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業價值觀的高校教育論文

時間:2022-08-11 05:46:35

導語:擇業價值觀的高校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擇業價值觀的高校教育論文

一、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現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高校畢業生人數迅速增長,其就業困難問題愈加突出。而面對有限的就業機會,大學畢業生的擇業現狀也暴露出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具有代表性的大學生扎堆“國考熱”問題為例。據統計,2014年國考招錄的11729個職位中有9145個不要求基層工作經歷,占78%,近年來這一比例始終維持在80%左右。據教育培訓機構中公教育統計,近兩年公務員考試培訓的考生中應屆畢業生的比例已經達到60%。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看來認為,近幾年公務員一直是畢業生比較優選的職業。尤其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錄取為公務員后可以解決戶口問題,對畢業生的吸引力很強。大學生扎堆“國考”,其在擇業態度與價值追求上存在著從眾心理、虛榮心理以及切實利益置于職業選擇的首位等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問題,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二、高校教育對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形成的影響

大學生擇業觀的形成是一個復雜又漫長的過程,也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大學生擇業價值觀與大學生的思想認識、道德水平、心理素質等因素息息相關。而高校生活是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教育也是大學生擇業觀念最直接的影響源頭。針以上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現狀,對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形成的引導高校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育目標的定位錯位

當前很多高校都存在教育目標定位的錯位現象。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高校教育呈現抽象化、本本化的現象。高校教育定位圍繞培養新世紀人才,重視傳授知識,而往往忽略了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價值觀的培養與塑造,沒有重視大學生在擇業、就業中的具體評價標準、職位的社會屬性評價等。高校應該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同時更要具體細化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其次,我國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目標定位理想化的問題。教育目標定位理想化是指高校教育目標沒有充分考慮到大學生個體自身的內在需要,包括心理需要、觀念樹立等。因此,“我們在進行目標定位時,應為個性發展提供沃土,要遵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和青年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考慮到現實因素,使價值取向變成青年學生個體的內在要求”。再次,高校教育呈現大眾性,沒有形成科學良好的人才教育模式。高校不僅需要教育大學生成為社會中的良好公民,更要教育大學生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人才素質與能力的塑造。

(二)專業結構的設置偏差

全國政協委員馮培恩曾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從高等教育內部來看,大學專業結構設置還是存在一定問題,本科、專科、職業教育等的專業設置重復,有些專業不符合目前國情。另外,有些高校從經濟效益等方面考慮,在教育成本相對低的經濟、管理等‘軟專業’大量招生,這樣同一類型的人才大量積壓,給就業帶來壓力。”專業的重復設置過多,直接導致專業人才培養規模過大,大學生隊伍人數也就隨之膨脹,相應的,就業壓力也隨之加大。尤其是在英語、法學、管理、經濟學等專業,大學生人數過多,遠遠超過社會對這些專業人才的需求從而造成了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的嚴重浪費。另外,我國高校的專業設置呈現滯后性,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也不適應我國國情,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缺乏市場需求旺盛的專業,如市場營銷等專業等。二是高校設置了市場需求過剩的專業,如計算機專業等。

(三)就業教育的力度不大

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教育力度不大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工作個性化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上。就業指導所應用的一些建議和對策過于空泛或不切實際,操作性不強,大多沒有體現鮮明的時代性甚至顯得與實際解決問題的手段大相徑庭,就業指導政策顯得雷同,缺乏創新。而且許多對策是針對如何提高高校就業率,而非轉變大學生擇業價值觀,應引以為鑒。

(四)教育追求的日益異化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異化被定義為人與自身的創造物的對立,這種對立關系既表現為人與產品的對立,也表現為人與創造過程的對立,還表現為人與人的類本質的對立。教育追求的異化就是說,教育旨在傳授知識和技術規范等,為人類創造更多的成果,而現代教育偏離了教育最初的價值,不僅沒有解放人的思想,反而成為統治人類發展的權威,給人們造成更多的壓力。例如很多高校為了提高學校的就業率,鼓勵學生報考公務員、搞輔導班、讓學生做模擬題等都是。教育追求異化的表現。

三、高校教育對大學生擇業觀的正確引導

高校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應當加強大學生就業、擇業指導和心理輔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幫助擇業受挫的大學生走出心理陰影,積極、正確地面對就業大事,不斷提高擇業能力和就業能力與競爭力。轉變等待就業的思想流弊,樹立職業流動的觀念,克服心理壓力和負擔,將陳舊的就業非京、津、滬等大城市不去的思想轉變為主動投身于需要人才的“小地方”,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著眼于學校自身的建設,以起到對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有效地教育和影響的作用,如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愛崗敬業思想,開展就業指導,高校各部門齊抓共管,相互配合”;積極發揮思想教育的優勢,把擇業觀教育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當中去。“學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工作,加強就業指導隊伍的建設,優化大學生就業指導內容,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交流”。積極開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以愛心回報社會,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增強大學生對職業的感悟和熱愛,提高思想覺悟,培養大學生無私奉獻的高貴品德。“確立當代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科學目標,構建當代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完整內容,創新當代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方法”。高校積極發揮思想教育的優勢,把擇業觀教育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當中去,同時,認真開展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與價值觀的教育。開展形式靈活多樣的就業指導課程,如大學生擇業經驗分享、案例分析等,從而使大學生自己獲得更多的體驗和感悟。大學生作為社會年輕知識階層,其價值觀處于塑造和定型期,面對新時期就業要求和發展方向,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符合社會需求的擇業價值觀,是符合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內在必然要求。高校教育應不斷改進機制、改變方法、增強意識,為大學生營造與社會倡導的擇業價值觀要求相適應的教育環境,對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知識結構、行為模式產生積極影響,從而使其形成正確的擇業價值觀。

作者:梁慧超王曉潔馮宇工作單位: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