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高師聲樂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9 03:15:00

導語:獨家原創:高師聲樂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高師聲樂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作為專業必修課之一的聲樂課,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師聲樂教學的對象主要是未來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與音樂院校培養的音樂表演方面的專門人才有著不同之處,前者主要是上講臺,后者主要是上舞臺。因此,高師的聲樂教學過程必須具有師范教育的性質,即教師竟要教“聲樂”,也要教“聲樂”,也要教“聲樂教學”。可以說,這是高師聲樂教學的重要特征,但是長期以來,師范院校的聲樂教學基本上沿襲了音樂院校“一對一”的聲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也向音樂院校看齊,很多老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往往存在著重技術輕藝術,重比賽拿獎輕基本藝術實踐、重視少數條件好的學生忽視條件一般和差的學生、重個別大曲忽視系統積累等現象。這些都違背了高師聲樂教學的師范性質。因此,進入了高師聲樂教學的誤區。所以,高師聲樂教學應抓住四條主線展開。

關鍵字:高師;聲樂;教學

一、聲樂技術素質

聲樂技術素質教育是高師聲樂教育的重要環節,這個環節要切實解決駕馭聲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持下的歌聲品質、聲區連貫統一、聲區擴展以及音樂句法、旋律美、節奏美等認知與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須符合學習者自身個性發掘、培養進程的需要。實踐證明,培養聲樂技術素質的基本原則為:合理的思路、明確的步驟、循序漸進和博中求精。

對于聲樂,有句古訓:“歌詞為先、節奏次之、聲音居末。”這古老的意大利美聲原則,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脫離了上述原則都會出現問題,尤其對初學者或聲音困惑者來說,會從一種不平衡到另一種不平衡,從一種痛苦到另一種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聲樂演唱是對音樂技術、歌唱心理、作品駕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藝術形式,是整體素質的結晶。如果聲樂教師只強調聲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會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關系的沖突,引起整體形象扭曲,并直接反映在聲樂演唱上。所以聲樂教師的責任是將各種因素滲透到聲樂教學中。沈湘教授“頭(頭腦——理性)、心(感情)、身(發聲器官)三者統一的聲樂平衡理論”的研究和應用便是觸及音樂真諦的科學捷徑。比如,聲樂技術全方位整體調整涉及最簡單的音樂、生理、心理、美學等知識以及它們對基本技能的幫助,也涉及呼吸與聲音共鳴、真聲與假聲、感覺與聽覺的辯證關系。

歌唱是實踐的藝術,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發性,模仿性。人們接觸聲樂藝術的渠道非常廣泛,大體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沒有歌唱知識,憑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齊,是藝術不成熟的表現。任何完整的藝術形式都是結果,教育則要研究其過程和教學順序、基本內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實踐中培養學生初學聲樂對聲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確感知:(1)心態的培養:從容、解放;(2)感受力的培養:自然、協調;(3)音樂聽力的培養:樂音的品質,精確、美好;(4)感覺、聽覺、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識等。在實踐中逐步獲取歌唱的良好體驗。

聲樂文獻具有聲音訓練功能,又是情商啟蒙、審美教育、文化傳遞的使者。聲樂文獻的學習內容包括:作品的分析、處理、表現、駕馭、積累、文學素養、難度識別、新曲目開發等。音樂學院的聲樂教學有鋼琴伴奏作為藝術指導,師范院校則將聲音與藝術的教學集于聲樂教師一身。如,美國朱利亞音樂學院教授伊麗莎白,在中央樂團講學的初始階段,采用若干不同風格的短小精品使學員們感知音樂,捕捉到音樂語匯、音樂形象。她啟發學員們將音樂與感情相統一,投入到理解、表現和再創造中,開啟音樂表現的空間。這便是素質教育、審美教育、情商啟蒙教育的捷徑,它尤其適用于基礎音樂教育。

二、聲樂綜合素質

聲樂綜合素質是多方面的,“學習聲樂者還要懂一點生理學、物理學、音響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否則,一旦違反了科學原理,指導無方或使用不當,同樣會損壞樂器,還可導致‘倒嗓’,成了學習者的終身遺憾。”①另外,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的歌唱對學生素質的影響是全方位和多側面的,教師需要具有廣博的知識、較全面的文化修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把聲樂作為音樂入門的效能釋放出來。鑒于高師聲樂教學條件的局限,僅以小課、中課完成全部聲樂學科素質教育的任務是不現實的。因此,可通過開設《聲樂公修課》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課同步、多維的教學模式。小課側重聲樂技術素質,中課側重歌唱教學素質,大課強調聲樂綜合素質,理順和完善聲樂教育學科的知識結構。

