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南五大調對民族聲樂教學的意義
時間:2022-12-16 09:50:58
導語:魯南五大調對民族聲樂教學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查閱調研郯馬五大調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以魯南五大調為代表的傳統音樂文化,闡明了魯南五大調在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從而豐富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內容,提高對民族聲樂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魯南五大調;中國民族聲樂;聲樂教學
一、魯南五大調產生的社會背景
魯南五大調,又稱郯馬調、郯馬五大調,是山東省臨沂市南部的郯城縣、臨沭縣、莒南縣以及日照市一帶風行的漢族民謠。關于郯馬五大調起源的具體時間,根據目前的一些研究資料,論述的比較混亂,口徑也不一樣。有人說它是明朝來自云南和貴州;有人說是清朝間從江蘇的揚州和灌縣引進來的。通過調查研究,五大調應是明清小調,由小曲和散曲組合演變而來。在明清時期的很多民謠、民歌專著,如《白雪遺音》《曲律》中都可以找到它所包羅的《滿江紅》《寄生草》等曲牌。(一)魯南五大調產生的歷史背景。筆者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了現存的多種資料,找到了資料《雅曲二集》,它是清嘉慶年間出版的書籍,其中就包括了多首馬頭調。還找到了《白雪遺音》,它是清代出版的,在該書的著者自序中有大量的詞語。清朝出書的《時興雜曲》中也含有馬頭調、大寄生草、滿江紅。這些資料中出現的曲目與現在的“馬頭調”比較來看,無論主題內容方面,還有文字、句型、押韻等方面,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清代的五大調樂曲非常受歡迎,主要原因是受當時社會發展的影響。清代,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許多士大夫、文人竭力編輯民間風謠冊。如張寶信,來自臨沂市郯城,他所寫的唱詞中就有許多以贊為題的;如張海石,來自山東日照,他的創作中有許多愛情故事片段。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清朝魯南五大調正風靡一時。清末在郯城一帶從舟子到文人雅士毫無例外地愛好此調,也有民間藝人唱五大調。(二)魯南五大調產生的地理環境。郯馬五大調的構成,首要是與穿過運河的碼頭鎮的水道埠頭有關。郯城縣馬頭鎮位于沂河兩岸,明清時期是一個商貿重鎮,與江浙一帶的貿易密切相關,構成獨具特色的郯馬五大調。當時,郯馬五大調得到了一些老學者公認的贊賞,他們都紛紛開始組織青年學唱、演唱五大調。就這樣,郯馬五大調在馬頭開始發展并逐漸流行起來。
二、魯南五大調的藝術分析
(一)魯南五大調的題材內容。郯馬五大調的題材內容比較寬泛,反映了一般的社交生活,也有歷史傳聞和民間故事,還有以文學經典作為題材的,但最突出的還是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生離怨別、思郎盼夫。它的歌詞優雅而美麗,具有細致的寫照和優雅的詞匯。郯馬五大調包括《淮調》《大調》《玲玲調》《滿江紅》和《大寄生草》等五個曲牌。據說,除《玲玲調》外,其余四個曲牌均由江淮地區傳入。新中國建立后,山東省藝術館曾多次派專家來郯城鎮、馬頭鎮匯集整理“郯馬五大調”。(二)魯南五大調的表演形式與伴奏技法。郯馬五大調的演唱形式有坐唱和群唱兩種,在郯城等地主要流行坐唱表演,有一個或二個演唱者,伴奏以三弦為主,其他樂器如二胡、柳琴等,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可以增加,也可以減少,演唱者與伴奏者圍著桌子坐下,這種演唱形式和一般曲藝的差不多。根據地域的不同,郯馬五大調的樂隊組織也有不同,三弦是“郯城馬頭鎮”的主要伴奏樂器,其他樂器隨著條件的變化或增或減。持檀板的拍擊者作為指揮的角色。日照一帶伴奏以橫笛為主要樂器,并與洞簫二胡等搭配,其他樂器可隨條件增減,起指揮作用的是敲擊樂器打碟者,伴奏樂器主要是吹管樂器,如吹笛子、簫、笙等。
三、魯南五大調代表作《滿江紅•四盼》的情感發展與演唱特色
