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藝術聲樂教學思考

時間:2022-02-01 10:23:49

導語:演唱藝術聲樂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演唱藝術聲樂教學思考

一、借鑒跨界的演唱技巧

如果要對一位歌者的演唱水平做出評價,大部分人最先關注的一定是歌者的演唱技巧。從朱逢博的音響資料中,觀眾聽到了她清亮、甜美、自然而不做作的演唱。而蘊藏在甜美、富有表現力歌喉背后的是朱逢博卓越非凡、駕輕就熟的聲樂技巧的運用。的確,良好的聲樂技巧是唱好歌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沒有過硬的演唱技巧,如果不能在聲區間自由轉換,如果沒有對氣息和聲音良好的控制能力,歌者是無法完成音樂所需的表達的。曾有人評價朱逢博的演唱是植根于民族唱法,廣泛吸收西洋美聲、通俗等不同唱法中的聲樂藝術精華運用到自己的演唱中,使聲音充滿表現力。她運用不同的演唱技巧,并智慧地汲取多種唱法和唱腔的精華,按歌曲的風格表現需求,恰到好處地展現聲樂藝術的魅力,這也恰恰是她演唱中最迷人的要素之一。例如在《喜兒哭爹》的演唱中,朱逢博在“霎時間”的“霎”字、“報仇”的“報”字、“逼債”的“債”字等多處運用了民族唱法中的重噴口的技巧來表現撕心裂肺的情緒、突出歌詞中最重要的字眼(譜例1)。歌中還多次運用了“哭腔”“拔氣”等演唱技巧來表現人物內心的仇恨和悲傷。在兒童美術片插曲《滑雪歌》的演唱中,朱逢博則大量地運用了悠長、平穩的氣息支持下的長樂句表現“雪孩子”自由流暢地在雪地里滑雪的情景。這首歌曲中還多次出現了歌詞重復和樂句重復的情況,而每一次的重復朱逢博都會通過對氣息和聲音的控制,對樂句的力度和語氣做出變化,處理得極為細膩。在《那就是我》中,朱逢博也在某些特別的字眼上運用了通俗唱法中氣聲的表達方式,而這一技巧的運用恰恰是全曲的畫龍點睛之筆。在委內瑞拉民歌《平原,我的心》中,朱逢博不僅中為西用地將民歌中的噴口運用于西班牙語的咬字中,吐字清晰,氣息流暢,在結束句的a2中,朱逢博還借鑒了美聲唱法中真假聲無縫銜接的技巧,使得高音飽滿、通透。由此可見,聲樂技巧的掌握及其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聲樂專業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聲樂技巧的訓練,還要盡可能地研究并教授學生跨界的演唱技巧。此外,掌握跨界的演唱技巧對聲樂作品的再創作以及新創作作品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強調技巧為聲樂作品本身服務

嫻熟地掌握聲樂演唱技巧是每一位成功歌者的必備能力。在日常的聲樂專業教學中,歌唱技能技巧理應是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但是,學校要培養的并不是一個只有聲樂技巧的“發聲匠”,而是以培養一個有血有肉有靈有魂的歌者、受大眾喜愛的藝術家為終極目標。對于普通聽眾而言,衡量歌者好壞的標準其實很簡單——唱得是否好聽、動人。因此,如果一味地注重演唱技巧的訓練和練習,不講究音樂與情感的表達,不去思考歌曲的意境和內容,那距離這個培養目標還是很遠的。如何能將歌曲演繹得好聽?在專業教學中應當如何去做?筆者認為,除了之前提及的掌握好聲樂技巧之外,教師還需培養學生的讓聲樂技巧服務于聲樂作品需求的意識,在教學中盡可能兼顧聲樂技巧與音樂表達;要培養歌者對作品再度創作的使命感,也就是歌者運用自身對聲樂作品旋律、歌詞以及對整體作品的感知力、領悟力和創造力,通過聲樂的形式將這些信息傳達出去,并逐步建立自己的風格,提升辨識度。透過朱逢博的音響資料可以發現,無論是民族歌劇、臺灣校園歌曲,還是西洋藝術歌曲、經典電影插曲、地方民歌,朱逢博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藝術處理方式,她的演唱兼容并蓄、親切動聽,直抵人心,為聽眾所接受和喜愛。朱逢博的演唱用現代流行的詞匯來形容可稱為“跨界”,既保留了傳統民族唱法的精華,又借鑒了西洋美聲唱法和民間戲曲的演唱技法。基于這一點,筆者得到了很大的啟發:目前國內的聲樂教學仍然按照民族、美聲、通俗的三種唱法分類為主,作為高校聲樂專業的教師,也常被定義為某種唱法的教師,或許自身也只是特別擅長其中某一種唱法的演唱及教學。高校聲樂專業教師應當兼容并蓄,深入研究、廣泛吸收中西方不同的唱法與唱腔(包括地方戲曲),努力研究這些作品風格及藝術處理,并靈活地運用到教學中,認真思考如何教授、演唱好聲樂藝術作品。同時,高校聲樂專業教師還應當加強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認知與學習。

