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時間:2022-01-14 09:02:18

導語: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規則是保障社會良好秩序運行的前提,任何組織、集體都要有規則,沒有規則以及沒有遵守規則的意識很難形成和諧的社會環境,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小小的家庭或集體都應有明確的法規來約束個人意志。人的規則意識一般在初等教育階段基本養成,所以,在學校教育中,特別是班級管理培養學生規則意識意義重大。一個好的班集體必有明確的班規和班級目標,否則這個班級就會一盤散沙,不會有任何作為。張大均教授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班級要有明確統一的規范,在班級內部和外部都要有各種嚴格的規章制度,這種規章制度是維護班級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那么,在班級管理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呢?筆者結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談幾點看法。

一、制定民主科學的班級制度

1.過程民主。在班級制度的建立中,我們要始終堅信“規則的制定者,注定是規則的受益者”這一原則。因此,在班級管理制度建設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班級制度的建立中來。因為只有學生經過思考,本著規則受益的原則,把自己的思考的一些權利,形成“公權力”,即公共規則。因為學生是規則的制定者,學生們才會主動、自覺地去遵守。從而,學生就會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2.內容科學。班級制度的制定必須有科學依據,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發展規律。內容可以參照《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相關法規制定,還要有明確的獎懲辦法。班規的內容做到了科學合理,簡明易行,同時又全面可信,方可達到規范學生的言行,提升學生規則意識的目的。制定的班規既有法律依據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這樣必會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同,班規也會得到很好的執行。

二、嚴格落實制度,加強監督

不遵守規則比沒有規則更可怕。班級管理過程中,一定要嚴格落實制度,加強監督。也就是在規則意識還沒有很好地形成之前,外在的約束是極其必要的。特別是在一些差班,班主任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班主任就是規則的踐行者。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必先做到。如要求不遲到、早退,班主任將成為以身作則的好榜樣。班主任可能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在我帶畢業班時要求全體同學提前一小時到班級上晚自習。起初,不論我是否有晚課,都每天提前一小時到班;沒有人值日,也沒有人愿意值日,我就親自拿起拖把、掃把,一個人打掃教室衛生。我發明的用毛巾擦黑板,要求連擦三遍,直到黑板一塵不染,最后還要把毛巾疊成方形被很多班級效仿。慢慢地班級秩序會越來越穩定,繼而班干部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班級管理逐漸走向自動化。各小組長、班委各司其職,做到事事有人管,時時有事做。對個別問題生要做好跟蹤幫扶,對常違紀違規的學生進行實時提醒、強化,頭號問題生由班主任親自監管,其他個別問題生班干部分管,做到預防為主。

三、完善評價制度,獎罰分明

懲罰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學生,使其逐漸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對于學困生或問題學生,班級的很多規章制度和校紀校規似乎顯得很蒼白,幾乎每位班主任都會遇到幾個難纏的問題生,他們敢為天下先,每次都敢率先觸犯班規。任何不遵守規則都是從第一次開始的,針對第一次遲到、第一次不按時交作業、第一次擾亂課堂等等的第一次。面對每一個第一次的違規違紀,班主任必須做到讓違規違紀的同學清醒地認識到錯誤,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必須讓每一位同學認識到班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任何人不得隨意違反,違者必究,違者必罰。當然懲罰首先是讓當事人認識到錯誤,并決心改正,之后加以為班級做些服務性的懲罰,如擦黑板,衛生監督員等。案例:2009年9月,我做九(1)班的班主任,全班46位同學都是從薄弱學校撤并過來的黎族學生,第一次摸底測試中我們班的物理平均分僅有2分。開學初,他們就給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沒有人愿意做班干部,沒有人勞動,上課也沒人聽得懂老師在講什么。也正是這些,卻給我的班主任工作帶來了無窮樂趣。第一次無故曠課,也不請假,不來上課的吉亞三同學家住距離學校10公里外的山區。當天放晚學,我借到兩輛摩托車,由兩位本地學生帶路連夜從吉亞三家里請他回校上課。回來以后,我以吉亞三同學無故曠課、被我無情地從家里請回來為背景,在班級里進行了一番教育。讓每一位學生清楚地明白任何人都不能無故曠課,有故也不能隨意請假。還有第一次聽說晚上有人去網吧上網,夜不歸宿。我夜里十一點多帶著幾個住校男生從網吧里帶回來了羅少卿。次日,繼續進行告誡教育,當然效果很好,之后,很少有人夜不歸宿。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是德育的重要目標,唯有個體間嚴格遵守各項規則,個體在互動交往中才會有自由、平等、和諧的關系。班級管理中只有注重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方可打造出紀律嚴明、目標一致的優秀班集體。

作者:孫秀偉 單位:海南樂東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