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教育政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08 11:40:00
導語:師范教育政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中國現代師范教育源于鴉片戰爭之后,最早成立的師范教育機構當數盛宣懷創辦的上海南洋公學于1897年所設的師范院,而真正開啟高等師范教育的是1902年在京師大學堂所設的師范館。歷經了艱難歷程而形成的以各級各類正規師范教育為主體、多種教育機構參與的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多元化的我國師范教育體系,正負擔著世界最大規模基礎教育師資的培訓任務,僅1980年至今,已為中小學培養教師近700萬,接受學歷培訓教師500余萬,在師資培訓中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在教育科研上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中國師范教育基本是公立的,是國家政策的產物。因而,師范教育的成敗系于政策一身,政策是中國師范教育發展的關鍵。
一、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模式及師范教育的世紀走向
中國基礎教育規模巨大,學生近三億,教師逾千萬。走向新世紀,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模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稱“三大樂曲大協奏”:即從上學型轉向普及型,從普及型轉向精英人才型,從少數英才模式轉向普及型英才模式。現在,三種轉型同時存在,而且不同模式在相當長時間內交叉作用著,這就促使走向新世紀的中國師范教育呈現新的走向。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的復合因素的作用,如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和人員的多樣化流動,師范教育也相應進行了多種改革嘗試。1998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終于從政策上確認允許綜合性大學培養教師,中國師范教育自建國以來建立起來的單一定向型體系被打破,呈現出新的走向:
第一,由單一的師范院校定向培養轉向多類型院校培養,從正規院校培養轉向學校培養與社會培訓相結合,從學校培養轉向正規培養與國家認證相結合;
第二,從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分別實施到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再到職前培養與職后培養一體化。
這兩種變革使師范教育制度發生了重大轉變,前者使師范教育體制走向多元化,在體現國家對資格的要求的前提下,強化培養形式的開放與匯集多樣的優秀人才;后者使師范教育職能趨于一體化,使教師教育得到強有力的支持,國家則能集中財力和人力建設重點師范教育培訓中心,從而較好地提高教師培訓水平。多元化體制有利于吸取各方面力量辦好師范教育,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而職能的一體化則有利于重點投資,并強化培訓職能,提高師范教育水平,適應普及型英才教育對高水平的師資需要。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轉變師范院校只管職前教育,對在職教師現狀不能或過少參與的狀況,以及解決教育學院僅服務于教師在職進修,學科建設水準過低,教師教育后續力量不足等問題。
二、當前中國師范教育發展的政策問題
中國師范教育早期學習日本模式,以定向培養為主,爾后學習美國模式,注重多元的一體化模式,即多種院校培養師資,但堅持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一體化進行,不設專門的在職教師進修機構。建國后,我國向蘇聯學習,建立起定向型雙軌制的師范教育體系,即由專門師范教育機構定向培養教師,職前教育與在職教育雙軌并行、互不相通。
1.封閉的定向型培養模式的政策問題
50年來,定向型雙軌制師范教育受到政策的重大影響。一方面,這種體制保證了師資培養能按一定規格、一定計劃進行,即使在教師職業不受重視,很少人愿為人師的特殊情況下,也能通過定向的培養和封閉的管理體制保證相應的培養計劃得以實施;而且定向培養提供了較為系統的師范教育,畢業生對教師工作較熟悉,易于適應中小學的教育工作。但另一方面,定向的師范教育卻由于生源單一,特別是在教師工作不受重視的時期,報讀師范專業的生源既少又差,師范教育水平由此也大受影響。政策性的保護造成的封閉又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發展性問題。這種政策以計劃性、穩定性、保護性為出發點,在強制執行按計劃培養教師情況下,特別是以所謂保持師范教育和教師隊伍穩定性的旗號為由,通過提供相應的助學金,來框定教師從業不得改行,致使師范教育趨于單一性,只是為了培養教師,其余學術研究活動都被列為次要或輔助性,長久以往,導致師范教育機構的學術水準日益降低,師范性越強的機構,科研水準也相應越低。最典型的是當數教育學院或教師進修機構。
