教師的社會地位、成就感和良好的工作環境等,就構成了個人投資教師教育的社會及心理驅動。
二、預防教師“教育過度”的基本策略
盡管在我國教師教育領域中存在著教育過度的現象,但并不能因此就得出應該限制教師教育發展規模的結論。因為這種教育過度并不是教師總量上的過度,而是因結構不均衡造成的過度,具體表現在教師教育的投資結構、層次結構、院校布局、區域結構、學科結構等方面。因此,只有從我國教師教育的實際出發,建構科學的教師教育發展模式,才是其發展的唯一途徑。
創新教師教育體系。教師教育體系的創新是針對傳統的師范教育模式提出的相對概念,主要指建立一個面向市場、面向終身教育發展的教師教育體系。這一體系是以師范教育為基礎,綜合性教育與專業化培訓相結合的、適應時代專業化人才培養要求的教師教育。首先,突出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對于從事基礎教育的師范生來說,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是其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但不可忽視教師專業的特殊性,即專業實踐性,必須根據教師教育培養的基本要求,把職業素養的培養提到一定的高度,關注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其次,終身教育體系應考慮從教者的職業發展要求,建構大教師教育的概念,將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和各行各業的教育培訓者納入到教師專業化建設的目標體系中來,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化社會的建設,培養和培訓各方面的專業化師資,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狹隘的學歷化的師范教育領域。第三,鼓勵教師教育機構的個性化發展。不同層次、不同區域的教師教育機構所顯現出來的辦學目標、方向,以及服務對象都有著一定的差異性。而且在師范院校與綜合院校之間,無論在辦學的方向上,還是資源上,也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橫向上要強化同等層次學校辦學目標的個性化發展,在縱向上必須強化連續性和遞增性,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進行聯合辦學,如實行本、碩連讀學制,調整教育碩士的招生考試制度等,根據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進行合理的資源整合。
優化教師教育的資源配置。教師教育資源的科學配置是推進教師教育的有效途徑。首先,有條件的綜合性院校等教育機構應參與教師教育工作,以推進開放而規范的教師教育體系的逐步形成。因為,綜合院校的辦學資源在學科建設上更趨于規范化、科學化,無論在學術研究的深度、廣度上,都有自己的優勢,這對于教師教育的專業設置是非常有益的,鼓勵這些具備師資培養條件的院校參與到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工作中,則有利于教師專業知識的拓展。其次,學科建設是教師教育資源的關鍵因素。學科建設必須突出教師教育的專業性,在教師教育模式中,將學科知識和教育知識有機融為一體,把學生培養成為既是學科方面的專家,又是教育方面的專家。在學科知識的建設上,與綜合院校接軌,實行寬口徑、厚基礎、精學科的建設模式,根據基礎教育發展的狀況,推進學科建設的發展,使其更趨于合理化、科學化。第三,注重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的一體化建設。師范院校要把教師職后培訓工作和師范生的教學工作放在同等的地位,這有利于在師資、設備、圖書、場地、科研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統一調度。在工作環境與協調聯動上有效融合,扭轉目前二者相互脫離、相互封閉、各成體系的狀況。第四,加強職業需求預測,引導學生正確進行教育投資。自1997年,我國高等學校實行“招生并軌”、學生實現繳費上學以來,盡管教師教育能帶來非貨幣性的滿足,但個人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未來預期收益相比,仍會成為個人選擇是否當教師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引導個人正確地進行教育投資,降低個人教育投資的風險。
政府應加大對教師教育的管理?!罢侵黧w,政策是關鍵”,政府不應將教師教育完全推向市場,過度關注市場對教育的調節功能。因為市場不完全適合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包括教師教育。所以,政府要通過法律的、行政的和經濟的手段,對教師教育的改革進行宏觀的管理予以正確的導向和強有力的支持。首先,對教師教育的管理不是直接干預,而要加強正確的輿論宣傳,提高教師職業的社會吸引力,吸引非教師系統力量的介人,打破單一的教師教育體系。政府還應解決那些教師教育機構因自身沒有辦法解決而嚴重制約其運行和發展的外部環境,采取有力的調控手段,求得教師教育的綜合平衡,如基層學校對教師人才供求的總量平衡、優化教師結構、教師教育規模與可能提供的辦學條件之間的平衡、教師教育生源的供需平衡等。其次,在物質條件上不斷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務。教師教育工作應該是社會的公共事業,直接對地方的基礎教育負責。因此政府必須從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落實教師教育經費,形成良性的教師培訓成本補償機制和投入機制,特別要針對農村教師的實際,送培訓到基層,為農村教師質量的提高直接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和幫助。第三,加強制度建設。教師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對教師教育的要求也與日俱增。目前,我國在教師資格認定和繼續教育的環節上還處于一種人為管理的狀態。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和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同時隨著現代教師教育的開放化發展,必須規范教師的人職考核制度,這一點可以借鑒英國實行的一種“教育助理”制度。強化教育見、實習期間的考核,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制定一套詳細而且更為規范的標準,推動教師專業化的良性發展。第四,縮小教師教育的差距。教師教育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在地域差異和層次的差異上。在地域差異上主要表現在教師教育資源以及教育質量上有著明顯的距離。在辦學層次上,由于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教育體制的過渡,不但要在層次上提高,更要關注教學模式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建構有效的教師教育評估監督機制。教師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的教育評價,這有利于教師教育系統內部自省,推進教師教育的良性發展。首先,應建立認定教師教育機構資格機制。教師教育機構資格認定是規范教師教育機構的辦學、確保質量的基本保證,認證標準應包括辦學條件、課程計劃、師資隊伍、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在教師教育機構資質認證標準的基礎上,構建教師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并定期對教師教育機構的教育質量實施評價,只有達到標準的辦學機構,才準許開展教師教育工作,未達到標準的機構,要加以改進,通過認定后才能從事教師教育工作;國家應成立專門的教師教育認定機構作為全國教師、教育行政人員和學校其他專業人員的鑒定機構。第三,完善教師評價制度。目前對教師實施的發展性評價,克服了獎懲性評價的功利性,倡導的是一種人文關懷。但這種評價機制對于教師個體沒有約束力,完全依賴于教師個體的素質,從評價機制建設監督的角度來看,這種機制是不夠完善的。因此,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模式,在內涵上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在機制上對教師職業行為進行科學的評估,提高教師評價的實效,從而完善教師教育的評價機制。
總之,教師教育在新的市場條件下所形成的教育過度現象會表現得更為復雜,而且這種現象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因此,我們必須要堅持可持續化發展的戰略,統一協調開放化的教育資源,為教師教育的科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 上一篇:工科課堂教學論文
- 下一篇:鎮機關創先爭優活動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