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聲樂創新實踐改革與跨學科教育

時間:2022-01-15 08:36:23

導語:談聲樂創新實踐改革與跨學科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聲樂創新實踐改革與跨學科教育

摘要:聲樂學習中最基本的兩個核心就是改革與創新,社會不斷進步,音樂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因此,高校擔當著培養音樂人才的重要責任,順應時代潮流發展是必然選擇。面對就業形勢的提升,聲樂學科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對聲樂這一學科的改革不僅能對畢業生的就業起推動作用,更能扎實自身的專業技能,提高社會責任感,從而推動高校聲樂教育健康科學的發展。

關鍵詞:跨學科;聲樂改革;教育研究

“跨學科”的基本含義是,打破學科界限,進行涉及兩門或者兩門以上的學科,把不同的學科理論或方法有機地融為一體的研究或教育活動。這將是我們聲樂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打破學科界限,架起各個學科之間橋梁,消除某些無用的“重復”,提高學習效率。把相關學科按照一定邏輯關系重新排列組合,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一、跨學科的改革研究與我國聲樂教育研究現狀

21世紀以來,隨著技術、市場、科技的迅猛發展,同時向我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可以說,現在的一切重大課題不通過跨學科交流是不可能完成的。跨學科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超越以往的單一學科學習方式,面對問題進行整體綜合探究。跨學科研究本身也體現了當代科學探索的一種新類型。跨學科的研究對于一個傳統的學科來說,他的意義是雙重的。以聲樂為例:一方面,跨學科研究拓展了聲樂研究的視野,大大豐富了他的研究途徑,為傳統單一的學習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跨學科的研究更能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解決問題能力、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以及藝術表現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由于我國目前的音樂教學模式多數還在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教育模式,照搬照抄專業院校,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的需要,學生雖然經過了大學四年的學習,但是還是改變不了所學的知識陳舊單一、缺少鉆研的精神、創新能力依然不強,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等一些問題。從當前社會的角度來看,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新技術應用在我們社會生活各個角落,知識經濟時代早已經到來,音樂的娛樂與教化也日益得到了社會的認同,所以,培養高素質的精通本專業的復合型知識人才就成為高校改革的新目標,正確處理音樂教學改革與學生間就業的關系,是高校改革的關鍵所在。從整體的社會發展需求來看,高校的擴招符合我國的教育發展趨勢,社會的發展必然需要高素質人才。因此,高校的音樂教學改革應于社會需求相適應,對新開設的音樂專業應做好充足的調研。在高校聲樂的培養人才方式上,要培養全面復合型聲樂應用型人才,就必須加大對聲樂的改革力度,早在1986年,第四十屆國際教育大會發表的《最終報告》指出:“各國大力改革本國教育和人才培養,應該使科學教育少一些以這一門或那一門學科為中心的教學,相反,各國更需要選擇更加綜合化和更具跨學科性的教育。”近年來,各個國家為了加強國家的核心競爭能力,都制定了關于教育的法律法規,對教育進行改革,努力培養高質量的人才等措施,用以保持在世界中的領先地位。美國的高等教育界普遍注重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開發設計跨學科課程,培養學生掌握綜合知識,使學生的思維超過學科界限,接受更豐富,更寬廣的高等教育。早在1992年,日本各個大學就已經廣泛開展了課程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課程安排上面更加注重綜合化,建立新的“四年一貫制”教育課程體系,由一門課的老師可以由不同學科的老師共同擔任,成立各類課程的教學研討小組。將課程的學習綜合起來不僅有助于學生走進社會生活工作,更能夠更加審慎對待工作、技術經濟和文化變革等各種多種多樣的問題,從而在未來的社會工作生活中以更加自信懷揣熱情飽滿心情進行工作。日本大學新的“四年一貫制”課程體系是對應新時代挑戰應運而生的改革產物,它對學生的培養是全方位的、創新型的、國際性的,綜合大學的特點和優勢只有綜合課程和開放課程的開展才能體現出來,重要意義就是為了實現現代化大學教育目標。

