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培訓論文:師范生的教師及培訓簡析
時間:2022-01-15 09:50:39
導語:教師培訓論文:師范生的教師及培訓簡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李春玉孟雪工作單位:通化師范學院
(一)師范生對教師職業認識不到位1.高師生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理性的層面上,缺乏真實的感受。對教師的理解僅僅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學習”等等,其原因在于師范生對教師職業情感缺乏完整的職業認知基礎,這種職業情感的持久性是隨著職業認知的深入而發生變化的[4]。由于高師生缺乏扎實的理論儲備和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因而出現了職業認知水平低,科學認知與實踐體驗脫離的狀況。2.學生受外部社會和傳統觀念影響。在他們看來教師行業與許多其他行業相比,無論是在經濟收益還是在社會地位彰顯方面都存在顯著的差異。從事政府行政、企業等工作會比教師得到更多的權益。師范生普遍認為教師的社會地位與其社會貢獻、經濟回報不成正比,對教師職業認同停留在經濟待遇、職業聲望和社會權益上,這使得師范生對教師的職業認識產生了片面和錯誤觀念。在部分師范生的潛意識里根本不存在教師職業意識的概念。(二)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價值認識存在偏差1.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識不全面。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特點、教師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職能(包括社會地位)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認識模糊,甚至不清楚。很多學生把師范教育當作是可能的謀生途徑,這將導致其對職業價值的取向及評價標準發生功利性的變化。2.師范生從教意愿普遍淡簿。首先,師范生對教師應具備的素質、能力等認識不清,對教師的尊重不夠,對教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力度欠缺。其次,教師工資待遇不高在市場經濟引領下的物質生活中,人們逐漸對教師職業產生排斥心理。再次,由于學校合并、及其師范院校大學化,示范性被淡化,影響師范院校的師范學習氛圍,繼而影響師范生的教學氛圍,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師范生教師職業意識的形成。(三)師范生存在心理困惑1.自我認識不足。師范生缺少了解自己的意愿,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沒有準確的定位,所以很難規劃自己的職業。另外師范生缺乏對實際學校生活和教師職業的理性認識,他們對教師職業、學校教學情況與學校文化、師生關系等的認知一般都來自書本、各種媒體及自己的想象,使得他們害怕面對現實。2.職業認同不夠。師范生的職業認同主要是指思想上對教師職業的認可,由于商品經濟的沖擊,教師待遇問題影響了師范生立志做光榮教師的志愿,而現在的大學生往往把經濟待遇是否優厚當作重要的條件來考慮。所以對于從事教師行業存有顧慮。
(一)改革師范生的選擇和入學方式,優選對教師職業有興趣的教師后備力量人們只有對某項職業有興趣,才會從內心激發起對該職業的強烈追求和探索欲望。目前,我國師范生的選擇和入學方式仍舊以高考筆試成績為主要錄取依據。現在的高校師范生,除了20%的學生具有“師范情結”外,很多學生是非本意入學。這些學生本身對教師職業并無興趣,將來的就職意向基本上都傾向于非教師行業。教育事業要獲得良好的發展,需要具有崇高職業理想的終身從教者,而非毫無職業理想的匆匆過客。因此,改革當前師范生的選拔方式勢在必行。高師院校實行提前單獨招生:重視選拔過程中的面試等,將優秀的、熱愛教育事業的學生篩選進高校儲存教師的后備力量。(二)完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激發師范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程設置方面,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要滲透于各科教學,特別是教育類課程,同時還要有必要的專門訓練課程給予保證。教育理論知識與學科專業知識必須由實踐性知識(即教育教學活動中解決具體問題的知識)來整合,才能內化為師范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職業技能。師范院校應反映中小學教育的現狀和趨勢,而不是單純考慮某一課程的系統與科學。專業技能類課程的設置即要提升師范生的隱性軟件技能,可以考慮設置專業學科課程;針對學生普遍對基礎教育現實不甚了解的情況,組織學生通過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對基礎教育進行實地見習、調研。總之,在追求學術性的同時,更要突出師范性,科學的布局課程體系。未來我國師范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是:優化基礎課程、深化專業課程、強化教育課程,使師范教育的課程朝綜合化、板塊化的方向發展,以培養更多具有綜合素質、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提高教師資格認證的“門檻”要求,或許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分階段分系統引導幫助師范生明確教師職業的發展目標和過程經過訪談和了解發現有部分的學生,雖然對教師職業懷有極高的熱情,但苦于不知道該怎樣一步步去接近教師的角色,他們感覺到很茫然。此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學校沒有對師范生教師角色成長進行系統的引導。師范生的教師角色成長一般都要經歷彼此緊密相關的四個階段,即職業定向階段、角色假想階段、角色觀摩階段和角色轉換階段。在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學校引導的方向和措施應該有所側重點。比如角色假想階段,教師角色對于師范生來說還只是一種虛擬的自我想象,在他們模糊朦朧而又充滿理想色彩的自我假想中,理想的教師形象多半為進入師范學習之前的自己的幼兒園教師或中小學教師中的某個所喜愛的教師。假如沒有絕對鮮活而有魅力的新權威加以取代,他們仍然會按照師范教育前的“直覺式”理解構造自己的教師角色形象。綜上所述,師范生的職業意識關系到該生是否能盡快適應自己的工作,關系到師資培養的質量,關系到未來社會公民的素質。“影響師范生職業意識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社會、家庭、學校、個體等,培養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意識并非一墩而就,要從多環節,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進行,并要做到經常化、制度化[5]”。因此,在培育師范生的職業意識過程中,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是重要前提,完善師范院校的教學及管理,建設積極的校園文化是重要保障,師范生自身對教師自我認同的建構是關鍵,對其培育應在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為其提供合適的土壤。只有不斷加強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意識的培養,才能使教師的職前培養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地促進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和教育質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地為我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教育人才。
- 上一篇:幼師教育論文:幼師入職教育的策略簡析
- 下一篇:教師管理論文:職校教師的成長規劃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