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成和哲學教育研究
時間:2022-03-03 03:35:23
導語:人的生成和哲學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他有一個生成的過程,也即要“長成人”。人的生成離不開教育,尤其是哲學教育,哲學教育和人的生成具有天生的契合性。哲學教育不是要培養某種專門人才,而是培養人本身,即“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反觀中國的高等教育,由于遠離了哲學教育的理念,它充滿著功利性,注重“成才”而忽視了“成人”,高校淪落為職業培訓機構和文憑的生產工廠。未來的高等教育必須注入哲學教育的理念,走理想教育之路、堅持人格教育與生命教育、加大人文教育力度,否則,將走上不歸路。
[關鍵詞]哲學教育;人的生成;高等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生命教育;人文教育
我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高清海先生曾經有兩句話:一句是“人的奧秘在于哲學”,另一句是“哲學的奧秘在于人”。這兩句話充分揭示了哲學和人之間的關聯,哲學是關于人自身的學問,人在哲學中發現了自身的秘密。合適的哲學教育對于人的生成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人的生成的必要條件。
一、人的生成
古今中外,有很多哲學家和思想家一直在尋找人的秘密,要解答“人之謎”。他們通過各種考察和思考,得到了許多關于人的本質的答案,如“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是會語言的動物”等,都曾是風靡一時或者影響持久的經典回答。然而,這些回答依然無法滿足人對自身之謎的探求欲望。因為這些答案有一個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它們把人看成了現成性的存在者:人和其他生物,尤其是和動物一樣,都有著固定的、先天的本質,這些本質是不變的。只是不同的哲學家找到的“人的本質”有所不同,有的找到了“理性”、有的找到了“語言”等。這種高度抽象化的理解,會窒息人的生命自由,人本身是豐富多彩的,有著無限可能。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不在于他的某些抽象的本質,而在于他的實踐性存在。在馬克思看來,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一種生存性存在者,他沒有固定不變的先天本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1]68這是一種實踐范式的理解思路。這種理解范式和其他理解范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看待人的視角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它擺脫了以往以現成性來解讀人的思維模式,把生成性引進了對人的哲學注解之中。人不是現成的,而是生成的。各種動物都是現成的,貓一生下來就是貓;而人卻還要“長成人”。這就是說,人有一個長成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這個孩子還沒有長成人”,也即小孩子需要進一步成長才能是“人”。當然,我們有時候也會譴責某些成年人:“你是怎么長的?”亦即那個人“長錯了”、“長偏了”,不能算作“人”。這些都揭示出,人確實是需要“長成”的。那么人要長成什么樣子才算“成人”呢?其中的一種理解是做一個好人,朝“善”的方向“成長”。這里的“善”當然是一種道德和倫理用語,善的就是好的,就是具有良好品質。做一個“好人”當然沒有錯,在任何社會,都需要具有良好品質的人,這是一個社會穩定和向上的基礎。“好人”好比是一種“粘合劑”,他能夠使社會保持穩定。但是,“善”只是人成長的一個維度,而不是全部,按照我國目前的教育目標來說也遠遠不夠,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教育就是為了讓人具有這些素養。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對人的未來、人的成長有一個明確的揭示,那就是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也是共產主義的本質。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也即“自由個性的社會”。什么叫自由全面發展呢?首先,是全面的發展,即人的發展是多方面、多層次、多素養的,這是針對現代社會極端分工的辯證否定。現代人被現代社會的分工所束縛,很多人一生只能從事一種工作,只有一種技能,猶如機器的一個零部件,只有一種功能,換到其他地方就是一個“廢品”。這種人的存在狀態就是人的異化狀態,人本來應該是豐滿的、充滿自由個性的,現在卻變成了“畸形的”、“片面的”、“單向度的”人,無法充分展示自己的力量和自我作為人的本質。全面發展的人,可以同時是一個詩人、教師、獵人、礦工等,只要他愿意,他就具有這種能力,就可以去做。其次,是自由的發展,而不是強制的發展。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需要去發展、去成長,而不再被某種外在的力量強制著去成長。總而言之,長成為人就是指我們擺脫那種蒙昧狀態,走向文明,去作為一個“人”而存在,充分展示人的多種可能性、豐富性,做一個自由而全面的人,做一個有豐富個性的人。若想實現人的成長,當然離不開教育,教育就是人成長的階梯。但是這種教育主要不是指某種職業教育,也即學科教育,而主要是指哲學教育,哲學教育和人的成長有一種天生的契合關系。
