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人才工作管理實施強校方案
時間:2022-05-03 05:33:00
導語:創新人才工作管理實施強校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從思想認識、人本理念、創新機制等方面闡述了東華大學以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帶動整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人才隊伍的協調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思路、舉措和效果。
努力創新人才工作機制,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樹立“人才是興校之本,強校之源”的觀點,堅持“引進、培養、使用”并重原則,以“抓引進培養、重結構優化、創用人機制、嚴崗位管理、建和諧環境”為目標,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科帶頭人的引進和培養為重點,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優化、富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教師隊伍。營造“事業發展人,政策激勵人,環境吸引人,感情留住人”的良好氛圍,為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等學科協調發展,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關鍵詞創新機制人才強校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學校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把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到學校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人才隊伍建設是學校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主體工程,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重點工程。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加強領導。各級領導把人才工作擺在首位,提倡愛才之心、識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藝。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一項“一把手工程”,學校和院(部)黨政一把手負有重要的領導責任,投入主要精力,親自抓好這項事關學校發展的全局性工作。
學校成立了由黨委書記薛有義同志、校長徐明稚同志任組長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與決策學校人才工作的規劃、部署和建設問題。并成立由學科辦、人事處、科研處、研究生部、教務處等五個職能部門聯合組成的學科工作小組,其主要職能是以學科建設為導向,以人才建設為核心,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研究制定我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發展戰略和規劃、促進人才隊伍建設的有關政策、重大人才計劃項目的實施,做好指導、統籌和協調工作。同時還要求各部門各司其職,各院系密切配合,校院兩級共同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學校以政策和服務為主,學院成為人才引進的主體,完善人才工作組織網絡和日常工作運作機制,提高師資隊伍建設的組織化程度。學校定期召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會議,總結成績,交流經驗,研究解決有關問題,不斷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全校各單位提高認識,制定規劃,明確目標和任務,落實配套措施,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扎實推進,取得成效。
二、明確目標,開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近年來,學校加大隊伍建設的投入,根據自身的發展目標、定位,從人才引進、培養、考核、分配等環節入手,轉變觀念,創新機制,推進隊伍建設,并取得了顯著實效。
“十五”期間,學校高度重視學術大師的引進,并取得顯著成績。共引進中科院、工程院院士6名(含雙聘)。目前,學校教師中兩院院士達到7名,分別領軍紡織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紡織科學與工程、纖維材料加工工程、機械加工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和生物學。不僅使我校特色學科、優勢學科的整個學科鏈上都有了學術大師,而且新建學科——生物學科也有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領軍,引領學科建設的方向。
學校十分重視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的引進與培養,創新團隊的培育和建設,措施到位并落到實處。“十五”期間,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實現零的突破,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領銜的創新團隊實現零的突破。如紡織化學是我校具有較好基礎的應用學科,為了孕育國家創新團隊,學校加強基礎學科對紡織應用化學的支撐和結合,加強學科交叉,從中科院引進從事化學的學科帶頭人卿鳳翎教授,從美國北卡州立大學引進邱夷平博士,從英國Strathclyde大學引進朱利民博士,分別充實到正在孕育的創新團隊。卿鳳翎教授次年申報成功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成為創新團隊學科帶頭人。創新團隊成員齊心協力,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積累,2005年以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領銜的創新團隊獲教育部評審通過,實現了我校在教育部創新團隊零的突破。
學校一貫重視急需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十五”期間,引進的校特聘教授(8位)、教授(62位)等都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中有的擔當學科帶頭人,帶領團隊趕超學科前沿;有的擔任部門領導,團結大家,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如孫明貴、曹奇英、查劉生教授等;有的刻苦鉆研、努力為國家的社會進步和經濟建設作貢獻,如高長春、孫以澤、王宏志、莫秀梅教授等;有的開拓創新、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并取得實質性進展,如邱夷平、朱利民、胡紅等。他們正在為推動我校學科建設和提升教學科研水平發揮著很好的作用。又如,近幾年申報成功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中,有50%的項目由引進人才取得。
三、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加強教師隊伍的制度化建設
1.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實行教師聘任制。
根據國家中組部、人事部、教育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及上海市有關實行人員聘用制度的文件精神,學校黨政領導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及時提出工作目標和任務,要求職能部門認真做好深入細致的調查工作,提出切合學校實際的人員聘用實施辦法,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學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一個有利于人才引進和培養的良好環境、機制和氛圍,促進學校學科建設、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1)建立與規范聘用合同。
