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高等教育發展
時間:2022-11-21 10:04:44
導語: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高等教育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可以說,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把握全局、掌控方向、引領長遠的東西,對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都起到統領作用。故此,五大發展理念也必然性的成為加快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遵循。本文從“以創新發展激發高等教育活力、以協調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以綠色發展引領高等教育風尚、以開放發展拓展教育資源、以共享發展促進教育公平”五個方面闡明如何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高等教育發展。
關鍵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引領;高等教育;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又一次升華,為我國“十三五”乃至其后更長時期的發展提供了基本思路、指明了正確方向。可以說,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把握全局、掌控方向、引領長遠的東西,對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都起到統領作用。故此,五大發展理念也必然性的成為加快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遵循。
一、以創新發展激發高等教育活力
經過多年建設,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發展,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1949年我國普通高校僅有205所,在校生11萬余人。[1]而到2015年,全國普通高校數量已達2931所,在校生總規模達到3729萬人,高等教育總規模位列世界第一,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但在我國高等教育大踏步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諸如高等教育體制機制問題、人才培養模式問題、人才培養機制問題、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不足、社會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上述問題都與創新不足緊密相關。因此政府及高校必須深入貫徹創新理念,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不斷激發高等教育活力,逐步推動高等教育由大變強。首先,政府必須以創新理念推動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實行計劃體制機制,直至上個世紀90年代才引入市場機制,但遺憾的是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我國的現代大學制度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高等教育完全處在政府管控之下。其實高等教育方面所有的改革,都可以追溯到體制機制根源。高等教育體制機制問題是根本問題,是大學制度的設計問題,根本性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很難取得實效。[2]因此,政府必須堅持創新理念改革與高校的關系,解決高校的行政化運行問題,真正落實高校的獨立法人地位,擴大和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其次,高校要以創新理念推動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和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以來我國高校培養的人才數量急劇攀升。但高等人才因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足遭到用人單位詬病已屢見不鮮。這與高校陳舊的教育教學方法及人才培養機制是直接相關的。針對此現實高校必須迫切地以創新為動力推動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和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努力培養社會所需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和應用技術型人才,努力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最后,政府和高校要以創新理念助推高校科研能力、成果轉化能力、服務社會能力的全面提升。近年來,我國高校在科研方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成績斐然。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國高校逐漸形成了覆蓋各行業各領域的科技創新研發體系,取得一大批重大標志性成果;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近五年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近70項,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近100項,向中央、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詢報告、政策建議6萬余份,中央領導同志批示或省部級以上部門采納的達千余份。[3]但總體而言,我國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服務政府決策和社會的能力及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方面均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由此,高校必須以創新理念為指導不斷提高自身的科技原始創新能力;政府必須以創新為動力,通過進一步完善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保障與法律法規體系、打造省級高校特色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等措施來助推高校成果轉化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的提升。
二、以協調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結構
對于高等教育而言,強調協調發展就是要針對高等教育發展中出現的結構性矛盾推動其結構調整優化,從而實現高等教育的整體協調發展。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之間的矛盾;另一個是學科專業建設過程中的矛盾。我們通常將中國的大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研究型大學,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第二類是教學型大學,培養通用的應用型人才;第三類是職業技術院校,培養操作技能型人才。這三類大學應達到整體協調發展,才能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但現實卻完全背離了這種協調性,整個社會被研究型大學、精英教育這個情結所主導:中專學校努力升格為大專,大專院校奮力升格為本科,本科院校則拼盡全力爭取碩士點、博士點,認為不到博士后就沒有到達光輝的頂點,所有大學都朝著精英教育的光輝頂點而努力。從政府到社會,再從家長到學生,也都是此種濃濃的精英教育情結。高校培養的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日益增多,而操作技能型人才日益減少。這就導致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出現了嚴重的結構失衡。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我國目前共評選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86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67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17個,我國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已覆蓋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建設進入新階段。[4]但與此同時高校學科專業建設過程中也涌現出諸多問題。例如,某些學科專業設置趨同、某些學科存在重復建設情況,一流學科建設任務依然艱巨,傳統學科專業亟待改造更新等。