二、哲學教育與人的生成
一提到哲學,人們最常問的問題就是“哲學是干什么的”、“它有什么用”。說實在話,人們提出這些問題是可以理解的。哲學作為一門抽象的學問,往往喜歡“坐而論道”,從表面上看,它遠離我們的生活,無關乎人的生存,沒有哲學或者不學哲學,我們可以一樣過得很“好”。當然,這里的很“好”有特定的所指,那就是現實生活照樣可以持續下去,不耽誤吃飯、不影響穿衣等。但是,人其實是離不開哲學的,我們就生活在哲學思考之中。每個人都不能不思考“出生”和“死亡”,而思考這些就是哲學,就是哲學思考。這些問題是科學所難以解決的,即使科學勉強給予了解答,人們也不會滿意,我們依然會對出生的偶然性和死亡的必然性感到迷茫,依然無法釋懷。其實,除了出生和死亡,還有很多人生問題的思考都離不開哲學,都需要哲學思考或者就是哲學思考,比如愛情。很多人都談過戀愛,也思考過愛情。那么“什么是愛情?”這一發問就把人們的思考由具體的男女關系轉入了形而上學,也就進入了哲學思考。可見,“道不遠人”,哲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哲學就是關于我們自己的學說,它要解答的是人的生存秘密。哲學也不是無用的學問,哲學有“大用”。只是現實生活給人們帶來了太多的“障眼法”,而我們沒有“火眼金睛”,所以很多時候沒能真正去認識哲學,因而誤解了哲學。哲學到底是干什么的?具體要研究哪些東西?大哲學家康德曾對此進行了回答,他認為哲學要回答以下四個問題:“(1)我能知道什么?(2)我應當做什么?(3)我可以期待什么?(4)人是什么?”[2]23這些都是關系人的問題,都是“我”需要面對的。其他任何學科都不會提出這些問題,也不會去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因此只有哲學“不怕麻煩”,才“樂意”追問人的終極存在,對人進行終極關懷。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哲學不同于任何具體的知識和學科,它甚至不是知識,它是一種特定的思考方式、一種特定的關懷。它思考的就是人本身,只是它采取的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考,不太關注“形而下”的“瑣事”。由此,哲學教育也一定不同于其他任何教育,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幾乎其他任何學科都是要“傳授”給人某種專門知識或者技能,都是要把人變成某種專門的人才或職業人才。而唯有哲學不同,它幾乎不教給人任何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它是“以‘教育’的方式引導人們‘對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從而‘覺解’人的意義,‘提升’人生的境界,‘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3]10-11。因此,哲學教育不是專門教育,它不是要培養某種專門人才,而是要培養人本身,“使人認識自己、反省自己、尊重自己、涵養自己”[3]10。這就是促進人本身的成長,它是“使人真正長成為人”的教育,它要把人變成人,變成能配得上世界上“最高尚”東西的存在。我們唯有認識人,才能成長為人,也只有在人的教育中,才能慢慢升華為人。哲學教育就是人生成的重要方式和環節,它是人的教育。“在哲學天地中有多少人的涵義,教育的天地中就有多少人之探求。”[4]
三、對目前高等教育的反思
這些年,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切都和金錢掛鉤,一切都和市場需求掛鉤,一切都和效率掛鉤。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已經使大學淪落為“職業培訓機構和生產文憑的工廠”[5]。于是,大學再也沒有了昔日的高貴性和神圣性,教師更是斯文掃地,經常被“丑化”。在有的地方或環節,教育成了一種商品,花點錢就可以買到,出現替考、買文憑、混文憑現象等。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必須破除這種極端功利化的理念,否則必將走向沒落,喪失其應有的地位和價值,淪為政府、市場、企業的附屬品。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上,必須注入以下幾種哲學教育的理念,它們是高等教育功利化的“解毒劑”。其一,走理想教育之路。高等教育原本是一個“織造”夢想、實現理想的舞臺。高等教育從它誕生之日起,理想教育就是它的特征之一。它雖然立足于現實,但它必須與現實拉開距離,高于現實,把一些超越性的東西作為自己的追求,作為自己的理想,比如真理、自由、平等、創新等。很多世界著名高校的校訓都往往把這些寫入其中,作為本校的辦學理念、生存理念。