二、我國聲樂課程跨學科課程模式的構建

(一)將聲樂教學與文學學科相聯系。德國詩人蓋貝爾(EmanuelGeibel)曾說過:“為什么你不能用語言描述音樂?因為音樂之純粹,超然于形象和思想之上。甚至情感清澈可見的河底,聲音的激流在河上漲落翻閱。”音樂作品的美是音樂特有的,音樂藝術中的某些表現形式與文學創作中的本質特征具有相通性。中國音樂早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就形成了獨特的詩詞舞曲融合的創作方式,現如今的眾多著名曲目中也都是由詩詞來作為歌詞如《沁園春雪》《念奴嬌赤壁懷古》《長相知》《陽關三疊》等。在音樂與文學融合的長久歷史關系中奠定了中國音樂“音樂創作”的獨特性。而西方音樂中的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也是從文學領域興起的,德國的古典主義哲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就是孕育浪漫主義音樂的土壤,從而充分發揮了浪漫主義作曲家通過音樂達到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刻畫,對個人內心情感的強烈表達。(二)將音樂學科與美術藝術的融合。在民族聲樂歌唱中“神、意、韻”都有具體的審美意向體現。演唱者對曲譜要有主體闡釋方式。除了要求演唱者有個性精神的表達,還要對作品的意蘊進行把握,用聲音描繪出藝術美的意境。“韻”在繪畫中指表現出來的“氣韻”在繪畫中作品中,給予空間相對自由,線條充滿活力,用筆的輕重緩急,提頓徐墨都是由內心情感而抒發出來的,線條的粗細、濃淡、強弱都是表現出了繪畫作品的“氣韻”。而在聲樂學習中,同樣也有散板、散拍、倚音回音的裝飾,同樣給予了音樂旋律線條上的活的生命力。而在“意”上,繪畫作品中往往是“意”和“情”并存,這并不是概念上的“形”。在構圖過程中,“形”的位置往往服務于“情”和“意”的安排。在大型的聲樂作品中在整體結構上也突出了“意”和“情”的安排,如《黃河大合唱》中多個章節的標題①《黃河船夫曲》,②《黃河頌》,③《黃河之水天上來》,④《黃水謠》,⑤《河邊對口曲》,⑥《黃河怨》,⑦《保衛黃河》,⑧《怒吼吧黃河》。在高校音樂學習中加入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戲曲影視、繪畫和文學藝術等,打破對以往課程安排的單一性,以更加豐富的學習知識技能來適應社會的需求。根據社會的需要,課程應進行改革,體現出專業性與綜合性的多重復合結構。如開設電聲流行音樂制作,爵士鋼琴演奏,樂隊編創學習,作曲研究與歌唱創作,既能體現出專業的特點,又能更好地將學生帶入全新的音樂領域,為學生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三、我國聲樂課程跨學科課程模式的完善與發展

為了切實提高高校聲樂復合型人才的質量,針對跨學科課程的安排,以及為了以后不斷完善與發展,須注重以下幾個環節。(一)加強跨學科課程設置的基礎理論研究。加強目標定位,對多重目標進行理性選擇,對課程安排進行跨學科整合,防止由于課程專門化從而導致的各個學科之間的隔閡,各個學科要及時溝通交流,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科間的整體性功能。整理各種學科的交叉點從而組成新的課程體系,并不是就單純的增加幾門課程,一定要從多元的角度來探討課程安排問題。如果胡亂的增加課程,那么跨學科課程安排就是不科學的,不合理的,不僅不能夠體現出聲樂教育的最大特點———專業性,更容易造成跨學科課程安排的膚淺無用。其次,跨學科的改革不是單一的,而是全面的、系統的。它不僅僅涉及課程內容選擇、課程的設置、課程內容編制、課程的實施和評價外,它更依賴于學校的管理制度和對專業設置的改革、各學科教室間的合作與協調等良好的外部環境。如果只依靠形式上的課程改革就想實現跨學科課程整改,這種想法是不全面的、不科學的,整體的系統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緩慢長期的過程。我們進行跨學科課程整改目的,主要在于培養學生掌握綜合知識,使學生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形成以自身學科專業為主,融合多學科知識的工作技能,建立一個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開拓學生思維,并且使學生的思維超越學科界限,從而能接受更寬廣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其次,跨學科課程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知識及對各項事物的批判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面對問題辯證性的思考能力及利用新興互聯網和圖書信息資源的能力。通過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逐漸學會比較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理論知識,對不同學科知識進行比綜合,掌握綜合力量,促進學生學習的綜合化,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與多學科綜合,以更加全面的觀點深入學習和解決問題。(二)深入理解跨學科間課程設置應遵循的原則。要具有廣泛性和針對性的原則。在課程安排上面要有針對性的形成新的課程體系,在涉及本專業的基礎上更廣泛的涵蓋到其他學科。跨學科學習畢竟不是要求樣樣精通,也非走馬觀花,而是立足于學習本專業,從豐富本專業的知識點出發,根據學科建立內在的自然聯系的課程。跨學科要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就是保證跨學科課程質量,使學生真正的從中受益,提高綜合素質,在開課前,各專業老師要認真交流,同時選好教材,擇優挑選課程。要具有特色性原則。由于跨學科課程安排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等特點,不可能確定統一的教學方式,不同的高校應具體結合自身的具體狀況,探索出一條適合本校素質教育的道路,立足于地方服務于地方。要引導學生熟悉本學科的前沿,開闊視野,增加學習意識、服務意識及掌握國內外實時研究的咨詢、打造良好的環境來適應21世紀專業發展趨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三)探索出跨學科課程設置的最佳模式。從學科的設置安排角度來看,首先,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選課機制,合理設置課程,課程的安排是培養計劃的核心內容。在構建課程結構模式時,需要注意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精簡教學內容,將內部邏輯關系密切,互動性強的學科組織在一起,統籌規劃學科的建設、師資隊伍的建設和課程體系模式的教學改革,從而實現各種資源的最優配置,形成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新模式。(四)綜合能力在實踐中學以致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的聲樂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展現高校聲樂教育的真正意義。因此,學校和社會應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踐活動場所,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長效教學機制,才能使學生更加從容地走出校門走到基礎音樂教育的一線。