欣賞大量聲樂作品是提高音樂素質的捷徑,公修課可以擴大學生欣賞的曲目品種和數量,并注重師范聲樂教學的實用性,可以采用理論學習和作品分析、范唱、文獻音像欣賞相結合的方法。公修課以中外聲樂發展史為主線,以不同風格的大量聲樂作品為基本教學內容,以藝術性、科學性、廣博性、實用性、系統性為宗旨。

教學內容順次安排為:

(一)西洋聲樂史和各時期歌劇、藝術歌曲,世界聲樂基本狀況和各國民歌。

(二)中國聲樂史及不同題材的文獻、戲曲、曲藝、傳統的民歌和藝術歌曲。

(三)兒童基本的歌唱知識,青少年兒童歌曲的類型和范圍,嗓音的生理結構和兒童嗓音的保護。世界著名兒童歌曲經典賞析,小合唱、大合唱的組織,實用中小學音樂音樂課歌唱法的要點等。

(四)為了突出聲樂教材的素質教育作用,從文獻廣度、深度和詮釋方面勾勒出一定的等級和范圍,不搞統一模式,使學生弄懂個性與規范相統一的選材順序和規律。

(五)聲樂生理學、物理學、音響學。

通過音樂文獻的大量儲備,欣賞名家名演、音樂知識的補充,能夠提升學生在小課、中課中對聲樂的感知,提高學生的悟性、欣賞能力、音樂聽力、自學能力,使學生聲樂技能與素質均衡地發展,培養學生成為具備技術、修養、文化、教學等綜合素質的音樂師資。

三、歌唱教學素質

歌唱教學素質的提高來自兩方面:一方面,從信息論角度去看,教學內容是教學信息,學生在接受并加工處理聲樂與聲樂教學信息的過程中,獲得或發展了聲樂技能,而學生加工處理這些信息的結果,則是獲取了聲樂理論知識與聲樂教學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觀摩聲樂課則是培養歌唱教學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聲樂教師在上課時,可安排不同素質、不同程度學生搭配的教學模式。其目的有三個:變換方式強化技能實踐能力和理性認識;為當教師積累文獻;逐漸認識本課程教學法。

具體做法如下:

(一)安排不同聲部、不同程度、不同問題的學生上課。教師講述技術范圍中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學生在觀摩教師的教學過程中,了解不同聲部的個性與共性,觸類旁通。

(二)安排小組集體發聲訓練。按聲部做集體發聲訓練,從共性規律中指明發聲技法的步驟、方法,使學生獲得自信,并激發學生歌唱激情。

(三)安排齊唱、重唱、合唱練習。通過齊唱、重唱、合唱練習,不僅擴大了學生的聲樂演唱形式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藝術品位,而且使學生學會如何指導齊唱、重唱、合唱。

(四)培養學生歌唱教學的實戰能力。小組課中,指導高年級的學生給低年級的學生上課,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培養了學生對聲樂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指導一定的演唱活動。“應該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讓他們經常到不同的場所去實踐。

四、歌唱思想素質

聲樂藝術是音樂與文學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和文學語言的關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學語言的幫助,聲樂具有思想的細膩性和感情的確定性等特點,最能直接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因此,高師聲樂這門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高師聲樂教學中實施思想素質教育的意義,就在于這一過程使高師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完美,從而使高師學生的身心能夠得到和諧的發展,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自身得到美化。同時,以“美”引善,提高高師學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啟真,增強高師學生的綜合能力;以“美”怡情,增進高師學生的身心健康。

聲樂演唱既要唱情,又要唱聲,聲情并茂、感情真摯,達到再現藝術的真實,才能感人肺腹、動人心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第一部音樂典籍《樂記》就已經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的看法。波蘭音樂學家卓菲亞•麗莎認為:“音樂的內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喚起這些感情的那些現象本身。”③俄國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也曾說:“音樂是人類感情的速記。”高師聲樂教學由于其自身的教學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審美價值,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內容以通俗易懂、潛移默化的形式傳遞給高師學生,這是向高師學生進行思想素質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動,也最易被其接受的形式。高師聲樂教師應該根據高師聲樂教學大綱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深入挖掘高師聲樂教材中的思想內容,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審美教育中,融入到聲樂藝術的學習中去。

高師聲樂教學在遵循聲樂這門課程本身的教學規律的同時,也應遵循師范教育的一般特點和過程,體現雙重性。其教學應針對學生實際,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知識結構作出合理構思,以技術小課、小組課、公修大課相配合的基本教學模式,創造同步、多維的素質教學空間,構建高師聲樂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形成系統的聲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