三、加強對聲樂作品及劇目相關背景知識的教學

反觀歐洲經典聲樂作品及劇目的教學與傳承,除了一代代歌唱家、聲樂教師的口傳心授之外,還離不開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藝術指導和音樂學者的貢獻。在歐洲音樂學院聲樂專業的教學大綱中,除了聲樂教師的獨唱課之外,還會配備至少一位經驗豐富的藝術指導(Coach或Korrepetition),共同指導學生。藝術指導除了要具備優秀的鋼琴演奏技能外,還在語言、背景知識、音樂表達等方面全方位地指導歌者演唱聲樂作品,給予藝術處理的建議。在歌劇院排練中,也會根據劇目的需求匹配相應的擅長于此劇目語種和風格的藝術指導來幫助歌者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繹。圖書館中有大量關于作品分析和處理的理論書籍和有聲資料,這些書籍有的是作曲家自己的權威解釋,有的是歌唱家、藝術指導的演繹心得,有的是聲樂教育家、音樂學者的歸納與概括,還有的是音樂評論文集,這些都是學習、傳承聲樂藝術作品和劇目的寶貴資料。筆者認為,音響資料的保存、專業文獻的整理撰寫等做法在中國經典聲樂作品及劇目的傳承上同樣值得借鑒,這對于中國聲樂作品教學而言是很重要的。然而目前,盡管我國的音響資料比較豐富,但是關于中國經典聲樂作品、劇目的作品詮釋,包括介紹作品本身的文獻還是非常匱乏的。例如朱逢博演繹的《白毛女》的權威版本,劇中每個片段的行腔、每個字眼的咬字歸韻、音樂中每個細節細膩精準而動情的處理都值得理論界、聲樂界的專家學者、后輩們研究、學習、推敲、總結。當然,朱逢博的《白毛女》只是中國眾多經典聲樂作品中的一部,像這樣經典的歌曲和劇目還有很多,音樂人任重而道遠。此外,中國的藝術指導也應當加強對中國作品的背景知識、語言正音、音樂風格、藝術處理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如今,中國國力日益強盛,國際一線的歌唱家來中國舉辦音樂會經常演唱中國作品,中國優秀作曲家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地被外國歌唱家所演唱,相信不久的將來,在國際舞臺上也會需要更多優秀的擅長中國作品的藝術指導。

飲水思源,正是有著像朱逢博這樣老一輩孜孜求索、勇于創新的開拓者和領路人,才會迎來中國音樂事業、聲樂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朱逢博精湛的演唱技巧、海納百川的胸懷、創新的思維都值得當代年輕人好好學習。此次朱逢博演唱藝術論壇拓寬了筆者在聲樂專業教學方面的思路,尤其在聲樂技巧的訓練、聲樂作品的詮釋以及中國作品的傳承與發展等方面給予了筆者很大的啟示。

作者:王伊達 單位: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