四、對高校跨學科課程設置的建議

(一)加強跨學科課程間的資源投入。跨學科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資源的需要,需要軟硬件強有力的支持。在硬件安排上,逐步完善相應的琴房、電子音樂教室、電子音樂制作、圖書資料等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軟件上,需要學校進一步改進教務系統,完善課程設置,采用現代化管理制度,使各級教師、管理人員、學生有序進行學習。(二)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要充分發揮師資力量在跨學科整合學習中的引導作用,優秀的師資力量離不開教師自身的不斷學習完善提高,教師同樣也需要不斷交流學習,更新知識,探索有利于啟發學生積極性的學習方法,用自己的學識品格不斷影響學生,在科研方面更要以身作則,善于發現其他科學發展的交叉點,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做一流的科研。(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加校園實踐活動。要在校園大力開展文化活動,給予學生舞臺實踐,在舞臺上的一舉一動都在傳達著聲音的魅力和舞臺的魅力,聲樂藝術最終還是要通過舞臺來展示表現給觀眾,所以聲樂舞臺是聲樂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增加校園演出機會,不僅可以增加大學生活的多姿多彩,更可以加強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四)逐步減少教師講課的比重,加強學生對問。題的討論和研究高質量的教學活動往往是和討論問題相輔相成的,將學生的聚合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解決問題為中心,面對各學科的知識界限要聯系貫穿起來,從而達到整合教學資源的目的。同時,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科研活動,在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大膽地開展課題研究,在學習中有所涉獵,在科研種有所啟發。(五)設置聲樂多元化指導模式,大膽創新。在實施跨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主題切入,大膽創新,多名指導教師按計劃、分流程的協同指導課程———多元指導模式。例如實施一個古代音樂研究的主題活動,第一節課可由歷史老師進行情景導入,知識鋪墊,進行背景渲染,營造主題;第二節課再由美術老師進行構圖制作,培養學生繪圖的設計的思維以及動手繪圖的能力;第三節課由計算機老師帶領進行電腦操作,資料收集,創新設計,最后由音樂教師進行音樂演唱,節目排版。最后全體師生進行交流研討,評價,歸納和總結。跨學科領域的研究是新時代對傳統單一學科的挑戰與革命,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實質性突破,這是科學技術與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重大突破必然會對未來的科學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2000-2002年中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分析與預測[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姚青.高師聲樂教學及其有效性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

〔3〕李美群.聲樂演唱技巧與表演時間探微[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

〔4〕姚裕群.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吳婧瑀.聲樂課的教學弊端及改革方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6):35.

〔6〕劉偉,武少穎,寧麗瑾.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

〔7〕張妹姝,孫磊.高校音樂課程跨學科教育研究[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楊光 孫洋 單位:赤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