根據“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聘約管理”的原則,實行教師聘任制。學校明確要求學院、機關、業務部門分別成立招聘領導小組,對每一位招聘進校人員必須經過集體討論,對上教師崗位的人員,還必須進行試講,最后由招聘小組集體討論決定錄用人選。學校對每一位通過公開招聘錄用的碩士、博士畢業生根據國家統一制定的合同文本簽訂聘用合同,實行新人新辦法,明確規定學校和聘用者個人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真正做到了雙向選擇,明確責任,徹底打破“鐵飯碗”,形成人員能進能出的良性循環新機制。
(2)強化學院、機關、業務部門的崗位設置和崗位聘任。
學校通過調查研究,設立符合學校實際的各級各類崗位。并對各類崗位明確不同的聘任要求、崗位職責和工作目標。對全部上崗人員實行一年一聘,破除職務“終身制”,形成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勵機制。在聘任工作中嚴格要求實行“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做到政策透明,工作目標明確,獎勵措施到位,工作業績網上公示。在聘任過程中,關鍵崗位人選必須由自己申報、學院推薦,最后由校長辦公會議討論確定上崗人選。重要崗位和骨干崗位由學院根據本部門的目標和任務進行公開招聘,每位教師和輔助人員根據崗位任職條件和目標要求競聘上崗,由學院聘任領導小組集體討論,決定聘任結果,并進行公示。
2.自主創新用人機制,建立切合實際的用人體系,初步形成“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合同管理”的人才使用管理機制。
生物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實行全員聘任制和年薪制試點。組織形式采用PI(課題負責人)制。賦予課題負責人學術權、用人權和資源權,責權利有機結合,經短短一年的實踐,已初見成效。
試行人才派遣制。學校機關、業務部門使用碩士畢業生,一律采用人才派遣制;各學院使用博士畢業生,也可選擇人才派遣的用工方式,且提高待遇。
對外籍教師采用年薪制。責權利明晰,一年一簽。考核合格后再續聘。
3.進一步完善教師考核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嚴格崗位考核;注重學習交流,強調公開透明。
通過對歷年來考核工作的總結和分析,使學校各級領導充分認識到,考核這項工作應該加強,不能削弱;要建立更科學、更規范、更接近高校實際的考核體系來評價每一個教職員工在一年中所取得的成績、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其考核結果作為在下一年度崗位聘任中做到打破身份、崗位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據。
學校規范和完善教師考核制度。業務關鍵崗位人員的業績需在網上公示、在學院范圍內交流。學院提交評議結果。校部組織專家按照年初制定的崗位職責和任務嚴格考核,并將考核結果提交校黨委常委會討論審定。
重要崗位和骨干崗位以及其它崗位由各院部進行考核。
學院、機關、業務部門分別成立考核小組,根據校部規定,認真履行考核職責。對考核為優秀人員,在下一年度崗位聘任中,適當提高崗位津貼標準。對連續二年考核不合格人員堅決予以辭退。
4.深化校內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嚴格考核、合理評價、注重實績、鼓勵冒尖”的原則,完善和規范校內分配制度。
我校從2000年開展新一輪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來,建立以崗位績效工資為主、以貨幣化福利為輔的高校薪酬制度。崗位績效工資由崗位基礎工資、崗位津貼和績效工資組成。崗位績效工資既體現了基本保障,又起到了激勵作用,以實現激勵有效、競爭有序。經過“十五”的實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促進學科建設的發展,增加學校整體實力,特別是在轉變觀念,加強學院的管理職能,強化競爭激勵機制,加大對學校有貢獻的骨干的激勵力度,吸引和穩定優秀人才等方面發揮了明顯的作用。
5.健全獎勵和宣傳優秀教師的制度。大力宣傳和獎勵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教書育人、培養青年教師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
學校制定、完善并實施鼓勵教師冒尖的《東華大學教學、科研、學科、隊伍建設獎勵辦法》,每年約投入300多萬元用于獎勵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教書育人、培養青年教師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好的激勵機制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學校事業蓬勃發展。
四、以人為本,人才強校,開創學校工作新局面
1.“十五”期間,引進院士工作有突破。我校特色學科、優勢學科的整個學科鏈上都擁有學術大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實現零的突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實現零的突破;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領銜的國家教育部創新團隊實現零的突破。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取得顯著進步。專任教師隊伍穩步增長,2005年年底達1190人,比2001年初增長了65.3%。截至2006年8月31日,專任教師達到1240人。教師的學位結構、年齡結構、職務結構和學緣結構更加合理。
2.通過師資隊伍的有力建設,使特色學科實力增強,核心地位鞏固,具備沖擊世界一流的基礎。
“十五”期間,學校的優勢特色學科爭取到國家“211工程”、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經費支持。通過建設,特色學科的水平和層次有了跨越式的提高,在多方面實現學校辦學歷史上的突破。
(1)2002年,學校的國家級重點學科由2個增加到4個,紡織類的國家重點學科覆蓋整個大紡織鏈;2004年“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在由教育部組織的全國80個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同類學科第一。
(2)2003、2004年,紡織類三大檢索論文總數名列世界十所著名相關院校第一,2004年三大檢索論文中具有較高學術意義的SCI論文開始名列世界十所著名相關院校第一,標志學校的紡織學科在一些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3)2004年學校主辦了第83屆世界紡織大會。該大會第一次在中國大陸舉辦,更加提高了我校紡織學科的國際地位。
(4)特色學科2003、2004、2005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至2003年連續三年獲得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均獲得零的突破;
(5)2005年紡織學科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連續三年3篇博士學位論文分別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總之,學校的人才工作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以及上海科教興市主戰略的指引下,將以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帶動整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人才的協調發展;堅持事業發展與人才發展緊密結合。積極探索人才工作新機制,為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服務科技興國戰略和科教興市戰略,實現學校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開創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 上一篇:透析加強秘書人員的職業素養建設
- 下一篇:小議技術哲學研究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