它是一個美妙細致、淡雅抒情的曲調,很受音樂界的歡迎,其特有的演唱形式和音樂風格特色,對于研究中國民族聲樂的產生、發展和沿革以及學生的傳承,對于豐富中國現代音樂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滿江紅•四盼》的情感發展。這部作品分為四部分,所表述的內容是一位多情的女子在四季的變化中對情郎的思念。樂曲的四個部分分別對應四個不同的季候,這也是曲子名稱的由來。這部作品的表演形式由女聲獨唱者主導,整個故事是從一個女人的角度來講述的。第一樂章講述的是春暖花開之際,由男女聲齊唱拉開了故事的序幕。曲子將旋律停靠在了徵音上,旋律比較舒緩,多處出現襯詞,速度為中速略快,給人一種愉快的感覺,也為女子的出現打下了基礎。第二樂章,是由春季變為夏季,女角兒在此沉浸在美好回憶之中,歌詞也描繪了夏天生氣勃勃的畫面。在歌唱時,速度逐漸加快。第三樂章描寫的是秋季,速度由緩慢逐漸加快,表現出女主角復雜的心情變化,也表達了對往事的思念。這與第二章的用意完全不同。第四樂章,描寫的是蕭條的冬天,速度由快轉慢,表現出女主角心態逐漸趨于平靜,與前面的春、夏、秋三季的變化形成串聯,也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四個樂章的發展以感情為主線,將女子的復雜感情融合在這首套曲之中。(二)《滿江紅•四盼》的演唱特色。《四盼》主體反映了曲牌一字多音的特征。基本上每一句都會出現襯詞,曲調較為細致婉轉;另一方面,魯南地區方言里都帶有襯詞,增加了說話時的語氣。襯腔的出現產生極大的情感表達,也表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
四、魯南五大調對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從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到宋元雜劇,再到像魯南五大調這種明清地方曲種,這些傳統文化的傳承自然離不開教育。聲樂教學在音樂文化的發展中起到了支配聲樂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是寄托了人類精神文明與勞動人民生活之息息相關的。聲樂文化經過了時間的推移流傳下來,經過各民族的音樂工作者把知識融合在一起,再經過人類的智慧豐富發展起來。像魯南五大調這些傳統音樂文化都是通過口耳相傳、口傳心授的傳統聲樂教育方式傳承下來的,通過旋律還有歌詞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民族聲樂教學之初始,形成了中國民歌之雛形。(一)對聲樂技巧的影響。我國民族聲樂文化通過在民間的創作教學表演,使得人們對民歌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也為歌唱技巧理論打下基礎,比如五大調在演唱時氣息的運用,氣息是演唱的支撐和基礎,運用氣息時要注意腹部吸氣,放松肌肉,支撐住氣息,保證在演唱時氣息是流動起來的,平時需要加強聯系,才能控制好氣息,因為在演唱傳統音樂的時候需要很靈活的氣息控制,這和西方的美聲唱法有很大的區別。所以,通過學習魯南五大調等民間傳統音樂,能使學習者更好地練習并掌握氣息的運用方法技巧。(二)聲樂語言的借鑒與傳承。在魯南五大調中隨處可見襯詞和襯腔,這是民歌中很常見的,也是演唱中的一個難點。襯詞及語氣詞包括啊、哎、喂、嘿等,襯詞的應用可以加強歌劇的語氣,渲染氣氛,如果沒有這些襯詞,會大大削弱歌曲的色彩,破壞其完整性。而這些襯詞、襯腔在演唱時并不容易,這時就需要我們注意咬字,雖然是語氣詞,但是在演唱時要把它演唱清楚,更好地融入正詞,使正詞和襯詞融為一體。五大調中襯詞襯腔較多,通過對五大調的學習,能更多地了解襯詞、襯腔,增加練習的機會,從而解決并掌握這個難點。由此可以看出,任重而道遠的聲樂教育,需要挖掘具有本土地方特色的文化進行教學,使本土文化不會丟失,做到傳播、傳承其精神文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普及好知識才能讓更多未來教師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如何讓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入教學中,就需從課堂教學、教學實踐以及教材中有所提及。
參考文獻
[1]李曉琳.魯南五大調與揚州清曲關系比較研究[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3(4):30.
[2]雨樺.尋找消失的香格里拉———馬頭古鎮走筆[J].時代文學,2012(1):1.
[3]范瑞霄.魯西南五大調之一滿江紅曲牌下《四盼》的藝術色彩[J].黃河之聲,2015(14):100.
作者:李玥霏 單位:山東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英語詞匯多模態互動教學分析
- 下一篇:淺談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