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隱性課程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2 11:27:00
導語:學校隱性課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隱性課程學校教育身心發展
[論文摘要]研究潛在課程的本質及其特點對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推進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完善我國的課程理論體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擴大課程研究的視野,完善我國的課程體系
潛在課程是一個與顯性課程有密切關系又相對獨立的領域,其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潛在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在某些方面比顯性課程更加具有影響力,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課程研究領域,盡管它對學生產生的影響的效果在短期內尚無法精確測量和評估。對潛在課程的深入研究必將擴大我們的課程研究視野,豐富和發展我們的課程理論體系,更加全面地、深入地認識課程這一概念。
2.順應時代的發展,豐富課程研究的內容
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以及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現代化的人才,不僅要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合作等能力,而隱性課程在這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起著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勢的發展促使我們必須重視潛在課程,加強對潛在課程的深入、全面的研究,這將進一步豐富我國課程研究的內容,同時還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3.利于重視學習過程,加強學校環境的建設
顯性課程的實施較偏重于教科書,偏重于對知識的“灌輸”,偏重于對學生的“訓練”。僅僅靠這種單向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學生很難實現個性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潛在課程的重要特點就是在學生學習、生活過程中利用學生的無意識心理逐漸使學生受到環境的熏陶,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對隱性課程的本質和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將使人們認識其重要性和作用,進而使我們更加重視環境以及學習過程的重要性。
4.有助于人們課程觀念的現代化
對潛在課程的認識、研究和宣傳,能夠促進人們對學校課程的科學理解以及對學校教育各種現象的深入理解,能夠促進人們教育觀念的現代化和教育思維模式的科學化,有利于全面貫徹我國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二、隱性課程的含義及特點
1.隱性課程的含義
關于隱性課程的含義,有多種表述方式。盡管人們對隱性課程的看法不盡相同,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也并非易事,但其中的共同點還是非常明顯的,即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在學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精神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的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等,是學校課程表上看不到的課程。隱性課程是非正式的課程,具有隱含性,泛指在學校教育中沒有被列入課程表,但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切學校文化要素的統稱,是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2.隱性課程的特點
(1)廣泛性。隱性課程泛指除顯性課程之外的所有學校文化因素的總和。它涉及到學校建筑的樣式及色調、各項規章制度、各種人際關系(包括領導與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團體及其亞團體、環境衛生甚至學校的一草一木等因素。
(2)潛在性。隱性課程主要是以間接的、潛在的等不明顯的方式,通過學生無意識的心理反應機制來對學生產生影響。這些潛在的課程因素整天與學生相伴,在學生看來似乎是“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一般情況下,學生也很難意識到隱性課程對他們的實際影響,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感。
(3)持久性。隱性課程多是通過心理的無意識層面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正因為這些影響是在學生幾乎處于無意識的狀態下產生的,學生對這種影響就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學生從情感上接受了這些影響,所以這些影響一旦產生就會持久地發揮作用,難以消除。(3)難量化性。隱性課程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多是精神方面的,屬于非理性的,例如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心理適應能力等,這些都是難以量化的,所以我們對隱性課程的影響結果往往采用定性分析。
三、隱性課程的分類及其關系
1.有意識安排的潛在課程
指學校有意識安排的具有一定隱蔽性的用以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要素,這些教育要素體現著教育者或學校的意圖。如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校園中某些特殊的布局、各種學生組織及其活動等均屬于此類潛在課程。此類潛在課程的目的性是明顯的,這在潛在課程的第一層次即意識形態層面上表現最為明顯,可以從教材內容的選擇、組織甚至教學法的選擇上,說明學校是怎樣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授特定的社會觀、哲學觀、政治觀、價值觀等。另外,此類潛在課程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可預見性。
2.自發形成的潛在課程
泛指除學校有意識地設置的潛在課程外的在學生生活中自發形成的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教育要素的總和。這類潛在課程并不一定體現學校或教育者的意志,它對學生影響的結果或許與學校的教育目標相一致,或許不一致,甚至相反。從這個角度講,潛在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此類潛在課程的明顯例子就是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各種小團體。這類團體主要是以共同的愛好、興趣等為基礎產生的,成員之間的關系比正式團體成員之間的關系更密切,所以具有更強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對于這類潛在課程,需要注意的就是盡量使其目標與學校的教育目標相一致。
3.以上二者之間的關系
以上兩類潛在課程之間的關系并非對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轉換的。前者具有明顯的價值導向和國家意志,對后者具有導向作用,會影響后者。當自發的潛在課程的目標與有意識的潛在課程的目標一致的時候,二者實際上就成為一體。在一定條件下,自發的潛在課程會轉化為有意識的潛在課程。
四、潛在課程與顯性課程的關系
1.并存關系。潛在課程與顯性課程之間并非隸屬關系,而是各有自己獨特的內容、呈現方式、設計模式以及學習的機理等,是兩種獨立的課程形態,是兩個不同的學術研究領域。
2.相互轉換關系。潛在課程與顯性課程之間是一種動態的辨證關系。也就是說,潛在課程并非永遠是潛在的,而顯性課程也并非總是明顯的計劃性,二者之間是可以互相轉換的。為了新的社會需要,為了更新教育內容,可能把舊的教育內容下放到生活當中,使其成為潛在課程來影響學生。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設計或組織,使潛在課程轉換為顯性課程。
3.互補關系。一個和諧、健康發展的學生既需要顯性課程來使他們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還需要潛在課程對他們的滋潤。如果只把學生局限于那些看得見的課程,僅學習有限的學科,那就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所以,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必須使潛在課程和顯性課程緊密聯系,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從而使學校教育獲得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馬云鵬.課程與教學論.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2]馮海倫,李宏龍.隱性課程發揮作用的心理學方式[J].教育探索,2006,(12).
[3]傅建明.“隱性課程”辨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0,(8).
[4]莊可.隱性課程理論研究及其對教育改革的啟示[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
- 上一篇:教育的傳統與革新研究論文
- 下一篇:教師勞動的基本特點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