2.錯位的雙軌制政策問題
師范教育雙軌制是中國50年來最大的特點之一。半個世紀來,中國建立起完整的普通師范教育體系,即中等、專科、本科三級體系。1995年中國高等師范院校236所,其中專科76所,全部在校生由1980年的33.8萬人增加到58.3萬人;中等師范學校897所,在校生由1980年的48.2萬人增加到84.8萬人,從1980年到1997年已培養的新教師649萬人。1997年教師培訓系列的教育學院242所,在校學員21.4萬人,教師進修學校2142所,在校學員51.6萬人,從1980年到1997年已培訓在職中小學教師482萬人。現在40所高等師范學院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專業點700余個;14所高等師范院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專業點120余個。但是這種不關連的雙軌制,有明顯的錯位特征。對教師教育發展來說,職前培訓只是為從事教師生涯打下一個系統的基礎,對教師的整個人生生涯具有重要影響,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還應繼續學習更新更高水平的東西。因此,教師繼續教育必須是在比原先職前培訓機構更高的水平上開展的高級教育。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各級教師的職后培訓機構基本上都缺乏必要的學科建設,既無學位授權點,也缺乏較為完備的學術門類和學術梯隊,教育和教學水準與正規職前教育機構有重大差別,甚至出現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的學士要到小學從事教學工作,那就必須到區級進修學校聽某師范學校畢業的同齡人授課之怪事。這種錯位的政策,給中國教師教育帶來了許多困惑和問題。在教育部門的許多文件中,只是給教育學院下達培訓指標,而對這些機構的師資卻很少有明確的要求。南方某省級教育學院,至2000底教育系還沒有一名博士學位獲得者,獲得碩士學位的教師比例也很低,連學士學位授權點也沒有。而同一省的省級師范大學教育口(含心理學)已建立起完整的學科體系,一個一級學科授權點,另有兩個博士授權點,10個碩士授權點,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超過教師總數的2/3。但是教師繼續教育、中小學校長上崗培訓等都因政策規定由教育學院實施。
這種雙軌制政策的早期基本設想是,教師在大學本科已經把知識學好了,教育學院只須為他們傳授一些臨時的補充知識和技能。這也是蘇聯30年代雙軌制模式出籠時的基本思路。這種設想帶著某種想當然的成份,有很強的計劃經濟傾向,更本質的是,政策基礎是建立在農業經濟時代,知識進化緩慢的情況之下。隨著社會發展,這種早存在問題的教師教育政策,更加嚴重地阻礙著教師教育的進步,影響到中小學辦學水平提高。新世紀的到來,不僅知識更新加快,新知識層出不窮,一個本科生在校期間只是學習一般的基礎性知識,大量的高水平的知識,尤其是新知識主要在工作中、在繼續教育中學習和獲得,繼續教育已從補充性教育轉變為本科教育的繼續和提升。隨著80年代來的變革,一個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的知識壽命只有一年,現在中小學的一般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在5年間也被更新過半。只有提高繼續教育水平,才能真正滿足和提高教師教育水平。因此,中國師范教育政策應當有重大調整。
三、中國師范教育發展的政策定位
中國師范教育未來的政策走向應當是有利于網羅各方英才,建立起一支素質高、專業性強的教師隊伍,使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1.建構開放多元型一體化的教師教育體系
80年代來,教師管理逐步走出封閉模式,一是教師來源多元化,吸收自學考試畢業生及其他院校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二是教師可以流向其他行業。政策實施的進程是緩慢的,但對師范教育發展起了重大影響,以往擔心教師的轉行會引起人才流失而不可收拾,但事實是流動使教師隊伍活了起來,不僅人沒有跑光,相反流動起了篩選、重組和聚匯人才的作用。實踐證明,運用市場機制,推行開放、多元的教師教育體制是一個重要的政策要點。1998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允許綜合大學建立教育學院,培養師資,這是使教師教育多元化的一個重要的政策轉變。第二個政策定位是必須把正規培養和多樣化提高結合起來,推行一套以正規培養為主,國家考證相結合的新體系,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選教師。在實施這個政策時,國家管治下的正規教師教育始終是主流,在發展和提高師范院校(包括綜合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水平的同時,允許并支持許多杰出人才進入教師行列,才能使教師隊伍水平得到提高。