哈佛大學的校訓是:“與亞里士多德為友,與柏拉圖為友,更與真理為友”;耶魯大學的校訓是:“真理與光明”。沒有對這些理想的追求,就沒有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完全世俗化、破除夢想是高校走向“衰落”的標志,沒有夢想的高校不會永恒。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在高校理念中都必須有一個“圣壇”存在。其二,堅持人格教育。人格從其本義上來說,它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也是現代文明的一種體現。按照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的歷史形態理論,在前現代社會,人處于人對人的依賴關系之中,人格是不獨立的,每個人都對別人和共同體有一種依附關系,沒有所謂的“人”,有的是各種“共同體”。政治革命打破了舊世界的人身依附關系,解放了人,使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獨立的人格。在現代社會中,人格就是個人尊嚴、地位、品位的保證,擁有健全的人格才是一個合格的現代人。而健全人格的形成卻來自于后天的教育,教育是形成高尚人格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必須注重對學生的品質、氣質、性格、品德等的熏陶和塑造,而這些才是學生真正的需要。愛因斯坦曾說過:“學校的目標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6]70其三,堅持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學說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歐美,生命教育理念卻傳播極快,目前已經風靡全世界。在我國,這種教育主張還處于起步階段,重視不夠,還沒有引入高等教育的規劃之中。然而,現實卻昭示著高等教育引進生命教育的急迫性。最近幾年,在我國大學生中,各種自殺、殺人、投毒、暴力傷害等事件層出不窮,其所體現的對生命的漠視程度令人觸目驚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是最寶貴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欣賞生命,不能漠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唯有如此,我們才是“真正的人”,才有“人的精神”。其四,加大人文教育力度。高等教育的功利化曾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西方國家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開始著手改革,而在我國,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卻愈演愈烈,甚至被作為高等教育改革成功的標志。1984年,美國人文學科促進會曾對當時美國高校中流行的功利化理念表示出極大的憂慮,進行了強烈的批判。在其的《挽救我們的精神遺產———高等教育人文學科報告》中,該組織曾痛心疾首于美國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喪失,一味追求市場化、功利化,學生成為就業的機器,高校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材”教育。該報告引起了美國政府和教育界的普遍反思和重視,人文教育重新受到重視。目前很多美國高校都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選修一定數量的人文修養課。就連工科院校的典型代表———麻省理工學院都規定所有工科的學生都必須學習四類核心課程,即科學、人文、社會和數學。未來的中國高等教育也必須進行“補課”,那就是重視人文修養課程的設置,加大人文教育力度。
作者:葛宇寧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康德.邏輯學講義[M].許景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孫正聿.孫正聿演講錄[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
[4]岳偉,王坤慶.人:哲學與教育學的契合點[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3):5-8.
[5]何月華.用“大學精神”滌蕩高等教育“功利化”[J].教育觀察,2014,(6):7-9.
[6]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M].趙中立,許良,編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 上一篇:物業管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質量保障研究
- 下一篇:蕭友梅對現代音樂教育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