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這種專業建設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中國高等教育必須以協調發展的理念為指導,牢牢把握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總體布局,既要處理好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之間的關系,又要處理好學科專業建設的矛盾,增強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性。第一,逐步嘗試探索高校分類改革,并建立與之配套的高校分類考核機制與評價機制,引導不同高校合理定位,找到本校發展特色與本校合理定位的最佳契合點來發展自己。第二,探索推進本科高校整體轉型,適時啟動實施本科高校轉型試點工作,推進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或職業技能型高校轉型發展。按照教育部規劃,全國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300所左右獨立學院)中,至少應有1/2以上的地方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或職業技能型院校。[5]這已是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第三,探索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允許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設置專業、適時調整、修訂本科專業目錄,以此達到專業設置的與時俱進;第四,探索建立政府、企事業單位與高校共建專業機制,搭建高校本科專業公共信息服務網絡平臺,最終達到優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之效。
三、以綠色發展引領高等教育風尚
在辦學理念方面,堅持綠色發展就要以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學校的各項工作,立足學校的長遠發展,保持學校持續發展的潛力;在教學過程方面,堅持綠色發展就必須強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盡量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盡量減少教學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有機統一;在教學管理方面,堅持綠色發展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能力的教師管理隊伍,不斷改進現有管理模式,探索新的綠色教育管理手段,從而達到最優管理模式;在教學內容方面,堅持綠色發展就要向學生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節能環保知識,以此培養學生可持續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節能意識、生態文明意識等,養成學生綠色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倡導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在校園建設方面,堅持綠色發展,就是通過采取先進技術和手段,對校園環境內的廢水、污物等垃圾進行綜合治理和回收利用,形成一個干凈整潔、環境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校園環境,亦即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綠色文明校園。
四、以開放發展拓展教育資源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堅持開放發展,必須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高等教育要通過加強對外開放拓展教育資源、增強辦學實力。伴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我國高等教育也開啟了對外開放的步伐。近年來,出國留學人員總數和來華外國留學人員總數均呈不斷上漲趨勢,2015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吸引來華外國留學人員總數達40萬;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也在逐年遞增,截至2016年4月,中國內地經審批和復核通過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共計2411個;“孔子學院”的數量和影響力也在提升,截至2015年7月,中國已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萬人。但整體上,我國高等教育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還存在著中外合作辦學層次及水平不夠高、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力度不夠大等問題。由上原因,為了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由大變強,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高等教育必須進一步擴大開放發展,做到以我為主、雙向交流、合作共贏。第一,大力推進“引進來”戰略。積極探索創建國家級和省級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吸引國際一流大學來華合作辦學,大力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加大對國外頂尖人才和科研團隊的引智力度,聘請外籍教師必須設置考核標準,以此保證外籍教師的質量;繼續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特別是擴大高學歷留學生的比例;建立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數據庫,并對國際交流與合作進行規范管理。第二,大力推進“走出去”戰略。持續強化高校海外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建設,讓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遍布全球,從而推動漢語走向世界,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積極鼓勵具備條件的高校走出國門赴境外辦學,努力提升我國高校的國際影響力;加強高校公派出國留學項目質量建設,提升高水平出國訪學的學者和出國研修的骨干教師比例,為我國高等教育打造數量更多、質量更優的師資隊伍。
五、以共享發展促進教育公平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關于共享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高校既要以共享發展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以此推進教育公平的實現;又要讓廣大師生員工共享高等教育發展的成果。教育資源不均衡是我國高等教育廣受詬病的一大缺陷。一般而言,國家重點支持的“985工程”、“211工程”重點高校享有大量豐富且優質的教育資源,但絕大多數普通高校教育資源短缺問題則較為嚴重。這種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已經成為實現教育公平的一塊絆腳石,也是實現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因此,我國高等教育必須順勢而為,以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走教育資源共享之路。教育資源共享不僅涉及圖書館資源、科學儀器設備等硬件資源的共享,還可以通過推進教學方式方法和學習方式方法改革,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施線上線下互動融合式教學,從而實現名師、名課、名教材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之間的廣泛共享,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公平享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帶來的成果。
作者:杜麗華 沈高峰 單位:天津農學院
參考文獻:
[1]趙俊芳.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六十年的歷程與經驗[J].中國高教研究,2009(10).
[2]張應強.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和再出發[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
[3]打造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N].中國教育報,2013-05-31.
[4]趙哲,宋丹.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現實情境與趨勢[J].當代教育科學,2015(9).
[5]劉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與高等教育認識論及方法論訴求[J].中國高教研究,2014(6).
- 上一篇:中醫藥高等教育全球化初探
- 下一篇:高校音教專業城市社區音樂教育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