一體化政策定位的一個涵義是強調國家對師范教育的管治。無論辦學形式如何多樣,體制如何多元,世界師范教育仍然是在加強國家一體化管治,把教師作為國家的代表來教育年輕一代,傳播知識。許多跡象表明,盡管教育越來越自由,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但國家不僅不放松,反而比以往更加嚴格,非常強調師范教育的質量要求。
一體化政策定位的第二個涵義是強調師范教育的職前與職后教育的一體化。從目前的課程一體化轉變為機構一體化,即從強調師范院校教育要與教師今后發展相聯系,到把師范院校與教育學院(校)的機構一體化,納入共同建設和學科發展體系,這樣師范院校職前教育就能真正成為今后發展的基礎,使職前與職后培訓、見習以及在職提高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變階段性師范教育為終身的教師教育。雙軌合并一體,可以使雙方都獲得新的職能,一方面使師范院校實現職能的全面轉變,建構更加完整的師資培養體系,另一方面教育學院(校)得到本質的轉型,全面提升辦學水平。對部分縣市教育學院或教師進修學校則采用分校方式,以增加正規師范院校的專業輻射力。今后所有的師資培訓都在這一機構框架之下進行。
2.推動師資培養模式和教師專業形象轉型
中國師范教育的再一政策定位是根據新世紀教育發展特征,設計新型的教師專業形象和師資培訓模式。第一,師范教育要與信息化社會發展相適應。隨著科技發展,教師專業性和技術含量得到加強,這是世界發展大潮流。因此,政策上要倡導和鼓勵進行教師專業技術考核,例如,可以界定出傳授知識的專業技術,教學教育專業技術,運用新信息手段的專業技術等方面的技術評定等級,實現教師專業培訓中教育思想、專業知識與教育技術上的結合,使教師同醫生等職業一樣,必須經過嚴格專業訓練方可為人師,徹底改變“孩子王”的形象。第二,教師培訓模式應當吸收更多的技術內容,對教師進行更加專業的技術培訓。教師除完成一般大學的專業培訓之外,還應當進行一、二年不等的教師教育專業深造,這是國際發展的重要趨勢。修習一年課程者可獲教師文憑,給予教師資格;二年課程合格者可獲教育碩士,在競爭上崗之下可以獲得更好的薪酬;三年課程合格并撰寫出論文者可獲學術碩士學位;等等。第三,大力倡導未來教師專業目標。法國教育家J.維爾吸收了布魯姆和G.德朗希爾教授的觀點,提出教師發展的10項目標,來界定教師的職業內涵:認識學校的環境與學校的根本功能;認識學校的教育職能;具備傳授教育教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認識教育對象;認識教育教學環境;培養綜合能力;培養變化能力;培養探索能力;培養創造能力。
3.大力提高師范教育水平
中國師范教育又一政策定位應當是根據國家不同地區的情況,通過不同形式來提高師范教育水平。第一,從根本上提升師范院校辦學水平,逐步從舊三級向新三級轉化,即在近期內取消中師層次,建立以專科、本科和教育碩士三個層次的中小學教師培養架構;未來目標是取消專科層次,建立以本科及本科+1年專業學習的教育文憑學位和本科+2年的教育碩士及本科+3年的專業碩士的新的中小學師資培養架構。這樣,小學及幼兒教師在專門本科學院培養,初中及高中主要是從第二、三、四個層次中吸收,當然也不排除讓高層次人才進入中學或小學工作。取消中師層次后,部分邊遠地區的中師可以作為分校接受高一級學校的學術指導。第二,建立專門的以培養幼兒及小學教師的專業院校,強化綜合性的培養特色,既體現小學及幼兒教師特點,又利于提高教育水平。同時也應建構碩士及博士學位的教育層次。第三,強化教師的專業水平,特別應大力吸取國際師資培養經驗,建立教師考級制度。這種考級制度不同于目前的評職稱,而是在對教師進行新一輪培訓或完成某種教育教學實踐上的重要項目之后,進行的國家性考級,強調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等方面的綜合能力,使教師從區縣級到省市級再到國家級逐步發展,有利于教師有層次的深入發展,避免目前評職稱帶來的大鍋飯現象,從而造就一批大師級的教師。第四,建立新的師范教育機構評估制度。鼓勵教師培訓機構整體提高自身素質,有層次地發展,適應時代對師資提出的新要求,使中國教師教育成為最優秀的教育系列。
【參考文獻】
[1]馬立.走向新世紀的中國師范教育.教師教育國際研討會主題演講.香港教育學院.1999.
[2]江海燕、龔國勤、馮增俊主編.世紀之交師范教育面臨的挑戰——第二屆粵港澳臺教育論壇文選.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
[3]龔國勤主編.師范教育的世紀探索——廣東順德師范學校辦學百年探索.馮增俊主編《珠江三角洲教育現代化研究叢書》之八.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4]蘇真主編.比較師范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 上一篇:礦區鐵路關注安全關愛生命演講稿
- 下一篇:辦稅服務大廳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